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茫
2018-06-13晗之
晗之
自上古至现代,每一代人都会对自己的存在乃至整个群体的存在产生相当大的疑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到哪里去?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提出这些问题。这三个终极问题从我们出生到我们死亡,会始终萦绕在我们脑海中。平时我们或许会因为一时的忙碌而暂时忘却思索,但在夜深人静时,它们总会悄然而至。
我仍记得我幼时与自己身体的一次“对话”。
镜子前,一个矮小的孩子看着光滑平面映射出的影像,那小孩就是我。我仔细观察这个和我自己相处最久的躯体,一股陌生感骤然袭来。“这就是我吗?”我转动着自己的手,镜中倒影随之变动,手指一张一合,镜中人的手指也随之屈伸。我意识到镜中的“他”就是“我”,而我“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个判断在大人看来可能理所当然,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有新鲜感的事。我想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什么我不能控制别人的身体?因为我的思想只与我的身体同在,而并不跟别人的身体在一起,我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随后我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我自己为什么会是我呢?为什么我不是其他人呢?为什么我能感觉到我所感觉到的?如果我没有了,也就是说我死了,我还会感觉到什么吗?死是一种什么感觉?死了我还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吗?
总忍不住会去想,但没有答案。
当然不会有答案,即便是无所不知的大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而且大部分大人不會去想这些问题,你向他们提出这些,他们只会觉得你很奇怪。
那时候,我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空虚和孤独感,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惆怅与不知所措。那感觉就像是身处摩肩接踵的人群之中,听着人群的喧闹,明明身体与大家很靠近,但心中和任何人的距离却是无限远。人群渐渐消失,最后世界只有我一人,周围没有建筑,没有山川,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地平线,而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更不知道应该到何处去。我无意拔高自己,但多年之后阅读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读到第一部尾声处悉达多猛然觉悟后感到彻骨的孤独时,我确实有深切的共鸣,而且我相信很多人应该都会有共鸣:
一瞬间,当周围的世界在他心中融解并消退,当他像太空的一颗恒星一般孤独地伫立,一种冰冷的绝望感吞没了他。 这是我对“茫然”这种情绪的体会和理解:当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自己的周围究竟存在着什么,而自己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时,这一刻,人缺失了目标,陷入混沌之中,就会出现这种难以名状、只能暂时命名为“茫然”的情绪。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方能生存。人或多或少在追求什么,或者在寻找什么,爱情也好,财富也好,智慧也好,通透也好。我还不够资格诉说人生哲理,但我觉得,所追求的客体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人生并不是诸多成就的收集,诸多作家的作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生是一种状态,是一段存在着的连续,而我们一生要寻找的,可能是这段存在的意义,在浩渺宇宙中为自己寻找一个定位。
一时的迷茫无法避免,永世的孤独更难以消除,如果想为自己留下什么,想破除那空虚感,就要阅读、思索,不断去接触新的人,不断地尝试新的事,探索自己的边界。当你基本确定你自己的范围,并能再一点点拓宽它们,那么我们就不会恐惧未知,不会陷入长时间的迷茫。
“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地成为他自己,这是他觉醒之后的战栗,这是他新生之后的阵痛。”
悉达多在长久的思索后终于觉悟。但这觉悟并不是一段终结,而只是他人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