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留美硕士拉黑父母:“为你好”真的会“让我痛”
2018-06-13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
年初,一则“北大留美硕士拉黑父母”的新闻引起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他头顶全市理科状元的桂冠,走进了北大校园。毕业后,他又考取美国50强名校攻读研究生。然而,在这一切光环背后却是他12年不曾回家、6年前拉黑了父母所有联系方式的“冷酷”。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父母的“反叛者”,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都是为了你好”
1983年,王耀祖出生在四川省青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在王耀祖出生前,王耀祖的母亲陈燕一直想要个女儿。所以,三岁之前,王耀祖的服装一直是按女孩子的标准添置的。
尽管父亲王炎给儿子取的大名还挺阳刚,但陈燕却给他取了个乳名:丫丫。每当陈燕抱着头上扎着小“刷刷”,身上穿着红裙裙的“丫丫”出门时,所有人都把王耀祖当成了女孩。
稍稍大了点,王耀祖发现院子里的男孩都不喜欢跟他一起玩,女孩也觉得他有点“娘”,都嫌弃他。王耀祖开始不喜欢出门玩耍。后来,看到报纸上有拐卖孩子的新闻,陈燕担心儿子遇到坏人,干脆就每天把他锁在家里。
小学时段的着装,都是父母选购的,王耀祖年龄小,对颜色和款式也没自己的偏好。但上了初中后,受身边同学的影响,以及自身审美观的觉醒,王耀祖也希望有自主挑选衣服的权利。
初一时,陈燕带王耀祖去买过年穿的衣服,王耀祖看中一件银灰色棉夹克,但陈燕不同意,说那中看不中穿,自作主张地给他买了一件橙色小大衣。偏女性化的颜色,以及中规中矩的款式,与王耀祖那颗青春萌动的少年心极不相符。
更让王耀祖难堪的是,每次放学下雨,就是同学们最欢快的时候,大家嬉笑打骂着冲进雨中,一路小跑着回家,全班只有他一个男生,会有家长送来雨衣和雨鞋。
初二下学期,有一次,王耀祖应同学之邀去对方家下棋,回来晚了一个多小时。陈燕大发雷霆,说他学坏了,“好孩子就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按时回家,听父母的话,才会少走弯路。”
王耀祖不服气:“我怎么学坏了?我既不抽烟,也不旷课,就这一次想放松下,跟同学下了一会儿军棋,难道就不行吗?”
陈燕突然意识到儿子进入到叛逆期,如果不及时管教,以后很可能事事都和自己作对,于是提高了音量:“怎么敢这么跟妈妈说话?我都是为你好呀!”王炎听到儿子顶撞了妻子,也走过来教训道:“放学就应该赶紧回家写作业,都快上初三了,还不知抓紧?家里的钱都花在你身上,什么家务也不让你干,你还不领情,怎么这么不懂事!”
王耀祖知道争不过父母,憋着气,回屋写作业了。
初三毕业后,王耀祖的中考成绩还不错,填志愿时,他有意选择一所离家较远的市级高中,想摆脱父母的控制,但王炎不同意,硬是替他选择了家附近的高中。王炎的想法是,那所高中的校长和他认识,到了那里,儿子会被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同时,也便于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督促儿子学习。
对这样的控制,王耀祖很反感,却又不敢反对,因为毕竟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
“我和他爸為他吃了多少苦”
因为成绩好,王耀祖一开始就受到各科老师的关爱,但令他头疼的是,这原来就是一所“杂牌”高中,身边有不少不爱学习的孩子爱对尖子生冷嘲热讽。
一日,上化学课做实验的时候,王耀祖不小心碰到了身边王伟的烧杯。王伟原本就看不惯王耀祖,于是“借题发挥”骂了一句:“瞎子,看不见是吧?”
王耀祖忍着气,半天说不出话,想起之前和王伟的种种摩擦,他想找机会换个座位,离王伟远一点儿。
晚上回到家,王耀祖跟父亲说起这事。王炎显得很不耐烦:“你凭什么让老师随意给你换位子?就凭你学习好?要求太多,老师都烦你。别人怎么样不重要,只要你自己用心就可以了。”
难道,除了听话和学习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吗?王耀祖理解父母,而父母却不理解他。他跟父母谈起过班里有个成绩好的学生被差同学用板凳打破头,住院半个月的事,希望父母知道校园暴力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但陈燕却说:“只要你不惹事,别人干吗打你?要是打你,说明你自己也有问题。”
此后,再在学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王耀祖都习惯闷在心底。他只希望,高考能考取离家最远的大学,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好朋友,不要再看到父母严肃的脸,不要再听到他们尖锐的话。
2001年,王耀祖以全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喜讯传到家里的时候,陈燕第一个反应是:“太好了,耀祖他大姨就在北京,赶紧联系她,等耀祖过去了,那边也好有人照料他的生活。”
王耀祖说:“我已经成年了,可以照顾好自己。”
陈燕的二姐当时也在家里,听了大笑:“别忘了,你上到小学还不会自己剥鸡蛋呢,你妈怎么可能放心得下?”二姨的调侃,让王耀祖感到很伤自尊。但碍于长辈的情面,他也不好说什么。更何况,他知道,只要他想的和父母想的不一样,就会遭到训斥,最终不欢而散。
更让王耀祖难堪的是,那年8月,陈燕因为王耀祖考取北大给自己争了面子,就跟单位几个同事一同带着孩子去大连旅游。
一路上,陈燕不停地跟旁人炫耀王耀祖是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取北大的,引来众多羡慕崇拜的目光,有些不明真相的父母还跑来向陈燕取经,问她是如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的,陈燕总是回答说:“唉,你们是不知道,我和他爸为他受了多少累,吃了多少苦……全市理科状元,不容易啊!”
敏感的王耀祖从母亲的话语里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能,好像这个状元不是他考的一样,全都是父母的功劳。
晚上安排住宿时,看见有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小姑娘站在王耀祖身后,导游开起了玩笑:“让这位考上北大的小伙子和两个小姑娘住一起,晚上好帮着辅导辅导功课。”陈燕有些自得地回答道:“小学功课哪用得着北大的高材生来教?我家丫丫晚上有喝热牛奶的习惯,他得跟我住一屋。”同行的众人都笑了起来,王耀祖已经品不清这笑声里的滋味,如果此刻地上有一道缝,他一定选择钻下去。
“何处是我家”
2001年9月2日是北大新生入学报到的日子,陈燕已让大姐陈莉帮王耀祖安排好了入学的各项事宜,还亲自到学校帮王耀祖布置起了寝室:床单、毛巾选的是陈燕喜欢的橙色,桌上镜子、洗面奶、面霜、护手霜一样都不少……临走,陈燕还叮嘱王耀祖,要常跟大姨汇报学校的情况。
好不容易远离家乡,本以为从此便可以摆脱父母,没想到,他们早已准备好了“远程遥控”。面对大姨三天两头的电话询问学业情况,王耀祖非常不满,却又不敢说出来。因为他知道,一旦他说出来,陈燕的脾气便会如火山般爆发:“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大家都是关心你!”
因为性格内向,王耀祖在北大的人际关系并不好,没什么朋友,经常是独来独往。苦闷无人倾诉,只好找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自我调节。结合书本知识,王耀祖判定自己的性格与家庭环境中父母的强势、包办有关,他不想再沉默下去!
2003年春节,王耀祖回家过年,又发生了一件让他很不愉快的事:亲戚来家里拜年,曾取笑王耀祖不会剥鸡蛋的二姨也来了,看见他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陈燕也在一旁笑着附和。
如今王耀祖已经成年,二姨和母亲却仍“念念不忘”他那些糗事,人越多越喜欢拿出来“分享”。这次,王耀祖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来跟二姨怒目相对……结果,父亲王炎上来就给了王耀祖一巴掌,斥责他没大没小,不懂规矩。
心中压抑多年的火山终于爆发了。那天,王耀祖和父母大吵了一架,把压抑的不满全部说了出来:“你们把我当什么?玩具吗?什么都不要我做,却又要嘲笑我!”王炎听后,气得直哆嗦:“不知好歹的家伙,好吃好喝地供着你,现在翅膀硬了就反了,既然那么硬气那以后就别回这个家了!”
在王炎心中,“别回这个家”不过是一句被激怒后的气话,没有半点认真的成分,他哪里舍得不让亲生儿子回家?可在王耀祖心中,这话是刺伤他自尊底线的利剑。从此,他以学业紧张、准备论文和求职忙碌等借口为由,再也不肯回家。
王耀祖从北大毕业后,内向、敏感的性格成了他事业上的绊脚石。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工作,总是和领导、同事搞不好关系,他想改变却束手无策。高智商、低情商几乎成了王耀祖的标签,并渐渐盖过了“北大学霸”的光环。
在国内工作不顺利,王耀祖只好考研繼续学业,希望以后能专心学术研究,不用应付繁复的人际关系。2011年,王耀祖考取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研究生。
本以为,离家这么远,又多年没回去,父母应该是“鞭长莫及”了吧。没想到,王炎联系上在美国打拼数年,“很有本事”的朋友范青林,请她关照儿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王耀祖发现范青林人品有些问题,于是他给王炎发短信问该怎么办。王炎却回短信说:“范姨在美国已待了那么多年,说明人家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你凭什么觉得人家不对?就凭你文凭比她高?要学会改变自己,与不同的人相处。”
怎么只要一对父母说自己的困惑,就会遭到指责?又一次不愉快的交流,让王耀祖想了很多:他的心理困惑、情感需求,父母从来就没有重视过,虽然这个家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可在情感上自己却是个孤儿!晚上,独自走在美国街头,看着万家灯火的温馨情景,王耀祖泪如泉涌:“天涯这么大,何处是我家?”
那段时间,王耀祖只要一有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上课也难以集中注意力。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一口气讲述了6个多小时,结果是,咨询师说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这些都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2012年,一封长长的决裂信从美国发出,王耀祖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此后,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不回复父母发给他的任何信息。期间,亲戚们问陈燕:“儿子怎么好几年不回家?”陈燕只能以王耀祖学业和工作忙碌为由,掩饰亲情之链的断裂。
2013年,王耀祖回国工作,在北京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但具体情况,他全都没跟父母说,至今,父母也只是知道他在北京工作。盼儿回家的愿望与日剧增,却再也盼不回当年那个事事顺着他们心愿的“丫丫”。
2018年1月中旬,“北大留美硕士拉黑父母”的新闻引起了网络热议。不少网友觉得,虽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知道如何做父母,但是最好能做到以一颗理解温柔的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的思想,不压制他的个性。只有双方在思想上取得平等,才不至于落得一个亲情决裂的寂寞晚年!
(因涉及隐私,本文所有人物均为化名)
摘自《知音·海外版(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