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生活》教学探究

2018-06-13陈晓晓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品德生活

陈晓晓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倡导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课程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关键词:品德;生活;教育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倡导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通过儿童的观察、操作、探索、调查、游戏等具体的活动,产生真切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形成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行为规范,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教师要怎样有效地组织活动进行课堂教学,才能使教育不露痕迹却又能收到实效呢?

一、生活即课堂

新课程要求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他们的真实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决定了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总之,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

在“寻找秋天”的活动中,我选择了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欢笑亲吻着大地、用歌声迎接着秋天、用画笔描绘着秋天……在生活气息浓郁的自然环境中,学生率真无忌地展露着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让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许多新的体验和感悟,还思路活跃,学会了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比如在教《我爱我的家》一课时,我先播歌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然后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再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再现每个家庭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习惯,使学生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再比如在教《我在学习中成长》时,我让一名学生将不同时期的几张照片带到课堂,請他谈谈成长中的感受,并讲一讲自己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这样的课堂上使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了精华,得到了真实有益的生活体验。

二、实践出真知

参与实践,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众所周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反复实践的过程,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是容易激动,快速遗忘,所以在创设情景活动的同时,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而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在设计《我爱我的家》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块面的实践活动--亲子活动,采访爸爸妈妈,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长辈,这四个活动是遵循学生的内在情感线索,从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父母的艰辛,直至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又比如在教学《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校园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及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让学生将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校园情况写成一个小报告,在课堂上交流,使他们在感受校园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增强了对学校的亲近感的,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诸如此类,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三、感悟升华情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体验终于感悟,以感悟唤醒学习智慧。学生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达不到此种境界,就意味着现场体验最终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

如:教学《帮帮残疾人》这一单元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些残疾人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感受到一些在我们很容易做到的事,残疾人却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接着我们又开展了“试一试”的活动,让同学们扮演聋哑人用手势交流,结果交流了老半天,两人也没明白对方说什么;体验无声世界五分钟;闭着眼睛走路;还有只用一只手穿衣服……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残疾人在学习和生活上困难,并产生了认识上的突破,情感上的升华,从而愿意主动帮助残疾人。

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去感悟,从而达到理解认识、掌握技能、养成习惯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要求的时候才能实现”。

四、行动点亮人生

《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必须以生活世界为归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道德品质能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些学者认为,到宣布下课的那一刻,品德课程事实才走了一半!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活得真正的成长,就必须让他们在课堂上心有所悟、行有所动的品德回到生活中去,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品德课程也要布置作业,它的作业不同于的一般学科课程,它不应仅仅是知识性的,更应是一种实践性、体验性、社会性的作业,应该是由“知”走向“行”、由“内化”走向“外化”的行动。

为了让学生从课堂走出来,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课文所讲内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教学《大家都在学》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到附近的成人夜校参观访问,访问社区干部,了解大人们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中真切地感受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止”。

在教学《我们班里故事多》一课时,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关爱、文明、礼貌待人、有集体荣誉感,关爱集体,为集体的一分子而自豪,多为集体争光。恰逢学校举行广播体操比赛,于是,我把“讲台”搬至操场,鼓励商场比赛的同学,让他们拧成一条绳,充分感受集体的力量,在集体荣誉感的激励下,奋勇拼搏,取得很好的成绩。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教育融入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的身心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以成长!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品德生活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