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罗经国英译《古文观止精选》探析

2018-06-14■/

长江丛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图里译者译文

■/

陕西师范大学

一、前言

以色列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图里,提出了以“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为核心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古文观止》文字优美,思想高超,是我国古典文学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说过:“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象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的不可轻视。”(鲁迅,1933:111)本文借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来分析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译本的翻译策略,并进一步证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有一定的解释力。

二、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概述

众所周知,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两种或多种文化系统。翻译活动受到源语和目的语双语的社会文化习俗的制约。这种种制约,就是“规范”。

规范具有社会调节作用,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合作,同时又协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个人的意图、个人选择和个人行为与集体信仰、价值体系和标准之间的关系(廖七一,2001:308)。

作为多元系统论者,图里对规范的解释是社会文化对翻译的约束力,即译者在翻译时受到来自译入语社会及文化的制约且这些制约影响着译者的翻译决定。规范有两极,即总体性的规则和个人风格。图里认为,即使是一群人共同接受的规范,也因翻译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同时,规范是解释社会活动最根本的概念,也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因此也是解释文化活动(包括翻译)的关键,在确定翻译行为上起中心作用(方梦之,2004:32)。

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三大类: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以及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不仅强调源语翻译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也强调目的语文化翻译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的英译

罗经国的《古文观止精选》选取了《古文观止》中的32篇散文,通过其高超的双语水平和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知,给译文读者呈现出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预备规范

预备规范指的是译者的宏观选择,关涉翻译政策及翻译的直接性。由于《古文观止精选》是直接由汉语翻译到英语,不涉及中介语言,因此本文不再探讨翻译的直接性,而主要分析翻译政策。

《古文观止精选》译于2005年,正逢新世纪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如火如荼实施之际。在翻译过程中,罗经国抱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学之美、致敬中国古代文学先锋的态度(罗经国,2005),把中外读者尤其是外国读者作为自己的读者群。因此,在译文中,罗经国主要采取以目标语为中心,直译意译相结合,并添加副文本的翻译方法,不仅能够使译文读者了解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又顺应了中华文化外译、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潮流,这也就体现了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二)操作规范

不同于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包括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涉及翻译的微观过程,指译者翻译活动中使用的翻译技巧(图里,2001:53-59)。母体规范涉及译文的完整性,包括段落的增减、原文内容的分割以及段落或脚注的增加。篇章语言规范制约着译文语言素材的选择,如词项、短语及文体特征(芒迪,2001:114)。

对比《古文观止》原文,罗经国的《古文观止精选》改变了原文的些许标点符号,删减了原文的注释,并在译文中增加了每篇散文的作者简介以及文末注释。这是因为不管是它的评论,还是注释,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也跟罗经国所预设的读者对象有关。如果不改变原文的古文模式,那么外国读者可能很难接受,相应地译文就会丧失其价值。至于罗经国增加了许多文末注释,则是为了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接受译文,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至于篇章语言规范,本文将从词语和句子这两个方面的翻译进行分析。

1、词汇翻译

《古文观止》大量的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为其英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罗经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翻译方法:①音译与注释相结合,在音译出中国特色词汇的同时并给出解释。例如,在诸葛亮《前出师表》一文中,罗经国将“侍中”、“侍郎”、“尚书”等中国古代官职直接音译为了“shizhong”、“shilang”、“shangshu”,同时,又在注释的副文本里增加了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比如对“尚书”的解释: “Shangshu was a high-ranking official who helped the king in administrative work”。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具有森严的官员等级、众多的职称。尽管国外也有许多头衔,但与中国古代的并不对等。因此,在翻译具有中国古代官职时,音译加注释是一种很好的方法。②意译。在《桃花源记》中,罗经国没有将“桃花林”翻译为“the peach forest”,而是根据其文化内涵,译为“the peach land”,这样,就拓宽了译文读者对“桃花林”的理解。《归去来辞》中,“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处理此句中“窈窕”的意思时,罗经国没有按照现代汉语的“女子文静而美好”的意思翻译,而是意译为了“a clear and deep stream”,虽然失去了些许韵味,但是准确地将原文的意思传达了出来,做到了“信”。

2、句子翻译

分析《古文观止精选》,离不开对译文的衔接与连贯的分析。《滕王阁序》中流传最广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是一个隽永的长镜头,“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是一组并列的画面,罗经国将其译为“A solitary wild duck flies alongside the multicolored sunset clouds,and the autumn water is merged with the boundless sky into one hue”,这句译文不仅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对仗风格,并力图简洁达意,另外译者也增加了一个连接词“and”,将原文形散而意合的特点转换成了符合英语用法的句子。同样的译法还有很多。

对词语和句子的微观层面的分析展现了罗经国扎实的外文功底和雄厚的古文基础。他对翻译细节做出的巧妙地处理,忠实而通顺地传达了中国古典散文的魅力。

(三)初始规范

作为基本规范,初始规范指的是译者的总体选择,即在倾向于忠实于原文还是倾向于忠实于译文的语言和文化规范之间做出选择(韩庆果,2006),这种选择对于译者的实际翻译的方向影响是决定性的。较少牺牲译出语文化规范的,在译出语文化来说,是一种“足够的翻译(an adequate translation)”;相应地,保留较多译入语文化规范的,对译入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翻译(an acceptable translation)”。但大部分的翻译是在两者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上,在这两种翻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罗经国的《古文观止精选》译文语言简单易懂,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以及通过各种翻译技巧,可以说是向译入语靠近,即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翻译”,但这却不是绝对的,因为罗经国的译文中,也有许多是保留了汉语的表达习惯,是一种“足够的翻译。”

例如,罗经国将《归去来辞》中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译为“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 redressed,I can still retrieve 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 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 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此处的译文基本上就遵循了汉语的句式与衔接关系,采用直译的方法传达出原文的一种对比关系,属于足够的翻译。

在《祭十二郎文》中,“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罗经国将此句译为了“I am growing weaker and weaker and my vigor is waning.It won’t be long before I follow you and die”。罗经国在翻译时,没有将“毛血”直接翻译出来,而是直接用一句变得越来越虚弱来体现原文的状态。为了照顾译文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度,罗经国没有“硬译”,只是通顺地将原文的意义翻译出来,属于一种可接受的翻译。但是,另一方面,虽然这种翻译虽然照顾了译文读者,但是却丧失了古典散文优美的表达,使译文变得平淡无奇。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意义的丧失。

在图里看来,初始规范是所有规范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通过对罗经国在《古文观止精选》英译本的初始规范分析,可以得知罗经国更侧重于可接受的翻译,即从属于译语文化规范。但在这个过程中罗经国的译本有些许意义的丧失。

四、结语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把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纳入翻译过程,把翻译规范分为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和初始规范。罗经国采取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尽力让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认知,因而更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可以说,罗经国在了解自己的读者对象的基础上,以其深厚的古文修养和扎实的外文功底,向中外读者展现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1]Mu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Practice[M].London: Routledge,2001.

[2]Toury 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韩庆果.翻译规范与文本型——整合文本性的翻译规范理论初探[J].中国翻译,2006(2):14~20.

[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鲁迅.集外集[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5.

[7]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图里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