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水土保持需求分析

2018-06-13陈文渊蓝雪春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6期
关键词:宁波市水土保持生态

陈文渊 , 蓝雪春

(1.安吉县凤凰水库管理处,浙江 安吉 313300; 2.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02)

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是查找现状存在的问题,把握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未来对水土保持的要求,确定水土保持规划目标、工作方向与重点的前提[1]。通过对规划区域的水土保持需求进行识别分析,可以明确区域存在的水土保持基础功能类型与重要性,确定各区域的主导基础功能[2],对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水土流失治理方略、目标和任务制定及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5]。

1 宁波市水土流失的时空分布

2014年,宁波市水土流失面积517.58 km2,比1999年水土保持规划期间减少了465.11 km2,年均减少30多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从1999年的10.49%下降到2014年的5.32%,年均下降0.34百分点。但是,从不同强度的水土流失面积绝对变化趋势看,除轻度和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外,强烈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而从不同强度的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变化趋势看,除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比下降外,其他强度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比均大幅上升。详见表1。

水土流失在宁波市的空间分布以余姚市的流失面积最大,流失面积所占比例也最高,其流失面积占了宁波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近30%,紧随其后的是鄞州区和宁海县,流失面积分别占了宁波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5%左右,见图1(a);从水土流失总面积占该行政区(市、县、区)国土面积比例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地区有余姚市(10.07%)、北仑区(6.68%)、鄞州区(6.17%)和奉化区(5.54%),见图1(b)。

表1 宁波市1999年、2014年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

注:1999年土地总面积9 365.00 km2;2014年土地总面积9 729.10 km2,增加部分为围垦造地。

图2是宁波市不同坡度的水土流失分布,全市近65%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在人类生产活动较为集中的25°以下区域,约30%水土流失集中发生在25°~35°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35°以上区域水土流失占了5.7%。

从图2可以看出,人为活动是宁波市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最主要的外部条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据调查,慈溪市南部丘陵区种植有大面积的杨梅林,余姚、鄞州和奉化交界的四明山区种植了大量花卉苗木,象山、宁海丘陵山区大面积种植了柑橘、枇杷、猕猴桃、茶树、杨梅等。这些经济林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烧山开荒、陡坡开垦、顺坡种植等不合理的营林方式,造成林下植被覆盖度低、蓄水保水能力弱,加之花卉苗木出售过程中带走大量的土壤,导致这些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图1 宁波市各市(县、区)水土流失情况

图2 宁波市不同坡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布情况

表2是2014年宁波市不同类型经济林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全市经济林地水土流失面积为152.50 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9.46%,占全市5°以上坡地经济林地面积的22.33%。该用地类型上农业生产活动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高于其他类型土地,是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表2 宁波市不同类型经济林地水土流失面积 km2

注:2014年全市5o以上坡地经济林面积为682.99 km2。

近十几年来,宁波市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图3)。据统计,2013年城镇、交通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较2005年增加了701.49 km2,建设用地占比增长了7.11百分点,年均增长0.89百分点,同期园地和草地及其他用地减少了871.91 km2。修路、采矿、采石和风电、城镇建设,以及园区建设和低丘缓坡开发等都未在施工过程中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竣工后也没有及时进行整治,结果造成了土壤流失和侵蚀加剧。

图3 宁波市2013年较2005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动情况

2 水土保持需求分析

2.1 土地利用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分析

宁波市土地资源质量较好、利用程度高,总体上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极为短缺。2013年全市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等,不含草地及其他土地)的比例与2005年基本持平,减少了0.25百分点,但耕地面积比1996年第一次调查时净减少3.72万hm2,人均耕地从1996年的0.048 hm2下降到0.038 hm2,远低于2009年全国0.101 hm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为了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保持农业基础性地位,必须对一定数量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因此,宁波市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向是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和推进土地生态建设。一方面需占用一些耕地,保障国家、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部分耕地用途。

土地利用结构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园地、坡耕地及低丘缓坡开发上。建设用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滞后,农村坡耕地、经济林地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地表植被覆盖度低、林冠截流作用弱,再加上配套的水土保持设施不完善,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目前,宁波市适宜开发利用的低丘缓坡地约有6万hm2,其中坡度小于15°的约3万hm2。开发利用好低丘缓坡地,不仅能大大拓展宁波市的发展空间,缓解供需矛盾,还可减少对平原优质耕地的占用,优化用地结构,但不合理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方式必将埋下严重的水土流失隐患。

今后一段时期,宁波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处于持续发展完善阶段,人为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城镇化发展导致城镇周边、低丘缓坡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逐年加大,城镇周边、低丘缓坡已逐渐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区,这些区域将是今后水土保持监管的重点。因此,应通过规划合理配置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措施,采取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坡耕地改造、坡面水系调控、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手段,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保障耕地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

2.2 生态安全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分析

宁波市通过一条南北向的生态大通道,一条沿海生态屏障,三条沟通海陆的生态走廊,六条城市组团间的生态廊道,七条贯穿生态源的干流水系,若干个水源涵养区、林地生态源和湿地斑块源,已构筑成市域“连山、串城、面海”网络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和4个生态功能区,即西部、南部山地生态管护区,宁绍平原、南部丘陵农林生态控制区,城镇及城郊发展生态重建区和近海海岸带生态区。水土流失是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大量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库)淤积、森林植被破坏、农田损坏、土壤质量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水污染。例如,余姚、鄞州和奉化交界的四明山区毁林开垦、过度种植苗木等已经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据高占国等[6]的研究,宁波市各县(市、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均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北仑区和慈溪市已经接近预警状态;慈溪市、鄞州区、象山县和北仑区的河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并偏向预警水平,宁波市中心城区、镇海区和余姚市处于亚健康水平,宁海县和奉化区处于一般健康水平;湖库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普遍较高,各县(市、区)均处于一般健康状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宁波市域的生态安全。除了近海海岸带生态区,其他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水土保持需求见表3。

表3 宁波市各陆域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需求

宁波市主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服务功能均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水土保持对策,防止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缓解生态环境压力;通过生态修复,改善水文下垫面,有效拦蓄地表径流;通过溪沟整治、废弃矿山治理,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入河(江)进湖(库),保障宁波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 防洪安全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分析

宁波市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并引发严重水土流失。宁波的多雨区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山区,有宁海双峰、余姚大岚两个多雨中心。西部和南部山区也是宁波市水源涵养主要区域和城市供水的主要来源区,山高坡陡,源短流急,土壤入渗和抗侵蚀能力弱,很容易造成下游水库山塘泥沙淤积和河道水位暴涨暴落,使调蓄能力减弱。北部的姚江平原、中部的鄞奉平原是宁波市主要产粮区和城市建成区,江河干流平缓,水土流失造成河网淤积,受上游来水来沙及下游涌潮顶托的影响,每逢台风暴雨、久雨易形成大面积水灾,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针对宁波市山洪灾害特点,除继续实施建库滞洪、江道整治、河网清淤、堤防加固、置闸排涝外,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充分发挥植被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的能力,并采取溪沟治理、坡面径流泥沙拦蓄等措施,削减洪峰,保障防洪安全。

2.4 水资源保护与饮用水安全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分析

宁波市现有大型水库6座(控制集雨面积1 074.9 km2,占宁波市陆域面积的11.06%)、中型水库26座、小型水库389座,总库容约18.6亿m3,其中兴利库容约12亿m3,河网总容积2.67亿m3,低水位以上有效库容1.63亿m3,总计水库、河网兴利库容约13.63亿m3。通过调节后,宁波市现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约为22亿m3,能够基本满足现状用水需求。根据预测,P=90%条件下宁波市总需水量2020年为30.61亿m3、2030年为31.15亿m3;2020年全市将缺水5.25亿m3,其中水库优质水缺0.74亿m3、河道一般水缺4.51亿m3;2030年全市将缺水5.76亿m3,其中水库优质水缺1.06亿m3、河道一般水缺4.7亿m3。

2013年宁波市27个饮用水水源地中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的有20个,占参评总数的74.1%,达到Ⅲ类标准的有4个,占14.8%,劣于Ⅲ类标准的有3个,占11.1%。向市区供水的5座大型水库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但部分水库因总氮、总磷超标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主要江河以甬江流域的奉化江水系上游支流水质较好,奉化江下游干流为Ⅳ类至劣Ⅴ类;姚江水系上游为Ⅲ类水,其余均为Ⅳ类水;甬江干流为劣Ⅴ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氨氮、高锰酸盐等。宁海清溪的辽车河段和西溪的范家桥河段及白溪的水车河段为Ⅱ类水,凫溪的杨梅岭河段为Ⅲ类水,凫溪的洪家塔河段为Ⅳ类水,超标项目为总磷。平原河网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Ⅲ类和Ⅳ类标准的分别有1个、5个和4个,分别占参评总数的2.9%、14.3%和11.4%,其余Ⅴ类至劣Ⅴ类占参评总数的71.4%,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氨氮、高锰酸盐等。

据调查,造成宁波市饮用水水源地总氮和总磷超标的主要原因是面源污染。耕地、园地和经济林在农药化肥使用过程中部分会残留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过量施用的氮、磷肥将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等以水土流失的形式进入河、湖、库、塘,加上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及生活垃圾等其他农业面源污染的不合理排放和处置,对水体的污染更趋严重。

涵养水源是水土保持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之一,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地保护绿水资源和河湖水质[7-9]。目前,面源污染有加重宁波市供水水库富营养化的趋势,饮用水安全已受到威胁。规划期内随着宁波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张的形势也将愈发明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综合利用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宁波市的水资源和饮用水安全已刻不容缓。

根据水资源保护与饮用水安全的需求,今后一段时间宁波市要重点抓好全市尤其是西部、南部大中型水库集雨区内的环境治理与水质保护工作;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坡面径流泥沙拦蓄、保土保水耕作、库岸及沟道植被保护带建设及湿地保护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和净化入库水质,减缓水库富营养化水平加重的趋势,提高绿水资源的储存能力和利用比例。同时要加强平原河网水系两岸及城镇滨河、滨湖湿地植物和护岸植物保护带建设,防止水流侵蚀沟岸,充分发挥植物拦截泥沙、吸附污染物质和景观美化的作用,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的人居环境。

2.5 水土保持功能维护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分析

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和浙江省水土保持规划,宁波市的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水质维护、人居环境维护,社会经济功能为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饮水安全、自然景观保护及河湖沟渠边岸保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维护良好的水质、宜居的环境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水利水保工作应以保护水质为核心,建设清洁小流域,减轻面源污染及洪涝灾害对人居环境的不利影响,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四旁”绿化,配合城镇规划开展生态河道整治、河湖连通工程和滨河滨湖植被保护带建设,通过植物、工程、管理等综合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水质维护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功能。

2.6 宏观管理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分析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和重要职能[10]。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宁波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按照法律的要求和规定,扎扎实实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土保持科普宣传、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建设项目的渣土资源综合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实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规范执法程序,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综合监管的能力;要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督查,大力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发生水土流失危害和工程安全事故;要加大对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升水土保持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度。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流失治理决策制定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摸清水土流失的类型、强度和危害,及时掌握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趋势,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应在完善监测网络的同时,加强监测机构人才建设,并借鉴其他区域的成功经验,优化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后续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

3 结 语

目前,宁波市城市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城乡统筹亟待加强、区域交通联系有待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总体发展目标对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的总体要求、治理目标、工作重点、监督管理等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经济发展中“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轻生态”的现象仍需加以改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监督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摆在水土保持工作者面前的新任务。因此,水土保持规划应从宁波市的实际出发,在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成功经验、做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进行总体布局;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要立足新发展、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在资源节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作用[11]。为达此目的,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落实综合性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整体推进以预防为主、重点治理为核心的总体防治战略,尽快将宁波市建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市,以促进宁波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伟,王治国,纪强.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思路及技术路线[J].中国水土保持,2015(12):10-11,27.

[2] 纪强,王治国,张超.基于功能评价的水土保持需求分析[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郑州: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4:6-14.

[3] 方增强.安徽省水土保持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5):94-96.

[4] 周士勇,马良,田增刚.山东省水土保持现状评价及需求分析[J].山东水利,2015(5):6-8.

[5] 谢吉海.新疆水土保持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初探——以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消长为例[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南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3:57-61.

[6] 高占国,朱坚,翁燕波,等.多尺度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以宁波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7):1706-1717.

[7] 吴岚.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41.

[8] 王青兰.水土保持对保护水资源的价值估算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11):48-50.

[9] 叶碎高,王帅,聂国辉.水土保持与绿水资源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8(6):7-10.

[10] 牛崇桓,季玲玲.新时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重点任务和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2016(4):5-8.

[11] 刘宁.凝心聚力真抓实干 奋力开创“十三五”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J].中国水土保持,2016(4):1-5.

[作者简介] 陈文渊(1972—),男,浙江安吉县人,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库运行管理工作;通信作者蓝雪春(1975—),男,福建上杭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工作。

[收稿日期] 2017-12-25

猜你喜欢

宁波市水土保持生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