APP下载

文化、民俗的传承:广州邓村石屋客家田园度假酒店建筑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

2018-06-14王晓松王恩汉

神州民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古村落岭南民俗

□王晓松 王恩汉

一、对“民”以“俗”既“民俗”的新认知

“民俗”是对民间历史性生态的一种概况,而且其外延十分宽泛。当今,是城市化进程提速、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一个快节奏、智能、变化的年代。“民俗”于我们的生活,还会得以传承吗?甚或像某些物种一样,趋于消亡呢?当代人,对“民俗”的东西会在文化的层面有怎样的认知呢?这都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文明社会所必须面对的社会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文化意义在于,现代文明与传统能否共生。我们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以上发展史。从三皇五帝、秦皇汉武、至康乾盛世,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存。从秦兵马俑到古丝路的瓷器、丝绸、茶叶,这些是物质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数千年来,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那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汉字、儒家、道家等等思想体系的传承。以及无处不在的“民俗”印记使得我们虽然生活在完全不同以往的全球化互联网时代,也依然保持着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这就是文化以及民俗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民俗”已经消亡,但这种消亡,并不代表一种文化的灭绝,文化仍然在发展中,今天的时尚可能成为未来的“民俗”。但特别值得研究的是,如果一种重要“民俗”的灭绝,例如:文字、服饰、饮食习惯等等,都将预示着一种文明,甚至一个民族的存亡。因此,从这个角度理解“民俗”传承的文化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显然是非常重大。我们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得到一脉传承的悠久文化,所以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与“民俗”的传承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民俗”传承的历史意义。

值得欣喜的是,我国政府及全社会都意识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失,甚至湮灭将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展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政府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对文化传承及民俗的保护、发展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利用新的理念、技术来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

为了继承和保护“民俗”,首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全面正确地解读“民俗”。“民俗”一词在《管子·正世》:

“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已有提及,说明对其的重视由来已久。“民”于《说文解字》中的释意是:众萌也。言萌而无识也。《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中提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 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可以看出“民”的传统字义可以理解为相对于“君”的“人”和“臣属”概念。《礼记·缁衣》中亦提及“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俗”于《说文解字》中的释意是:习也。从人谷声。似足切;《汉·地理志》提到:“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因此,俗是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标准等理念。从其涵义我们可以发现“民俗”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以及重要性,因为他代表了不同区域的人民于不同时期中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价值标准等。

中华文明经历五千年的演变,形成了极其多元化的民俗风尚。由上古中原地区的汉族农耕文化发展出的主体民俗文化包容了北方游牧民族、东部沿海渔猎民族以及西南部多种山地民族的风俗文化等等。至今,各地域不同民族的多元化民俗交织互动,有机的结合组成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

位于南岭以南的广东民俗是由岭南东道、广南东路衍变而成,祖先是从中原迁徙而来,其主要包括广府人、潮汕人及客家人。客家人因躲避南宋中原地区的战乱而一路南迁,由于其时广东富庶的平原地区主要由广府人及潮汕人居住,而落脚江西南部、梅县及粤西等地。为了区别于此地之人而成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之人“。客家人的存在保留了丰富的中原传统文化,形成了极具历史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古村落作为旧时最主要的生活、居住场所其承载了整个当时社会最主要的文化风俗印记。例如,江南水乡的乌镇、安徽宏村、山西平遥、陕西关中袁家村等都汇聚了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遗迹。所以,古村落对于传承“民俗”风尚,研究历史“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都有重要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研究某一历史时期的“民俗”,是难以抛开“古村落”的。“古村落”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最重要切入点,我们如果有这样的认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乌镇、乔家大院等古村落会成为当今人们旅游的热点。因此认识岭南民俗首先要读懂岭南的“古村落”。

岭南地区的古村落由于远离中原战乱地区和南迁宗族的故土之地,虽经时光荏苒但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印记和传统风貌。岭南地区由于地域、族群及历史原因主要由汉族村落体系(广府、潮汕、客家)、少数民族村落(粤北、粤西)体系构成。

岭南地区的古村落民居依然传承汉族传统的民居选址形式,遵循聚气、依型及依山傍水等基本原则。由于岭南地区属于丘陵、平原及水道交织区域,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汉族古村落都是以依山面水或绕水而居的形式。古村落的选址原则无处不显现出古人朴素的生活智慧,依山可阻挡背面冬季的寒冷季风。而地处平原地带,则大多会绕村种植大量树木以达到阻风的目的。面水及绕水而居则解决了村民生活及耕作所需用水。而山阴水阳的布局也可以最大程度的使得村居得到阳光的照射,解决南方潮湿阴冷的问题。

古村落的布局于平原地区大多沿用传统的网格式对称布局,中轴线建筑为村落主要功能区域(祠堂、广场),两端均匀分布对应的民居,未来的发展则是向东西两端延伸。我们可以看到著名的唐长安城及明北京城都是以此为原则,同样的作为岭南的最大城市广州市同样是以越秀山南珠江北作为城市中心,并以北京路作为中轴线布置主要官署,向东西两侧安置民居。

从古村落的选址及布局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响,《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儒家学说对人生、精神本源的认知、尊重和追求。《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一,天人一也。”中提到的天人合一理念等都可以在古村落里寻找到深刻的印记。

岭南古村落的建筑带有鲜明的地域及文化特点,有别于北方建筑的镬耳墙通常漆为黑色从型到色寓意五行中的金克水,以此表达人们对南方火属及宅内的丁火。而在潮汕民居中更是可以看到完整的五行山墙体现,这都表达了传统文化“风俗”中人与自然的交汇。古建的民居屋脊常常可以看到十分特别的龙船脊,也就是弧形上翘的屋脊造型。不难想象的是龙船脊设计风格是脱胎于古人对其赖以生存的舟船施以崇高的尊重这与先古时期的物品图腾崇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作为宗族祭拜先祖的宗族祠堂却基本仍然使用标准的平脊,取方正,庄严之意。

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历经二十年建成,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大型的传统岭南祠堂建筑。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岭南古建筑的整体风貌及传统风俗。

从南低北高、中轴对称两侧延展体现了尊卑有序、中庸方正的理念。穿斗式的房屋结构及梳式布局组成了整个庭院的高效通风系统,体现了先民们的智慧。遍布建筑群内的三雕两塑(木雕、砖雕、石雕及陶塑、灰塑)以原色、彩绘或贴金等形式将历史故事(梁山聚义)、吉祥造像(梧桐杏柳凤凰群)等刻画的惟妙惟肖无不表现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风俗的传承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陈家祠建筑群由于汇聚了岭南众多民俗风尚与民俗文化,并以建筑的形式将这一文化特色和鲜明的风俗特点保存了下来,受到了民众的喜爱,而成为广州旅游的热点。同时,政府在此设立了国家性质的博物馆而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是对岭南民俗的保护和尊重。体现了一种民俗的传承和崇尚。这也可以令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能够体验传统文化及民俗的魅力。但是,绝大多数散布在各地的古村落虽然凝聚了更多,更多元化的文化、民俗等元素却由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而无法得到妥善的保护,甚至消失。目前,古村落的保护、维护及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包括村民的流失、村镇现代化改造、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等等。

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崭新的命题,虽然近期从政府、企事业机构等都提出,如活态保护、仿古旅游开发、文化产业等概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令人惋惜的是保护的结果差强人意甚至令人扼腕,例如,云南丽江、大理古城、江苏乌镇等的过度开发、改造以及对利益的追求反而将原有的古村落所拥有的民俗文化传承受到不良的影响,取而代之的却是鳞次栉比的商铺、旅馆和大量的观光旅游人群。但如果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每一个古村落不成功的改造都是一次性不可逆的破坏。其承载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元素、民俗传承将不可能再进行恢复。

二、对“民俗”开发与利用的成功实践

古村落的改造即如今天与昨天甚至历史的对话,是对历史民俗的保护与宏扬,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如何能够将历史的符号以今天的语言完美的延续,进行古建筑维护是一种方式。建筑是历史、民俗的载体,是当时民俗与风俗的集中表现。维护古村落,是对当代建筑艺术创新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对破产企业遗留厂房、小区、个别老建筑进行维护改造已有过实践但并不多见实例,而对一个古村落整体进行保护性维护与开发,在全国实未多见报道。

吾乡美地(广州)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广州盟润酒店有限公司,选择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一个客家围屋古村落,进行了修复与抢救性保护与改造。该古村落,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宗亲,广府巨富石火星建于清道光年间,是珠三角保存较为完好的客家围龙屋聚落。村落建筑青砖黛瓦,古韵悠长。22米高的古碉楼建于聚落内,是具有代表性的珠三角古迹遗址村落。

如何对一个整体的古村落进行保护和利用性的抢救,实际上不仅是建筑上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对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再生性利用与保护。通俗地讲,也就是如何利用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复活古村落的文化和民俗,让当今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古民俗,与古文化的魅力是当今处在网络时代的人们所追求和希望的。当然,历史是难以复制的,一种民俗也是不易恢复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新的建筑科学理念,尽最大可能,使古民俗与历史得以再现,以满足现代人对历史的憧憬,这种憧憬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这集中表现为全国各大历史博物馆人满为患,人们希望了解历史和民俗,于是不少民俗博物馆建立起来,这可能是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对旧时光民俗的留恋,即所谓的怀旧情结。

吾乡美地(广州)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广州盟润酒店有限公司,在邀请了诸多国内外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性维护的指导思想。这一宗旨就是,尊重历史民俗旧貌,改建损毁建筑,加固尚可使用建筑,尽可能少建、不建新建筑。

邓村客家围屋古村落在石屋酒店改造前包括旧祠堂、门楼、六层古炮楼等建筑均已残旧不堪,杂草丛生。酒店改造方并未因现场条件、投资巨大、工期周期长等困难而放弃,反之秉承修旧如旧,传承保护岭南文化民俗的情怀对邓村古村落进行了抢救式的修缮、翻新及改造。在整个修缮、翻新及改造的整个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可以使用的民居,对这些民居实施抢救性修缮,保持其原有的风格不变,保持原有建筑不动,只对民居内部,家具配置进行重置改造,并对周边整个的自然环境进行重新规划、布置和建设。凡重建项目力求引入时尚,使历史、现实、民俗、时尚等不同文化元素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对每一位来到石屋田园度假酒店的人,有一种不同的、多元的文化感受。

如今我们踏入邓村石屋田园酒店,整个建筑群是以祠堂中轴左右对称的传统布局,祠堂门前以广场相隔面对半月型池塘及百亩自耕农田,背靠千亩山林并环绕山泉小溪,真正让游客感受到了古人“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的融入了天人合一的实景体验。

酒店建筑风格以保留原有岭南建筑风格为首要原则,将原有宗祠修葺一新,门前灰色石梁、石墙辉映黛色龙船脊、旧瓦及山墙顶并恢复原有石塑、灰塑吉祥造像元素。没有任何改变的原有建筑外部及结构特征,使建筑群散发出浓郁的客家传统风俗,使我们恍若身处历史的昨天的门前即将体验古人的脚步。

酒店建筑群内部的布局依然保留了传统的两进四堂两厢并以西边古炮楼为点缀的梳式格局,在保持通透性的前提下也给与游客空间上的紧凑感和舒适感。漫步于建筑群内可以随时有通透无遮的视线带来的置身于历史长河的幽深感受,随处可见的传统岭南风格的斗窗、木门、廊檐以及透雕等无不传递着属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民俗。

酒店建筑内部的装修风格也以中式传统及现代极简风格融合,原有的梁柱、闺阁、门窗的保留并配合传统中式的椅、榻、柜、枱等辅以现代水泥地面、洗漱设备等等使居者在体验传统民俗中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房间内部阳台外的竹林、天井瓦檐上的蓝天、细雨无不让人想坐于榻上,凭几品茗使自己走入先民的文化氛围,感受古人的生活点滴。

建筑者对古村落的改造并不满足于仅仅提供感官及居住的传统体验,还保留了客家人耕读不辍的理念。在酒店池塘前开辟了百亩自耕田,以传统手工方式种植水稻、果蔬等使现今远离农田的人们体验传统的农耕记忆和习俗。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客家村落,改造后的古村落开辟坊绅、牧童书屋及竹鸣茶屋定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持续不断的进行民俗文化的推广和保护工作。游人于此可随时参观名家书画、传统民俗等展览的同时也可参与其中,拿起笔墨记录与历史的对话。

石屋田园度假酒店是传统的、民俗的客家古村落,不可或缺的是在广东美食界独占一席的客家传统饮食体验。增城客家传承超过千年,其独有的客家饮食味厚浓香、注重养生、原汁原味,得益于酒店的自耕田及周边农家提供的新鲜食材及本土烹调手法,传统的客家味道依然飘香。

邓村石屋客家古村落的改造无疑是成功的,因其秉承了传统的文化理念,很好地保留了本土的民风、民俗符号并融合了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使我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对过往的时空体验,这并非刻意的灌输,而是细润的浸染,因此才会长久和深刻。

邓村石屋客家古村落的成功改造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对人文民俗的传承,是对保护历史遗迹、民俗的一次成功的探索。这样的有益探索对古民俗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其文化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现实地告诉我们完全可以开发、利用历史遗存,并使其复活“为当今大众所利用”。这种利用,使我们当前的文化更为丰富。当我们引入历史文化的、民俗的多种元素之后,我们对今天和历史的文化将会有更现实的比对和更深的认识。在岭南地区对亟待保护的古村落进行有针对性的抢救、保护、利用性的开发,对保护古民俗、历史遗迹意义重大,值得我们从理论,实践方面去创新,去做更多有实际意义的事。让我们认识到,历史、民俗、遗迹,都是可以活起来的,可以利用的,可以产生巨大文化影响和效益的。

猜你喜欢

古村落岭南民俗
冬季民俗节
忆岭南
民俗中的“牛”
雨岭南
民俗节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