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喜欢那个元气充沛的年月

2018-06-13韩松落

读者·原创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感受力王小波白杨树

文|韩松落

在众多解说王小波的著作里,我非常喜欢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写的《我的兄弟王小波》。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王小波为什么会成为王小波,以及王小波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文本最打动我们这代人的地方在哪里。

王小平生于1949年,王小波生于1952年,两个人年龄相近,又都是男孩子,在王家的五个孩子里,走得比较近。更重要的是,两个人都有超强的感受力,这让他们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以互为镜像,互相诠释,有着相近的心灵,相近的感受。在这种关联里,感受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那种强烈的,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王小平很清楚这一点,他用了整整一本书,不厌其烦地铺排细节和各种内心感受,为的就是写出王小波文学品质里最珍贵的地方—感受力,以及这种感受力的由来。

可能是因为他们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后来共同生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那时候的北京,说是城市,却更像是田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水田,甚至产出了著名的“京西稻”。孩子们就在田野里游走,去颐和园,去荒野,一路上的风光,常常让王小平想起《我们的田野》那首歌。王小波一家先是住在东四附近的铁狮子胡同一号,后来又搬到人大小院。铁狮子胡同一号里,有荒草,有废园,有钟楼,还有一个类似祭坛的地方,有点阴森,却比外面的街道宽敞和典雅,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那个温馨年代,每到周末,还会有音乐会和舞会。

而人民大学的那个家,离荒野就更近了。人民大学不远处有一条路,两旁有高大的白杨树,秋天的时候,落叶纷飞,好像永远走不到头,王小平这样写:“我们也愿意永远这样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国。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境界……当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其薄如纸,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这种意思,好像成为小波的一个思维习惯。”

荒野游走滋养了写诗的心灵。更何况,他们生活在一个既平静又动荡的年代,他们的父母和他们自己,都在接受时代的颠簸。这种颠簸必然又带来一种滋养—对痛感的敏锐,对大起大落的个人命运的观察。那个时代,无穷无尽的运动又造就另一种幻觉,那就是,大政治是和个人紧密相关的,政治是可以言说的,甚至是可以参与的,可以破坏的。这又在他们身上锻就一种大格局,尽管这种格局也是幻觉,或像幻觉一样脆弱。我在很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身上,例如我妈妈,例如刘晓庆身上,看到过这种格局。

王小波和王小平都特别有感受力,对气候、温度、形状、色彩、气味,都有强烈的体察。在这本书里,王小平写了一个特别奇异的瞬间:有一个夏天的中午,兄弟俩午睡,却睡不着,王小波像被催眠一样走到了院子里,去看每一道光,每一个微小的景象,王小平紧随其后,看着王小波走过整个院子,走到院子中间的水龙头旁看水滴—他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好像在体会头顶上灼人的正午阳光在寂静的小院环绕中的特别感受,然后就走到院子中间的水龙头前,端详着水龙头的嘴子,看水聚集成滴,一滴一滴坠下。他这样看了足有两三分钟,一动不动,然后似乎有点不满意,伸手把水拧大了一点,使水珠列成密集的一串;接着拧得更大,形成一根连续的水柱;接着又拧小……这样反复改变落水的形态,自得其乐。

所以我理解了,王小波的小说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颜色、气味、形象,从《绿毛水怪》到《红拂夜奔》《万寿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都和感受力有关。在《白银时代》和《黄金时代》里,他都写到过北京秋天的白杨树,金黄色的叶子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潮水一样退下去。整本书都有一种在秋天的长路上甩着手行走的味道,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到尽头。《青铜时代》则始终有一种宝石的艳光,这艳光伴随着我的整个阅读过程。

感受力不只针对气味、颜色,感受力也针对命运、梦幻、痛苦、颠簸、希望、疯狂。而王小波的小说里,这些都有。甚至可以这样说,王小波不光用掉了他自己的感受份额,也用掉了王小平的感受力份额。王小平没有从事的写作,没有挥发的感受力,被王小波挥发和使用了。

所以,王小平在这本书里,用许多篇幅解读了两本书,一本是聚斯金德的《香水》,一本是图尔尼埃的《少女与死亡》,这两本书都是写感受力的。《香水》中的气味天才格雷诺耶出生在臭气熏天的巴黎,他谋杀少女,用她们的体味萃取香水,制成终极香水,让围观行刑者进入酣醉状态。

王小平说,香水不只是香水,而是所有气味的综合,是感情、感触,是记忆中印象的回声,也或许,就是一个时代的精魄。王小波就是一个萃取香水的人:“他以灵敏的鼻子捕捉到从这个世界里透出的、他人难以分辨的种种气味,并把它们制成了‘香水’”。

很多喜欢王小波的人不喜欢这本书,他们觉得,这本书很啰唆,以王小波为名,写到王小波的地方却很少,很多地方都在写王小平的内心感受,但我始终觉得,这本书最珍贵之处,就在于这种事无巨细,就在于,王小平用自己的内心感受,映照出了王小波的感受,就像李银河在推荐语里写的那样,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王小波是怎样炼成的”。

我是在1997年才读到王小波的小说的。向我推荐王小波小说的是我的朋友颜峻,他告诉我说,王小波的小说集快出来了。他说得那么轻松简单,那么理所应当,似乎我们应该知道王小波、熟读王小波,这种理所应当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愧疚,我怎么可以不知道王小波呢?我怎么可以没读过王小波呢?他在我最好的朋友心目中,占据着这么一个特别的位置,我却不知道他,没读过他。但就在小说还没上市的时候,我们先听到了另一个消息。紧接着,《时代三部曲》出现在了书店里。

在民主西路92号六楼的宿舍里,我读完了这套书。我还记得,那个夏天,白杨树叶子特别绿,墨绿、翠绿,我常常去洗澡,大厂的澡堂里的水汽、嘈杂声和窗外的白杨树叶子混杂在一起。那个夏天,对我来说,也成为这套书的一部分。

那一年,我模仿他写了好几篇小说,我更想模仿的是他的人生文本。这似乎不可能了,我陷在娱乐专栏的世界里,兜兜转转十几年,直到现在。

我们这代人,是能够感受到王小波感受的最后一代人。我们有过田园生活的经历,也经历过生活的颠簸,也经历过乡村和小镇到城市的巨大落差。这点尤其重要。我有个导演朋友,他在选演员的时候,很愿意选用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他认为,乡村到城市的落差最容易激活一个人的感受力,会让一个演员有更丰富的表演素材和空间。但这样的演员,越来越难找到了。

以后不会再有的,不只是那种感受力,还有那种元气充沛的岁月,那种挥斥八极、指点一切的人生格局。那种似乎什么都可以参与、可以发表意见的自信,那种对世界的相信,已经不会再有了。那种参与的可能,已经随着大城市无处不在的压迫和无处不在的算计,完全消失了。我们都是支离破碎的人,以为已经足够卑微了,但卑微并没有尽头。

我无比怀念的,其实不是王小波,而是他身后的那个年月。白杨树的大道,似乎永远走不到尽头,黄叶堆积在脚下,像是无尽的海浪。无双还可以寻找,红拂也没有老去,王二一步步走进星星的万花筒,唱自己的歌,做自己的诗人。

猜你喜欢

感受力王小波白杨树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卷首语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
创享空间
似水流年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太行山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