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搜索引擎的壮族传统节日的英译探索
2018-06-12张文静易永忠
张文静 易永忠
【摘要】对壮族传统节日进行英译,不仅顺应了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也增強了民族文化软实力。该文从搜索引擎的角度对壮族传统节日的英译方法进行探析,以期为民族传统节日的英译探索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搜索引擎;壮族;传统节日;英译
【作者简介】张文静(1994.10.30- ),女,汉族,山西平遥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易永忠(1965.10.21- ),男,汉族,广西北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华文化及壮族文化对外宣传的必要性也日益增强。壮族传统文化的英译离不开高效的翻译工具的辅助。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网络信息覆盖面广、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搜索引擎可帮助翻译工作者获取与所译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可在词语翻译、回译等方面为译者提供有效帮助,进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一、搜索引擎概述
搜索引擎是一种检索、报道和存贮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工具。目前网络上使用最多的搜索引擎是用软件的方式实现与全球计算机自动链接,将对方服务器上的主页信息自动取回,并进行排序或索引,形成一个庞大的主页信息数据库。
搜索引擎可使译者有效查找对应译文。在翻译时,译者可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所要查询的文字信息,然后对其加以限定,检索结果就会显示包含所查文字的所有网页,译者便可从中找到对应译文。此外,搜索引擎可用于检验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有时译者对自己翻译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熟悉,其译文可能不够准确,或者译者虽然准确地译出了原文意义,但并未使用相关的固定表达,致使译文表达不够地道。在此情况下,译者可将译文作为关键词,将其置于搜索引擎中搜索,通过译文在网络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高低判断译文是否准确、地道。
二、基于搜索引擎的壮族传统节日的英译探索
民族传统节日英译的方法和策略有多种,以下仅以基于搜索引擎的壮族传统节日的英译从“直译加注法在壮族传统节日英译中的应用”、“音译加注法在壮族传统节日英译中的应用”和“意译法在壮族传统节日英译中的应用”等方面探索民族传统节日英译的方法和策略。
1.直译加注法。“两种文化在认识世界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致使直译常常令读者产生困惑。为了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认知需要,译者有必要借助解释说明性的文字作为直译的补充。”在对壮族传统节日进行英译时可采用直译加注法,即先直译,再对其加以补充说明,直译部分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意象,注解部分解释节日的民俗文化。该译法可提高文化意义的信息度和翻译的文化效果。
例1:原文:歌圩节
译文a:Singing Festival(singing folk songs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antiphonal style)(作者译文)
译文b:Song Festivals (出自Google)
译文c:Folk Song Fair (出自CNKI翻译助手)
译文d:The Gexu Festival (出自百度翻译)
歌圩的活动重在唱歌的过程及动作,而非歌曲这种音乐形式,因此,歌圩节的“歌”应译为“singing”而非“song”。“singing”一词由动词“sing”转换而来,表示唱歌这一动作,而“song”为名词,意为“歌曲”,因此译文b不符合原文表达。“圩日”除了表示集市交易,还具有聚会,交友和娱乐的功能。“fair”一词可将“圩”表述为一个兼有娱乐功能的市场,因此,“圩日”可译为“Fair Day”。拆解分析“歌圩节”这一名称后,再对其加以整合分析。“歌圩”是以对唱山歌的形式开展的集会,暗指欢乐的场面,并无集市的含义,因此,译文c曲解了该节日的含义。译文d是对“歌圩”的音译,并未传达节日的文化内涵,无法消除该节日在译文读者心中的陌生感。
“歌圩节”的英译表达既要表明它是一个唱歌的节日,也需指明其民族文化内涵。“Antiphonal singing, alternate singing by two choirs or singers. (https://www.britannica.com/)”经查证,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antiphonal singing” 的定义与歌圩节的活动形式相同,因此,译文a更能达到预期的文化传播效果。
例2:原文:春节
译文a:Spring Festival (New Year of the Zhuang Lunar Calendar)(作者自译)
译文b:Spring Festival (出自Google)
译文c:The Spring Festival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出自百度翻译)
壮族春节为农历十一月三十,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独具特色。汉族“春节”译为“Spring Festival”,但在翻译壮族“春节”时,应在表明节日名称的基础上指明它隶属于壮族传统节日。译文b易使目的语读者认为壮族春节等同于汉族春节。译文c并未凸显壮族农历新年的含义,其意义表达不够完整。译文a采用直译加注法,不仅表明该春节特指壮族春节,还指明壮族采用农历的特点,该表达更贴近原文主旨。
“Chinese New Year—China, or simply the Lunar New Year, is an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 celebrated at the turn of the traditional lunisolar Chinese calendar.(https://www.wikipedia.org/)”经查证,维基百科中对“农历新年”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壮族春节的表达,因此可根据汉族春节的英文表达得出译文a。
2.音译加注法。音译加注法在壮族传统节日英译中的应用,是指先对该节日名称进行音译,然后加入注解,添加相关的文化信息,标明节日的缘由。该译法能通过补充信息的方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特色,加强译文读者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例3:原文:三月三节
译文a: 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third month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
(作者译文)
译文b: March Third Festival (出自CNKI翻译助手)
译文c:March Three (出自Google、必应词典)
“三月三节”的时间为农历三月初三,而非公历的三月三日,因此译文b是对原文信息的错误表达,易使目的语读者误解该节日的时间,进而造成文化误读。译文c仅标明了两个数字,并未指明该节日的节日概念。该译文无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译文a的音译部分保留汉语的发音和源语的风格,加注部分准确解释该节日的时间,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该节日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壮族其他传统节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
例4:原文:清明节
译文a:Qingming Festival (a festival for sweeping tombs and mourning ancestors) (作者译文)
译文b:Qingming Festival (出自百度翻译、维基百科)
译文c:Tomb-Sweeping Day (出自必应词典)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译文b一语双关,在保留汉语发音的基础上揭示了清明节与节气清明之间的关系,但其并未表达该节日的文化内涵。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译文c揭示了这一主题,译文读者易于理解该节日的风俗,但该译文舍弃了原文的表达方式和源语风格。译文a在保留汉语读音和原文形式的基础上反映了节日与节气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将名称与风俗相结合,有助于壮族传统节日的相关风俗习惯的传播。
“The Qingming or Ching Ming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omb-Sweeping Day in English,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fifth solar ter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unisolar calendar. (https://www.wikipedia.org/)” 經查证,维基百科给出了清明节的定义,在翻译壮族清明节时,可在借鉴节日定义的基础上结合节日习俗,得出译文a。
3.意译法。意译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用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来翻译源语,但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和结构。”壮族的传统节日在西方国家并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达,但译者在表达时可借助具有接近意义的词汇。选取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来意译壮族传统节日,有助于使译文通俗易懂,凸显地方民俗特色。
例5:原文:七月七节
译文a: Chinese Valentines Day (作者译文) (出自必应词典、百度翻译、维基百科)
译文b:Double Seventh Day (出自必应词典、百度翻译、维基百科)
七月七节的时间为农历七月初七,它以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为载体,逐渐演变为情人节。译文b只表明了该节日的日期,并未解释其情人节的含义,因而目的语读者无法感受到该节日的浪漫气息。西方国家的情人节称为Valentines Day,译文a采用了意译法,将该节日表述为西方文化中的同义词,有利于在源语言和目标语中保留信息的等效效果。
“The Qixi Festival is a Chinese festival that celebrates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wherd and weaver girl in Chinese mythology. It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https://www.wikipedia.org/)”“Valentines Day, holiday when lovers express their affection with greetings and gifts.(https://www.britannica.com/)”经查证,维基百科给出了中国七夕节的定义,大英百科全书给出了西方情人节的定义,将两种定义加以结合,即可得出壮族“七月七节”的英文表达。
例6:原文:尝新节
译文a: Tasting Ripening Rice Festival (作者自译)(出自CNKI翻译助手)
译文b:Eating New Things Festival (作者译文)
译文c:Changxin Festival (出自百度翻译)
尝新节当天,人们将芋头、薯类等物与三牲等祭供品一起拿到土地庙、神农庙等神庙敬祭,以感激土地神及祖宗对人们一年来生产的庇护。尝新节的寓意为“收获”,译文b对“尝”、“新”、“节”进行逐字翻译,译为“吃新东西的节日”。该表达语义模糊,易使读者不知所云。译文c并未传达与该节日相关的信息,无法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译文a采用意译法,将原文译为“品尝刚成熟的新米或谷物的节日”,它对该节日的表达准确切意,可使目的语读者快速、准确地理解其“收获”的寓意。
三、结语
本文从搜索引擎的视角研究壮族传统节日的英译,通过对比分析Google、Wikipedia、CNKI翻译助手、百度在线翻译、大英百科全书和必应在线词典中的译文,例证在搜索引擎的辅助下,采用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和意译的翻译方法能在传达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壮族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勇.搜索引擎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01):28-30+41.
[2]许敏,王军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2):108-112.
[3]姚丽文.直译与意译策略在英文歌曲汉译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