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翻译词对汉语语言文化的负面影响
2018-06-12杨婧
【摘要】零翻译词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缩略词零翻译词、专有名词零翻译词和通用词汇零翻译词。文章主要从零翻译词对汉语词汇、汉语文化价值体系以及汉语文化传统信仰三方面探讨了零翻译词对汉语语言文化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零翻译;汉语语言文化;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杨婧,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海量的信息需要快速传播,大量外来词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进入汉语体系中。因此,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经常使用到一些未经翻译的外来词,如 IT,GDP,APEC,DVD,TOEFL,BBS,Windows。通常人们将这类未经翻译为中文就直接使用的外来词定义为零翻译词。零翻译词的存在一方面极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使汉语充满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也给汉语语言和文化体系带来巨大冲击。文章拟从零翻译词的定义、类别方面探讨其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负面影响。
二、零翻译与零翻译词
“零翻译”这个概念是邱懋如教授提出的。按照邱教授的观点,零翻译产生的原因有两种:(1)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2)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
此后,很多学者对于零翻译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孙迎春将零翻译定义为音译、形译的上义词,他认为零翻译并不包括移译法。刘明东认为应该把省译、移译称为“绝对零翻译”,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乃至归化被称为“相对零翻译”。罗国青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零翻译。袁斌业、袁宜平等将零翻译与移译相提并论。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学者对零翻译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所以对零翻译和零翻译词的界定就不同。归纳总结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零翻译就是一种翻译技巧,可以翻译却没有翻译,具体包括三种译法:省略法、音译法和移译法。零翻译词是通过零翻译技巧得来的词。
三、零翻译词的类别
从符号学角度来说,信息的组成单位就是符号,而语篇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自然而然是由符号组成的。零翻译就是将原语篇中的符号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到目的语中。虽然诸多学者认为零翻译只会涉及词语,事实上却存在很多非语言符号的零翻译,比如数学研究语篇中。因此,零翻译词可以分为非语言符号零翻译词和语言符号零翻译词。非语言符号零翻译词经常出现于科技语篇,语言符号零翻译词主要有缩略语零翻译词、专有名词零翻译词、通用词汇零翻译词。
缩略语指较长的单词缩短或者省略某些字母而组成的词,也指取每个单词首字母而组成的词。虽然官方不赞成使用汉语中频频使用英译汉缩略词,比如2010年央视明确禁止播音时采用零翻译词,可我们生活中如此普遍的缩略词仍然会存在,这种现象可以用语言学家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来解释,数量准则和方式准则规定说话人提供的信息量应当充分、简洁明了才能达到有效交际的效果。因此,就出现了以下比较流行的缩略词,如MTV、GDP、VCD、BF( boyfriend)、WTO、VCR、UFO、CT、IBM、CEO、IT、OPEC、IQ、PK、SARS、CPU、CI(企业形
象)、GPS、DA(办公自动化)、TQC(全面质量管理)、DOS、WPS、TOFEL、AIDS等;近年来,“字母+ 汉字”型中西合璧词也出现得比较多,如: “A 股、AA 制、B 超、CDB 区、H 型、IC 卡、K 粉、KTV 包间、SIM 卡、T 恤、T 型台、U 盘、V 字型、X 光、卡拉OK”等。如果真的用其所对应的汉语全称,会显得拖沓冗长,不便于记忆,对于某些不清楚其英文全称的人来说,也会显得晦涩难懂。
专有名词零翻译词,笔者主要界定为人物、地点、机构、产品名称。常见的英文专有名词大多数都有约定俗成的汉译,如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澳大利(Australia)、奥运会(Olympic Games)、奥托循环发动机(Otto cycle)、奔驰(Benz) 可口可乐(coco-cola)、克隆(clone)、席梦思(Siemens)、雪碧(sprit)、桑拿浴(sauna)、保龄球(bowling)、冰淇淋(ice-cream)等。总之,这类零翻译词为中国读者也带来了不少便利,提高了交际效率。
通用词汇零翻译词是指约定俗成的英译汉词汇。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美剧的热播,人们借用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来代替汉语词汇是很常见的。如, 古驰(Gucci)、平板电脑(iPad)、普拉达(Prada)、网络电话(iPhone)、巴宝莉(Burberry)、大容量音乐播放器(iPod)。Rap、Excel、blues、office、XP、Windows等零翻译词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常见。其他语种其他国家的人也大量使用這样的通用零翻译词。语言永远呈动态变化,语言经济原则指出各种各样新的语言或者词汇会层出不穷。比如,随着传统教学发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高效课堂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多了一些零翻译词,如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提议(proposal)。因此,零翻译词可以丰富语言本身,也随着人们语言使用的范围慢慢流逝。译学界学者普遍认为,要慎用通用词汇零翻译词,不能滥用。
四、零翻译词对汉语文化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文化下的定义:“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可见,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族群凝聚力的纽带。组成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单位是词汇,零翻译词固然对汉语的语言文化有正面影响,比如:增加新音节,增加新音素、词素以及增加新义项。然而,零翻译词对汉语语言文化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笔者将从文化传统、信仰以及价值体系几个方面来探讨其负面影响。
1.零翻译词对汉语词汇的负面影响。正如邱教授所说,翻译中有时会无法避免中西文化差异,为了很好地传达这种差异而又忠实于原语文化,零翻译词成为不错的选择。当然这是零翻译词产生的直接原因,即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零翻译词产生的原因有:时代和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认知心理方面的原因。其中,认知心理主要包括大众趋新求异的心理,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你out了”,这些流行用语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是他们趋新求异、个性张扬的表现;从认知心理方面来说,正是由于人类崇尚简洁,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零翻译词,越来越多的英文缩略词进入汉语文化;在零翻译词的传播和发展上人们的模仿从众心理也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外语词汇的大量涌入,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倾向于使用原英文单词,或者中英文掺杂的日常用语,比如“presentation”、“他们正玩得high呢!”、“导师要求先写个proposal”在日常用语中,人们有时会用中英文混用的句子,例如: I 服了YOU;小Case等等,这些零翻译词简洁也富有幽默感,但是过多使用这些零翻译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空缺。因此在引入零翻译词时,译者应做适当取舍,滥用零翻译只会不利于新汉语词汇的产生和发展。
2.零翻译词对汉语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可见目的语文化背景对于判断零翻译词是否恰当合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让广大受众接受零翻译词,就要求零翻译词不能与目的语文化背道而驰,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中英文化存在差异,英译汉的零翻译词有时无法传达原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目前有一些很流行的“脱口秀”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 其实就是英文“talk show”音译兼意译得来的零翻译词。然而,“show”一词体现的是英美国家盛行的个人主义,即崇尚、鼓吹个人价值,这与中国人历来所推崇的“集体主义”、“中庸”以及“无我”都背道而驰。因此,中国人看到零翻译词“秀”便会想到“展示”、“炫耀”之意,中国人历来崇尚谦逊,“秀”一词会对汉语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很大影响。类似“秀”的这类零翻译词虽然顺应时代潮流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但是原语核心的文化价值观没有进入中国文化,反而以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文化价值观出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这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汉语文化的价值体系。
3.零翻译词对汉语文化传统信仰的影响。中英某些文化传统存在差异,英译汉的某些零翻译词传达的意思常常会与汉语文化传统信仰相背离。例如,我们经常会说:“昨晚看超女PK了没有?” PK一词就是一个典型的零翻译词,PK缩写不同含义也有区别,现在流传较广的是Player Killing 源于MUD,本意为“特殊攻击”,现引申为“对决”等含义。汉语传统文化历来倡导和谐,人们用PK一词来描述参赛选手之间的竞争是传达了其字面意思,汉语文化从古至今都倡导“天人合一,应该和谐共处”,西方文化历来倡导个性张扬,重视个体的发展,这些与我们汉语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谐”相矛盾。王佐良先生曾指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可见,了解目的语文化传统是一切翻译活动和文化得以成功交流的重要基石。我们将西方的PK直接移植过来用,虽然达意,但是却与目的与文化传统相去甚远,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腐蚀了汉语原有的传统文化。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零翻译词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些零翻译词能折射出当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观念。全文在探讨零翻译词分类的基础上,对于零翻译词对汉语文化的负面影响做了简要分析,如果零翻译词体现的文化观念与目的语文化相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零翻译词就会腐蚀汉语文化,扭曲汉语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和传统信仰。所以,应该制定有效的文化和语言政策,引导零翻译词有效、合理地融入汉语。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Cole&J.Morgan;(eds.). 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307-308.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110.
[3]程瑛,石春让.零翻译词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33-137.
[4]范俊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李丹.零翻译类型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2(2):93-97.
[6]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1):29-32.
[7]罗国青.零翻译概念辩证[J].上海翻译,2005:89-91.
[8]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4- 27.
[9]孙迎春.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58.
[10]袁斌业.也说汉语中零翻译缩略语的使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45-47.
[11]袁宜平.科技术语的零翻译[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3): 13-17.
[1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C]//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