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戈壁区尾矿库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2018-06-13张丽萍
张丽萍
(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瓜州县东虎沟金矿位于瓜州县北部,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属干燥剥蚀丘陵区,矿区面积8.42 km2,矿权范围内矿石资源总量为32.24万t。矿区南距瓜州县城约43 km,北距柳园镇约12 km,交通便利。该矿生产规模13.5万t/a,服务年限6 a。东虎沟金矿尾矿库位于东虎沟金矿三矿区一支沟沟道中,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沟谷呈东西向,尾矿库占地面积约9 hm2。谷底坡度较缓,沟内及两侧山坡覆盖层为粉质砂土层。坝址位置沟宽约230 m,周围山坡高程1 556~1 566 m,沟底高程1 556~1 560 m,两侧山坡顶部高程相差较大。库区位于较宽阔的沟谷,山坡坡度较缓。库区沟岸未见滑坡、滑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稳定性良好。服务年限内尾矿总量93.6万m3,尾砂排放量8.23万m3/a。
1 研究区基本情况
研究区位于甘肃北山低山丘陵区,北高南低,干旱少雨,当地侵蚀基准面位于-50 m标高左右,无常年性地表径流,仅在暴雨季节沟谷形成瞬时性洪流。一般3~5 年北部山区出现大雨,河流才会出现洪水,根据矿区记录,本区仅2003年和2008年出现过两次洪水。矿区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降雨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灾害频繁。尾矿库堆积坝多由废矿渣堆积而成,堆积物矿物成分复杂,植物难以生长,在降雨条件下易产生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威胁下游及周边安全[1]。若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不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将影响到矿区的正常生产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2]。
东虎沟金矿尾矿库防洪标准为Ⅳ等库标准:初期为30~50年一遇,中后期为100~200年一遇。尾矿库东侧修建一座不透水的浆砌石拦洪坝,用于拦截洪水。拦洪坝全长243.1 m,坝顶标高1 560 m,顶宽2 m,下游面坡比1∶0.2,上游面坡比1∶0.8,地基开挖深度为2 m。为了较好地排出雨水,尾矿坝顶面应向外坡倾斜,坡度1%;两侧坝肩要求修筑排水沟,在拦截山坡上雨水的同时排出坝面的雨水。库区内部采用排水叠井形式排除库内洪水,排水叠井直径0.8 m,深15 m,布置在尾矿库中心1 557 m标高处,采用直径0.5 m的圆形排水涵管排出库内洪水。这些技术措施虽然为了尾矿库运行安全所布设,但是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对于抑制尾矿库建设及运行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较好的作用。
2 荒漠戈壁区尾矿库水土流失成因
(1)研究区地处戈壁荒滩,地表组成物质以小砾石和沙土为主,因风蚀而形成砾面,基层是砂砾或粗沙,土层厚度随地形变化而异,土壤质地疏松,抗蚀抗冲性弱,尾矿库建设导致原生地表遭到大面积开挖,破坏原有地表组成,伴随着尾矿库运行期库内尾矿长时间裸露,水土流失陡然加剧,使研究区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研究区年均降水量45.7 mm,而年均蒸发量高达3 140.6 mm,降水少,蒸发量大,导致植被种类单一且稀少,以荒漠草原植被为主,分布有藜科、禾本科、蒺藜科等旱生、超旱生植被,自然植被覆盖度较低。尾矿库区地表分布有红柳、白刺等旱生植物,植株较低矮,丛状疏生,覆盖度小于2%,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再修复就很困难。
(3)研究区平均风速2.6 m/s,最大风速23 m/s,50年一遇最大风速25.0 m/s,风大沙多。研究区自然水土流失本身就较为严重,伴随着尾矿库建设,土石方的开挖回填会加剧风蚀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不利于建设期与运行期的水土保持。
(4)尾矿库尾矿的治理措施不能及时跟进会造成尾矿长期裸露、风化等,造成水土流失;防渗措施实施不到位会对周边土壤及植被造成损害,破坏库址周围生态环境。
3 水土保持技术措施配置探析
在确定水土保持措施时,不仅要考虑到尾矿坝已有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还要因地制宜增加相应的其他措施。
3.1 尾矿坝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技术措施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措施界定的原则[3],尾矿坝排水明渠、排水明渠末端消力池、尾矿坝坝脚排水沟、尾矿坝马道排水沟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纳入水土保持技术措施体系。
3.2 土地整治
尾矿库排放为湿排,为防止尾矿风干后变得疏松易被吹蚀,进行土地整治后采取碎石压盖措施,防止风蚀。尾矿排放为分条块逐步进行(图1)。将尾矿排放区域划分为网格状条块,尾矿排放时依次按照条块排放,当上一条块排放至设计高程并达到堆放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条块排放。这样可在短时间内做到尾矿表层碎石压盖,压盖后不仅使达到设计高程后的尾矿风蚀减少,还可以满足随时排放随时整治的要求,避免了尾矿长期裸露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整治周期以季度为单位。
图1 尾矿排放整治措施示意
3.3 碎石压盖
尾矿风干后引发风蚀,造成水土流失及浮尘污染,因此尾矿库堆放达到设计高程后,对顶部整治后进行碎石压盖,压盖厚度30 cm,碎石粒径大于3 cm。
3.4 植被建设
(1)研究区自然特征。研究区属温带季风性大陆干旱气候区,干燥、风沙大、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降雨少,土壤贫瘠,以风沙土、灰棕荒漠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极少。根据对尾矿库区域调查研究发现,区域内植被生长良好、成活率较高的有馒头柳、红柳等,尤其是红柳生长最为突出,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确定绿化树种为红柳。
(2)红柳特征及栽培技术。红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种籽规格详见表1。
表1 红柳生物生态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3)抚育管理技术。①栽植、播种。整地方式与时间:当地风沙大,不宜提前整地,栽前整地即可。施肥:栽植前进行整地,按照设计的坑穴尺寸将坑穴挖好,换填农田土,然后施入足量基肥与栽植土充分拌和。栽植土及基肥换填完成后浇水沉降,待土壤湿度适宜即可栽植。②抚育管理措施。松土除草:造林后及时松土、除草、施肥。补植:在造林后当年或第二年,根据苗木成活情况,进行补植。灌水:栽植苗木时,应浇足定根水,以后根据情况按适时适量的原则及时补灌。由于绿化面积较小,用水量也少,因此绿化用水可引接浇灌。幼树管理:适时进行修枝、整形等抚育工作。冬季应做好防寒(旱)措施,如封冻前灌足冬水,并分别采用埋土、盖草、覆塑料棚等防寒措施。同时做好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③绿化生态用水情况。研究区年降水量较少,气候特点是干旱、多风,天然降水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需补充人工灌溉。根据《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甘政发〔2017〕45号),林地一次灌水量600 m3/hm2[4],一般年灌水5次。
4 结 语
(1)研究区地处荒漠戈壁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平均风速大且大风天数多,植被稀疏,风力侵蚀较为严重,治理难度大。
(2)研究区尾矿库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在充分落实并发挥尾矿坝主体已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有序结合并及时跟进实施分条块土地整治、碎石压盖等水土保持专项治理技术措施,对于防治荒漠戈壁区尾矿库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荒漠戈壁区尾矿库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实例。
[参考文献]
[1] 王若龙,张旭.本溪市南芬选矿厂尾矿库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J].水利发展研究,2002,2(8):27-32.
[2] 周连碧,张梅.浅谈铁矿开采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J].矿冶,2007,16(7):78-81.
[3] 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21.
[作者简介] 张丽萍(1963—),女,湖南长沙市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