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听说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2018-06-12李颖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英语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相对宽泛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且这种沟通和交流往往要实现思想和情感方面的沟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成为各国语言研究界和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一书进行了评析,对英语听说中跨文化因素的应用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英语;跨文化因素;《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李颖(1979.10- ),女,广西龙州人,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交际最根本的目的是沟通和交流,而语言交际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涉及到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英语作为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与汉语言系统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文化层面得到集中的体现与反映。《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一书使用不同的实例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英语听说方面的跨文化因素集中的展现,对跨文化交际研究以及高校开展跨文化交际教育都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流动刺激了“种族混杂”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同时,“种族混杂”现象对不同种族之间的语言交际提出了新的要求,“种族混杂”现象的出现在本质上转变了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能够促进新文化的创造。在国际交往日渐频繁,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作为最重要的国际文化现象之一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能在以英语语言为主体的交际活动中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就要了解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以文化差异的背景进行交际训练,适当的减少交际障碍以及语言失当的问题,促进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将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在沟通和交际上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真正实现良好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研究中就明确提出,在翻译方面出现的语用失误往往不是在不恰当表达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是在对文化误解的影响下出现的。换言之,在以英语语言为中心的跨文化交际中,中英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必然会对翻译整个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王玲所撰写的《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一书就从英语听说译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适当的解析,并且开展了多元化的研究。整本书总共涉及到16个主要教学单元,在对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主要涉及到“视”、“听”、“读”、“写”、“译”以及“跨文化交际”几个部分。作者针对近年出现的各种英语音频、动态图像以及相关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语言能力的强化是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实际使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沟通障碍和沟通效率方面的问题,影响交际效果。然而作者在对实际交际情况进行系统解读后发现: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的不仅是语言能力,更多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在两个语言体系中,不同语言体系的文化背景、思想价值理念、人际关系以及涉及到的历史因素等,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障碍,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运行。甚至在开展英语翻译和写作活动的过程中,部分人也往往会受到汉语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进行翻译,造成写作和翻译出现错误。这一问题实际上也会导致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与英语语言体系国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也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甚至出现听不懂的情况,从而在交际活动中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所以要想进行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交际,就应该结合跨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合理化的交际策略,确保跨文化交际效果。

二、从《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看英语听说中的跨文化因素

王玲在《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一书中,对英语听说方面涉及到的文化差异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研究和归纳,能够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首先,《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中的内容涉及到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并且从这些方面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例如在语音方面,英语语音会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而汉语声调的变化实际上也可能造成词性的变化,可能从名词转变为动词。同时,英语中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时态,时态不同表达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汉语中的时态则相对较为简单,一般只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语言交际中,应该尊重不同方面的差异,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其次,《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一书对两种文化之间形象思维的差异进行了集中的反映。如在兩种文化体系中,对不同动物的寓意有不同的偏好,以“狗”这一动物为例,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狗是相对较为卑贱的动物,因此经常会使用狗对坏人坏事进行形容,甚至会有“挂羊头卖狗肉”“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说法,贬义性明显。而在英语语言文化体系中,“dog”的寓意则相对较好,往往用来形容好的事物,如“a lucky dog”是对幸运儿的形容,“Each dog has its days”是对人都有得意的时候的表达,“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 ”是无比高兴的意思。同时,在汉英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如英语中大多数情况下使用“I”、“me”、“myself”等进行自我称呼,但是在汉语文化体系中,往往会谦虚的称呼自己以抬高他人,如“鄙人”等。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要求我们在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结合不同文化的特点合理的组织语言,避免出现交际障碍。

再次,《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一书还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如欧英国人由于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更崇尚个性和自由,而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更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对集体的贡献。中国人在面对他人的赞赏时往往会谦虚的否认,西方人则更多的表示对他人的感谢。

最后,该书对两种文化之间认知方式和逻辑思维的差异进行了论述,并且指出:认知方式、逻辑思维与长期习惯存在明显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与所处群体的长期社会发展相关。例如:中国人性格内敛,思考问题时往往会从自身着手。西方人则更好相反,性格张扬,善于从客观事物上发现问题。这种认知方式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会对交流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三、从《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育

在对《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所反映的英语听说受跨文化因素影响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在高校英语教育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应该将英语教学模式与《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书中所提及的跨文化因素进行合理的整合,进而对教学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对《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一书内容进行明确分析的基础上,能够看出如果交际活动中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交际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者的沟通和交际习惯出现差异,因此导致交际活动出现障碍。要想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应该从多角度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如:指导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向对方传递友好和尊重的态度、始终保持非判断性和非描述性的交流态度、按照交际情境的变化对交际语言进行灵活的调整、在交际前适当的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能够顺应对方语言的变化进行交流、可以实现对新交际环境的快速适应。同时,结合《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中的指导,在高校英语教育实践中,要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在高校组织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多种文化背景,让学生能在对比和沟通中进行学习,尽可能的强化英语听说教学的重要作用,确保学生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对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强化,以便更好的参与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首先,在高校组织开展听说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组织学生参与到汉英互译教学活动中,在确保学生学习热情得到激发的前提下,有效强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进而更好的参与到英语学习实践中。同时,在组织开展英语听说训练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尝试突破传统僵化听说训练的限制和制约,在对重点听说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结合文化背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翻译,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中英文语篇对比,确保学生在对比学习中能够深化思想认识。

其次,教师可以使用英语听说语言材料辅助开展跨文化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进行强化。所谓对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进行强化,就是对学生的汉语化能力进行培养,如果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就会导致出现沟通障碍,所以在对听说教学进行优化时,教师可以适当的搜集一些与英汉文化相关的情境教学资料,让学生在复述和总结的基础上能够对听力中的跨文化内容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确保学生能够立足本土文化学习英语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最后,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对汉英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对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形成更加明显的認识。同时,教师自身也要适当的品读外国经典文化作品,并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基于外国文化作品对学生实施听说训练,适当的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确保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

综上所述,英语听说中蕴含着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因素,要想促进听说质量的提升,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际交流,就应该从多角度对涉及到的跨文化因素进行适当的研究和分析,并针对跨文化交际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所以在对《英语听说译与跨文化交际》一书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应该结合书籍中的内容形成对跨文化因素的全面认识,进而为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相应的指导,促进英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若冰.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视角的《牛津初中英语(深圳版)》教材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2]冯丽.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的培养[J].英语广场,2014(4):132-133.

[3]冯亚娜.广告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及翻译策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4):104-106.

[4]李俊.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因素的引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25-126.

[5]王鹏,刘佳.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跨文化因素输入[J].现代企业教育,2014(14):176-176.

[6]白杰.试分析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J].读写算:教师版,2014 (30):5-5.

[7]张杨.英语新闻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J].新闻战线,2016(14): 44-45.

[8]卫晓京.英文影视字幕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浅析[J].文教资料, 2014(25):31-32.

猜你喜欢

英语
英语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悠闲英语(86)感恩与忘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