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社区类型差异化发展对居民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度的影响研究

2018-06-13吕伟范召全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3期
关键词:跨文化

吕伟 范召全

摘 要:本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社区居民为样本,按照不同维度对调查社区进行类别划分,研究在民族社区类型差异下居民不同的跨文化体验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民族社区对于居民跨文化体验感与敏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对于未来民族社区管理与建设、不同民族居民间交往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社区 跨文化 文化适应度 文化敏感度

2014年中央提出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会议中指出:“相互嵌入就是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在新形式新要求下,根据民族社区居民特点建立适合的管理方式,完成民族互嵌的社区环境与氛围,是当前完善民族社区治理的重要课题。

在一个民族社区中,民族社区有两大类,一类是单一民族社区,一类是多民族社区。对于单一民族社区中的社区成员来讲,跨文化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占大多数民族的居民需要去面对社区之外其他民族的文化;对于多民族社区成员来说,跨文化更多的是与本社区其他民族的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社会的发展会使不同民族社区的主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民族成员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每个民族社区特有的一套社会结构、社区文化及制度之间的配合方式, 不可避免地造成民族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或互有冲突。因此对于民族社区来说,关注民族成员之间的跨文化感对于社区的和谐与稳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样本与资料

1.样本设计

本次研究所选地区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部分社区。

(1)合作市通钦街社区。为了突出经济型社区这一社区类型,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民族用品街”地点附近的住户。问卷调查量为50份,有效问卷量为49份,其中藏族为 24人,回族10人,汉族4人,其他民族1人;在本社区从事商业性活动的人数为29人,占通钦街社区总调查人数的59%;

(2)卓尼县城南社区。集中调查了城南社区中的法院家属楼、财政局家属楼和农行家属楼,访问的有效问卷量为45,调查显示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住户已经不是本单位的人员,藏族居民为29人,占总调查人数64%;

(3)卓尼县上城门新区。有效问卷量为45。上城门新区是卓尼县于2016年初发展起来的小区,此小区设施和服务较县城内其他小区来讲是较为完善和齐全的。在上城门小区调查人口中,藏族22人,占调查人数的49%;汉族17人,占调查人数的38%;回族4人,占调查人数的9%,其他名族2人,占调查人数的2%,由此可见,上城门小区属于较为典型的城市混合民族社区;

(4)卓尼县藏巴哇乡新堡村,有效问卷量为37,新堡村人口以藏族居民为主,调查人口中藏族有30人,占调查人数的81%,藏巴哇乡位于卓尼县境东北段,产业以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其经济发展在卓尼县处于较弱地位。根据其特点和当前发展,笔者将藏巴哇乡新堡村定义为传统的民族村寨;

(5)卓尼县拉力沟村,有效问卷量为35,由于距离县城距离合适且所处地自然风光优美,常年以来,每当天气转暖之时拉力沟村大部分居民都以经营农家乐和开放草原景点谋生,吸引着大量县城和外地来的游客,符合民族地区旅游社区的特征;

(6)临潭县的城关镇社区,有效的问卷量为40,临潭县城关镇社区和卓尼县的城南社区相似,居民楼大都为单位性质,但是临潭县的特点在于它是回民族聚集地,调查数据显示,回民人数占城关镇社区调查总人数的55%。

2.变量测量

根据本次调查的民族社区分类,笔者将主要运用居住社区、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及购房性质五个变量,在此项目研究分析的过程中,笔者集中选取的变量为居住社区,分析因居住社区的差异所带来的居民跨文化感差异。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测试量表一共有24道题,适应度得分总分为75分,敏感度总分为45分。

3.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问卷发放量为250份,最终问卷收回24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41份。一共选择了6个社区,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在每个社区内的问卷发放量随着社区大小而数量不同。

根据社区民族成分、社区功能性、社区管理归属三大维度将调查的6个社区进行分类。通过调查走访和数据分析的结合,最终的社区划分类型为:按照民族成分将调查社区分为传统民族村寨、城市单一民族社区、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对应的调查社区分别为卓尼县藏巴哇乡新堡村、临潭县城关镇社区、卓尼县上城门新区;按照社区功能划分将调查社区分为经济型社区、旅游型社区,对应的调查社区分别为合作市通钦街社区、卓尼县拉力沟村;按照社区管理归属划分,将调查社区分为单位型社区和混合型社区,对应的社区分别为卓尼县城南社区、卓尼县上城门新区。根据类型划分,对划分下民族社区的量表得分进行对比和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不同维度下社区间得分的差异,进行相关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社区居民民族成分对得分差異的影响

由分析结果可知,社区民族成分对于居民跨文化适应度和敏感度得分差异有显著性的影响: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居民对于城市单一民族社区和传统民族村寨的居民在跨文化适应度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居民跨文化适应程度均高于其他二者;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和传统民族村寨的居民在跨文化敏感度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传统民族村寨居民在跨文化敏感程度上要高于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居民。

2.社区功能对得分差异的影响

按照社区功能的分类标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到在社区功能分类下,例如商业型社区居民和旅游型社区居民,少数民族社区居民间的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度均显示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社区来讲,社区功能对对居民的跨文化体验感是没有影响的。并且根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型和旅游型社区中居民的跨文化适应度均处于较高的水平。

3.社区管理归属对得分差异的影响

按照社区功能的分类标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到在社区功能分类下,少数民族社区居民间的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度均显示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社区来讲,社区功能对对居民的跨文化体验感是没有影响的。

三、小结与讨论

在对民族社区进行分类研究中,按照不同的维度对民族社区进行划分,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到:

(1)关于跨文化适应度:按照社区民族性的分类标准下,社区居民的跨文化适应度具有差异——城市混合民族社区与城市单一民族社区有显著性差异;城市混合民族社区与传统民族村寨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到在城市混合民族社区中居民的跨文化适应度比城市单一民族社区和传统民族村寨的居民都要高,城市混合民族社区的居民对社区中不同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更愿意接受和習惯,较此维度下其他两个社区比较,笔者认为这与城市混合民族中民族的多样性、居民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体验频率、不同民族间居民交往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

(2)关于跨文化敏感度:①按照社区民族性的分类标准,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敏感度具有差异——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和传统民族村寨有显著性差异;②按照社区管理归属的分类标准,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敏感度具有差异——单位管理民族社区和混合民族社区间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到,相较于城市混合民族社区来讲,传统民族村寨和单位管理归属的社区居民跨文化敏感度都要高,他们在面对不同于本民族文化时,带有更多的迟疑和思考,而这对于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与碰撞、不同民族居民交往与互动,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显示在社区民族性和社区管理归属两大维度划分下,民族社区类型差异对于居民跨文化敏感度与适应度都是有显著影响的。经过仔细对比可以发现,抛开对社区维度的划分,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居民在跨文化体验感方面均与其他社区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而且体现出跨文化适应度普遍较高、跨文化敏感度普遍较低的特征,这种特征对于民族文化交流、民族社区居民互动、民族社区管理有着极大的引领作用。因此在对少数民族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联系,让不同民族生活在同一社区里,是有利于提高民族社区居民对于跨文化的适应度以及降低对于跨文化的敏感度。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大力加强多民族混合社区的建设与管理,要让不同民族在同一区域共同生活,这对进一步促进民族大融合,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景怡.民族社会工作基本问题研究——跨文化的视角[D].中南民族大学,2013.

[2]李艳雯.多民族社区的族际交往——塔城市塔尔巴哈台的个案[D].新疆师范大学,2007.

[3]岳天明,高永久.民族社区文化冲突及其积极意义[A].西北民族研究,2008,2,53-56.

[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高永久.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多远类型及演化趋势[A].城市发展研究,2005,12(6),47-52.

[6]赵巧燕.民族社区分类与包容性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取向[A].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15(2),147-148.

[7]孙华.少数民族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友谊巷社区为例[D].山西大学,2010

[8]王晓玲.跨文化敏感: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学生对比研究[A].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1),73-74.

[9]何静.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10]甘南州统计局.甘南州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2017,5.

作者简介:

吕伟(1993-),女,甘肃省卓尼县人,民族:藏族,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

通讯作者范召全.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海外工程的跨文化管理
中日跨文化协作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也谈跨文化研究在中国
解读电视剧“鄙视链”——海外剧跨文化传播中的偏见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