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18-06-13刘秀梅
刘秀梅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重视。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感知,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在面对不同种类的文章时,都能够随机应变,得心应手。基于此,本文将简要论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策略
作为听说读写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能够反映学生们的思维、理解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现阶段,阅读教学已经转变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升学的压力,更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起阅读的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一、重视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阅读中的一部分,有质量的朗读不仅能够将文章的语言美以顿挫抑扬的声音传递出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能够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文章的思想和神韵,从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默读、浏览等其他形式相比,朗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将朗读引进来,实現阅读与朗读的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体验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朗读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齐读或者个人单一的朗读,教师应该结合文本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
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模仿性朗读等等。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样化的朗读活动:首先我让同学们自由朗读,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基调;其次由我范读,指导学生如何处理语音、语调、重音,从而生动表现文章的意蕴和情感;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写作脉络;最后仔细品读,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及父母深深的爱。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更丰富了课堂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交流讨论,深化对文章的认识
灵感不是从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的,也不是无意之间凭空出现的,而往往是在与他人的沟通、探讨中突然闪现的。学生的性格、思想、思维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也自然有所不同,如果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之间交换意见,必定能够集思广益,更加全面、客观、具体的看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围绕着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逐步逼近正确答案,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取得进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就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概括母亲的人物形象;作者对母亲包含了怎样的感情。活动一开始,同学们就热火朝天的讨论起来。他们仔细分析了文章的细节:从母亲对作者的管教中体现出母亲的严厉,从母亲嫁到胡家的经历中体现出母亲的刚强……
最后进行了总结:作者通过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表现了母亲宽容仁慈、严格慈祥、温和忍让、正直刚强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自己对母亲怀念、赞美、感恩之情。同学们的回答十分精彩,掌握了文章的精髓。
三、质疑探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学贵有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问题,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即便有些问题已经讲过了不止一遍,学生还是不能彻底理解。这时候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心中的疑难,形成质疑的意识和习惯,并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耐心的给予正确的指导,切不可大声呵斥,打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我在教学小说部分的《孔乙己》一文时,我就坚持以“质疑为主线”的思路设计了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敢说敢问,为他们质疑提供了机会。有的同学不能理解小说语言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我就引导他们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态,仔细品读语言,从辛辣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有的同学没能体会到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我就我就带领他们再一次的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和事情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慢慢品味……
我一个一个的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重视朗读,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推进阅读教学的成功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