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
——主题对话
2018-06-13
Q&A
Q=艺术品鉴 A=刘丹
立足黄土 面向未来
Q、艺术创作与个人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陕西的地域文化对你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首先是文化的影响,陕西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周秦汉唐博大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艺术创作的状态。
其次是西北浓郁的地貌特征。山水画创作必须研究地理地貌。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个体生存环境的影响。陕西地理风貌的差异,形成了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陕北、陕南两大板块。陕北是全世界地貌特征最别致、突出的地方,这里黄土堆积,起伏连绵,给人以粗犷、古拙、博大之感觉,也表现了北方人的生存状态。所以,北方人的绘画作品中的张力、狠劲、豪迈、朴素、幽默、风趣与陕北人的性格是相通的。
秦岭和陕南也是我经常去写生采风的地方。画了这么多年,我很多画面中表现出的地域标签已不再单一:即不完全像秦岭,也不全完像陕北的黄土地,反而更像是陇南塬和石头地貌的结合部,抑或是陕北地貌和秦岭结合的土石结构——像是把陕北的黄土放到了秦岭的山石里。这种绘画表现的特点就是陕西地理风貌在作品中的展现。
第三:陕西还是中国红色革命的根据地。自然是大美,人文是大美,绘画是小美。
Q、从20世纪的美术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绘画一直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课题,一面延续着传统绘画笔墨精神,一面融合着西方造型观念,在社会的变革中反映着时代的特征。黄土画派在中国绘画的这一课题中是如何实践的?
A:刘文西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绘画代表着中国画理想现实主义发展的方向。同时,他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结合起来,在造型上吸取西画中素描和色彩的精华,加进民间艺术中清新健康的朴素格调,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中西结合——这是黄土画派对中国绘画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
黄土画派的艺术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作”,希望画家提高创作水平,拿出精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熟悉人就是要到生活中去,深入生活;严造型是要求坚持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手法;讲笔墨要求注重传统,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尊重传统笔墨精神;求创新就是要有时代精神。
Q、陕北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的精神坐标,在这个强大的精神坐标下,黄土画派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如何体现?
A:黄土画派的艺术家们大都单纯、朴素、有着革命的理想,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自觉。他们深入生活,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想象着美好的未来,一切活力都发自肺腑,一切表现都情真意切,即便是在文革下放劳动期间,这种理想也未动摇过。
秦山春晓 45×68cm 2018
秋阳 45×68cm 2018
从现实来看,这样一群价值观相同的艺术家,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创作了那么多反映生活、讴歌人民的作品、举办了那么多次展览,向社会给予了那么多服务,这是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国家困难的时期,比如陕北泥石流发生时,父亲刘文西先生第一时间给灾区捐了100多万,云南地震的时候,他又带头捐了60多万。他在通过自身实践倡导人的奉献精神和自觉性。所以,先生一直在保持着积极的态度,阳光的心态,都给我们后来者以很大的力量和鼓励。
Q、有人担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以金钱衡量标准的时代下,黄土画派倡导的这种奉献精神如何长久留存?能不能被后辈艺术家所坚守?
A:在新时代下,新一代的艺术家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这也是一种革命,也符合经济规律。对于奉献、服务的理解在新时代下应该发生转变。比如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的流通过程中给藏家带来了经济收益。这也是新时代下的一种服务和奉献。
黄土画派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在中国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精神符号。不管是在哪种体制下,都是社会正能量的一种体现。就像雷锋只有一个,但是雷锋精神会长久不衰,黄土画
派只有一个刘文西,但是黄土画派的精神和价值导向我相信同样会长久不衰。
清泉 69×138cm 2017
花开花落又一春 34×136cm 2017
中国画的评价体系与传承创新
Q、中国画自东晋就形成了明确的评价体系,谢赫《画品》中提到的“六法”至今仍是衡量作品优劣、高低的重要标准。结合你的创作实践,谈一谈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评价体系是如何理解的?
A:所谓传统,是中国人对美的一种普遍认识,也是表达美的一种习惯方式。“谢赫六法”是评价作品在精神和技能两个层面优劣的一个方式。不管是随类赋彩、经营构图,还是骨法用笔、气韵生动,说的都是方式,方式只是我们的手段。最重要的是这种手段放到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一方面,我们要研习传统的精髓,另一方面,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生活,用传统的笔墨表达现在的人文情怀。这两个元素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绘画实践中既要吸纳传统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评判的标准,同时还要考虑在当下的时代背景里,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感悟。
“谢赫六法”固然有其自身的唯一性特征,但是在新的时代里,会不会有新的领域和新的评判标准?谢赫之前标准是什么?在我们之后“谢赫六法”会不会还是唯一?
清代的《石涛话语录》就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讲了十八章法,比“六法”讲述的更具体。所以,如何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审视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Q、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艺术的调整、东西方艺术语言的融合?如何理解中国绘画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A: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充实拓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中国绘画艺术更多的重视线性的表现和意境的传达,西方绘画更强调空间感和科学的方法论;中国美术教育注重师承关系,比如清初“四王”,就是明代绘画艺术师承与继承的产物,西方更注重创造性和个体意识的表达。中国艺术领域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是受到西方绘画艺术传入的影响。
艺术交流和融合,是用多元化的手段来表现社会,反映当代,对于艺术创作的是有积极意义的。
Q、“美术革命”的倡导者陈独秀曾提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在这种时代氛围之下,“四王”就被当作是落后的主要代表。当时的学术界认为他们代表了中国落后的腐朽萎靡。你如何评价“四王”与“四僧”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A: “四王”、“四僧”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四王”是清代绘画史上的绘画流派,是当时清朝王室最推崇的“正统”画派。与“四王”推崇摹古的画风不同,“四僧”力倡“借古开今”,主张亲近自然抒发内心真实感受,在美术史上评价也很高。
没有“四王”的延续性,我们还能看到传统绘画的传承吗?不管他们是临摹也罢,抄袭也罢,“四王”对传统的继承性是必须得到肯定的。“四僧”在绘画领域里更注重中国传统绘画的“心画”,作品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比如“相由心生”,比如石涛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 ”,都在强调内心感受在画面中的表现。
刘丹的普鲁斯特问卷——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把画画好了。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我的父母,刘文西和陈光健先生。
4.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假大空,不真实。
5.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时间。
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能力不够,很多事情还做不到。
7.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顽强的毅力和自身价值的正能量。
8.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真诚。
9.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给予别人快乐的人。
10.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时间。
美术界一直以来有一种错误认识,既:“四王”法守古人无所作为,类似现在的行画;“四僧”反对古法,极力创新。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把“四王”与“四僧”严重两极化对立起来。这样简单的两分对立,对我们欣赏画作并无裨益。艺术是多元的,并非非此即彼,支持一派打到另一派的过程。“四王”与“四僧”,都是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重要的财富。
山涧 45×68cm 2018
家住山上 45×68cm 2018
Q、你经常提到“平常心”,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家如何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A:平常心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消极的,不作为的“平常心”;另一层含义是经过了积极的努力,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后所保持的“平常心”。后一层含义是我们所需要保持的。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三言两语就揭示了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游褒禅山记》阐释了对社会人生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很可贵的。虽然我没有达到光辉的顶点,但是我努力去做了,这一生我死而无悔。
这种精神是需要我们去坚持的,是平常心的一种体现。平常心还需要建立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专一行。当官的为人民做好服务,当校长的把学校管理好,画家把自己的画画好,要对得起藏家,这些都是社会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