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代谢综合征指标的影响
2018-06-14姜秀芳苏会芝乔义岭杨晓丽
姜秀芳 王 浩 苏会芝 乔义岭 杨晓丽 张 焱
1.河北省优抚医院五官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2.河北省优抚医院医务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3.河北省优抚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
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的解决老年人群的社会相关保障[1],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多方面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2]。中共中央已经意识到解决老龄化问题、发展养老产业的紧迫性,并提出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在养老模式上实施的“医养结合”方案[3],从而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出可行性途径与方式[4]。
但目前临床上绝大多数医疗与养老机构均采用的“医养分离”照护模式,且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差,故老年人群其医疗需求极难得到有效满足[5]。所以,如何有效的实现医养结合养老合二为一,达到一两得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6],真正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已经成为卫生及社会保障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7]。本研究则主要总结近年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经验,并对干预前后血压、血糖及血脂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均通过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诊断上符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关于老年冠状动脉心脏病诊断标准。入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排除合并心理疾病者、文化程度为文盲者、流动人口、在本地区居住时间在1年以内者、家庭收入在3万元以内者、五保户。按照干预情况分为两组(2015年1月~ 2016年6月之间者为干预前组,2016年7月 ~ 2017年 12月者为干预后组),所有入组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60~80岁,平均(73.1±2.1)岁,冠心病病程10~25年,平均(13.5±1.1)年,既往实施住院治疗者32例,手术治疗者11例,医疗费用来源:医疗保险报销13例,自费27例。所有患者均为同一组人群,仅实施干预时间及手段不同而分为两组。
1.2 方法
干预前组实施常规干预,主要以家庭康复为基础,医院治疗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模式,干预后组实施本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其重点在于强调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相互结合与协调的模式,并将其放在重点突出位置,将服务内容设定为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心理咨询调整等生活各方面,对老人冠心病患者的医疗、治疗后康复与护理、出院后的保健与健康管理以及疾病后期的临终关怀等融于一体。确保有效的医护相互结合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顺利实施,且将其医疗水平确保在国家一级医院水平。硬件设备方面则建议以充足的空间摆放必要的医疗设备,软件方面建议聘用经过专业培训并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生、护理人员以及康复技师等进行干预,通过健康管理、营养指导、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手段为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帮助。具体事实上,首先建议专业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签订合理的合作计划,达到资源共享的无缝对接,确保老人冠心病患者在养老机构入住后及时享受医院上门的一站式服务。对入住老年人群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尤其针对其血压、血糖及血脂进行关注,根据患者以上各指标水平,及时进行正确干预,并针对以上慢性疾病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与康复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后所有入组者其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变化,了解血糖(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s )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
干预后患者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 ± s)
表1 干预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 ± s)
心率(次/min) 舒张压(mm Hg) 收缩压(mm Hg)干预前 98.6±3.8 96.5±3.9 148.5±2.9干预后 86.5±2.3 78.9±2.8 132.3±3.1 t 17.229 23.185 24.136 P 0.000 0.000 0.000
2.2 干预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干预后患者血脂常规中TC、TG、LDL-C及HDL-C水平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血脂变化比较(mmol/L, ± s)
表2 干预前后血脂变化比较(mmol/L, ± s)
TC TG LDL-C HDL-C干预前 5.1±0.01 1.7±0.01 2.4±0.02 1.5±0.02干预后 6.5±0.03 2.6±0.02 3.6±0.03 1.0±0.01 t 280.000 254.558 210.494 141.42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干预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mmol/L, ± s)
表3 干预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mmol/L, ± s)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干预前 8.7±1.1 14.0±1.1干预后 5.1±0.9 7.0±0.8 t 16.020 32.549 P 0.000 0.000
3 讨论
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健康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截止2010年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其中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生活自理生理的老年人群接近1000万[8],此类人群生活能力显著降低,是急需社会关注的弱势人群[9]。为此对社会照护需求同时显著升高,但目前社会上对于长期照护的养老机构十分缺乏[10]。尤其是免费有效的医疗养护相结合的模式明显不足[11]。对仅通过健康讲座、赠药、健康档案建立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干预,此种模式效果有限,尤其对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患者干预效果不甚理想[12]。而目前多数的养老机构越来越意识到医养结合模式的重要性[13]。但鉴于养老机构规模与条件限制,正规医疗机构医疗资源有限等情况,对于入住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医疗干预,其不得不来回奔波于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14],增加大量的医疗费用同时,其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导致发生不可意料性事件发生率增加。故“医”与“养”结合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养老机构急需适应的发展模式[15]。
本研究干预后组实施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针对入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比较研究发现,干预后患者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后患者血脂常规中TC、TG、LDL-C及HDL-C水平均显著优于干预前,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显著低于干预前。证实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干预后,对于调控血压、血脂及血糖等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在减少相关疾病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有重要价值。干预后组实施的医养结合模式,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在目前我国基本国情下已经有部分地区得以实施,并取得一定效果,相对于未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前的干预前组,老年冠心病患者多存在有血压、血糖及血脂调控不理想,而出现并发症时间早,严重性高。另外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群多为仅需要康复训练或实施临终关怀者,导致养老机构及正规医疗机构的医疗床位相对紧缺[16],未得到有效利用,而中小型医疗机构及民营医院床位则大量闲置,出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不协调而大量浪费。
“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后,老人冠心病患者可在养老机构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更安定的安享晚年,同时还能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17]。针对干预前老人冠心病患者在养老机构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等问题,干预后实施医养结合模式,老人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不用出门即可在养老机构获得正规的医疗服务,避免在医院与养老院时间的来回奔波,减少了老年患者实际麻烦,为其提供静养环境[18],更好的治疗疾病。在心理生理、营养及社会支持等各方面均为患者提供有效关照。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能有效的调控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1] 吕鹏飞,陈晓玲,周宏东,等.上海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卫生监督困境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6,29(2):71-73.
[2] 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35(1):35-37.
[3] 佘瑞芳,谢宇,杨顺心,朱晓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6):79-80.
[4] 刘文红,彭嘉琳.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 [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8):1023-1024.
[5] 王希晨,吕欣桐,周令,等.医养结合视角下养老护理员培训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0):1380-1384.
[6] 吴侃,胡晓,杨展,等.成都市居民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分析 [J].医学与哲学(A),2016,37(12):52-54.
[7] 鲍捷,毛宗福.社会医疗保险助推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5(8):40-43.
[8] 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1):1316-1319.
[9] 沈连法.关于医养结合的思考[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9(06):441-442.
[10] 吴园秀,罗铁娇,罗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4,14(3):149-151.
[11] 李腾,陈佳林,吕飞露,何翔宇,王雪琳,刘晓彤.天津市居民对“医养结合”的认知、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21):39-42.
[12] 周颖颖,薛兴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184-186.
[13] 陈娜,王长青.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养结合服务共同体探索与实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2):6596-6598.
[14] 臧少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开展现状及模式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5,3(12):42-47.
[15] 刘稳,李士雪,徐昕.当前养老政策环境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探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5):9-11,32.
[16] 成秋娴,冯泽永,冯婧,等.我国发展社区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困境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5):334-336,380.
[17] 刘酉华,骆金铠.法国医养结合模式对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7):930-933.
[18] 肖畅,孙瑞华,刘梦,等.北京市医养结合定点机构周边社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认可度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7,30(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