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下
2018-06-12任军
任军
米阳又认真地检查了一遍要投稿的文章,确保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才整齐地折好稿纸,轻轻地装进信封。他仔细写下编辑部的地址后,画了一个笑脸,接着写自己的地址——滨海市大树下巷1号榕树学校六年级三班。
米阳的文采好,语文老师几次在作文课上把他的作文当成范文朗诵。向杂志投稿,米阳倒是第一次,这样完整地写下自己的学校信息,米阳也是第一次。平时在作业本上,写榕树学校和年级班级就好了,大树下巷是少有机会写到的。
巷头有一块大石头,较为平整的一面朝外,刻着“大树下”三个墨绿色的字,字的颜色倒不是谁描上去的,只是由于时间久了,石头上长了青苔,才有了这自然之色。
米阳每天都会看到石头上“大树下”这三个字,也不是第一次写“大树下”这三个字,只是这次在信封上写下“大树下巷”时,他的身体哆嗦了一下,他感觉到一阵莫名的感动。
滨海市不大,靠近大海,自古以来,贸易发达,是一座挺繁荣的城市。这几年来,政府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宣传,城市发展更是迅速,旧房改造,道路拓宽,有一种要跻身国际大都市的势头。
大树下巷静卧在城东,是一条不长的巷子,约莫一百米,路面是一块块四方形的石板铺成的,名字源于巷尾那棵很高大的榕树。榕树有十多米高,树的主干,米阳上次和周孟虎以及柯子越三个人手拉手都没能抱住。清风徐来,榕树的气根随风轻拂,树影婆娑,还有一些垂下来的根须伸进了地里,使得整棵大榕树看起来就像一片树林。见到大榕树,你就能真正领会“独木成林”的含义了。
榕树学校的名字,也源于这棵大榕树。大树下巷只有七个门牌,榕树学校在西邊,是大树下巷1号,对面从巷头到巷尾分别是2号小卖部、3号裁缝铺兼洗衣店、4号小吃店、5号修车铺、6号小书店、7号理发店。
装修最好的,自然是巷头的小卖部,上学放学时,总是有不少榕树学校的学生进进出出,柯子越常说:“长大了我也要开一家小卖部,就开在学校门口。”小卖部边上,其实还有一个简易小摊,桌子上放着“张氏修表”的小牌子,和小卖部的生意比起来,摊主张师傅的生意可就差太多了。
裁缝铺以前只做缝缝补补的生意,但现在缝缝补补的人越来越少,为了维持生计,廖阿姨同时做起了衣服干洗的业务,现在看来,衣服干洗已经要成为主业了。
小吃店也是同学们常常光顾的,早上起晚了来不及在家里吃早餐,或者晚上爸妈要加班,都有可能在这里“解决温饱”。小吃店卖的都是一些特色小吃,如炸海蛎饼、豆花粉丝等。米阳最喜欢夏季的小吃店,天气热起来的时候,朱老板会卖四果汤,莲子、银耳、绿豆、薏米、仙草、西瓜、菠萝……选上几样,再盖上一层刨冰,清凉爽口,真是消暑。
修车铺的大头叔是最沉默寡言的,自行车出毛病了,推过去直接说问题就好,如果等着他来搭理你,那车子不知道啥时候才能修好。说起来,最大方的也就数大头叔,打气、调刹车等不换零件的修理他都不收费,换气门芯上的胶管也是。
小书店和理发店的牌匾都很旧了,里面的陈设也很老气。中午到书店看书的同学很多,但真正买书的少。书店老板看上去很彪悍,但为人其实很和气,对只看不买的同学,从来不会有不好看的脸色。而旁边的理发店,还是那种上了年纪的转椅,剪头发使的家伙看上去也不新潮,榕树学校来这里剪头发的同学非常少,来光顾的大多是旁边几个小区上了年纪的人们。
米阳读六年级的时候,市里给大榕树设置了“名片”——市古树名木保护牌,牌子上写着榕树已有182岁了。
一百多年了,历尽沧桑的榕树,如今依然绿意盎然、青翠欲滴。
榕树的枝叶,翻过围墙伸进了校园里,体育课休息的时候,同学们最喜欢坐到那片树荫下,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星星点点地洒下来,抬头望去,好像是一片美丽的星空。
这天上完体育课,米阳从树荫下拿起水壶往教室走,周孟虎从后面追上来,他故作神秘地对米阳说:“有一个绝密消息,想不想知道?”
“不想!”
“你不想才怪吧?”
“真不想。”
米阳知道,不管他说想或者不想,周孟虎都会说的。
“不想拉倒。”走了几步,周孟虎又说:“算了,我还是告诉你吧。昨天我爸爸的一位朋友来家里,说我们学校前面的房子要拆迁。”
“然后呢?”
“学校前面的道路会拓宽,名字估计也会换了。”
“不叫大树下巷了?”
“可能吧。”
“你确定你的消息来源准确?”
“过几天你就知道了。”周孟虎想说肯定,但他想起昨天那位叔叔说的这句话,就拿来应对了米阳的质疑。
接下来的数学课,米阳被老师点名批评了,他开小差了,他在想周孟虎刚说的事情。
米阳对这件事情,不相信,又相信。回到家里,他上网搜索了一下,网上没有相关报道,但他看到了其他几条新闻,市里对好几处旧城区都进行了提升改造,有的直接拆迁,有的打造成了博物馆。网友们有对此点赞的,也有提出批评的,有一位网友还发了一首打油诗:博物馆呀改得妙,道路拓宽也是好,只是不叫老地名,好像身处陌生城。他举例子说,以前的井巷、小花弄、螃蟹街都不见了,以后谁还知道这座城市有一口古井,谁还知道小花弄里每天清晨的花市,谁还知道一群螃蟹大战恶兽的传说?
米阳这才留意起来,城市里好像确实多了很多新的地名,如曼哈顿大厦、创业大道、威尼斯路等等,而之前就有的人民路、建设路好像大多数城市都有,没一点特色。
隔天,米阳比平时更早到学校,他在校门口等周孟虎一起进教室。
周孟虎和柯子越一起来的。
米阳一把拉过周孟虎:“你爸爸的朋友还说啥啦?”
“你不是不相信嘛?”
“我只是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
“难道你没有看到巷口贴的告示?”
米阳刚刚只想着早点到校门口等周孟虎,根本没注意到周孟虎说的告示。
柯子越看着米阳疑惑的表情,就知道他肯定不清楚告示的内容,就补充道:“说学校前面这片纳入了城市改造工程,近期会召开一个沟通会。”
“规划做什么用途知道吗?大树下巷真的会不存在了吗?有说什么时候开始吗?”米阳脑袋里有很多疑问。
周孟虎和柯子越一个双手一摊,一个摇摇头,都表示不知道。
一整天,米阳都眉头紧锁,周孟虎很好奇米阳对这件事情这么上心:“又不是你家的事情,你怎么这样紧张呢?”
“这是我们的城市,怎么不关我们的事情呢?”
“唉,我可没有你这样的政治觉悟,再说了,想有什么用?你又改变不了什么。”
“改变?”米阳嘀咕了一句,没再搭理周孟虎。
这件事情迅速成为了学校师生和对面居民讨论的热点,同学们去老师办公室的時候,也会听到老师们的看法,年轻的老师希望周边能建大商场,方便购物,年长的老师则希望改造能与教育挂钩。
米阳去找班主任陈老师,谈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想法,包括街道的命名、大榕树的保护等,陈老师说,他们俩其实想到一块去了,不仅是他们俩,其他老师和家长也有同样的想法。
放学后,米阳把学校对面的几个小店都逛了一遍,他买了东西、改了裤脚、吃了小吃、补了轮胎、买了书、理了发。
小卖部的老板比以前更热情,只是说好今天应该到货的文件夹仍没上架,老板说,再进货怕卖不完啊。
廖阿姨看上去有些忧虑,来她店里的都是老客户,她担心去了新的地方重新开业,而周围的居民要缝缝补补的也找不到地方了。
朱老板看上去没什么变化,他说只要店还开一天,就要把最美味的食物带给大家。
米阳去找大头叔修车的时候,正好碰上大头叔的女儿来了,她劝说大头叔不要再做了,该和她去享享福了。
书店老板对来看书的同学感叹,要同学们珍惜在书店的时光,以后这样的老书店,又要少一家了。
米阳还是第一次在学校对面的理发店剪头发,他看到转椅上还挂着一块布条,老板告诉他,这是剃刀布,掌握好力道来回擦磨,剃刀就变锋利了。他说以前不叫理发,叫剃头,还给米阳介绍了其他老式剃具。理发的这段时间,米阳似乎穿越到一段老时光里。
走出巷子的时候,米阳正好碰上准备收摊的张师傅,米阳没有手表可修,所以他从来没有直接和张师傅打过交道。他突然想和张师傅聊聊,但他不知道怎么开口。
“张师傅,收摊啦,现在几点了?”想了想,米阳还是从“表”来打招呼。
“5点48分,同学你这么晚才回家呀?”
米阳很少听到对问时间这样准确的回答,人们大多会说“五点半啦”“快六点啦”之类的。就这么一句话,让米阳对张师傅有了好感。
米阳和张师傅走了一段路,原来,巷口的这个小卖部,以前是张师傅开了28年的钟表店,生意红火的时候住得老远的人也会跑过来,后来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少,来修表的人也日渐稀少,张师傅把钟表店转让出去了。张师傅舍不得这门手艺,没有了铺面,就摆个小摊,依旧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米阳问张师傅,如果这里改造了,他还会不会继续修表?张师傅笑着说,只要城管不赶他走,他的小摊就会在,直到他干不动了
为止。
张师傅的故事,给了米阳很大的触动,他觉得应该保留城市本真的味道,他决定做点什么,也许不能改变,但至少努力过。
做完作业,米阳打开本市最火的论坛小虾网,思考了一下,他结合之前看到网友发的打油诗、城市里洋地名越来越多而老街道老房子越来越少、大树下巷的故事以及下午和几位店老板聊天的感受,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文章。有理有据、情感充沛,如果这是一篇作文的话,一定也会被语文老师拿来当范文的。
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米阳关掉电脑上床睡觉,他梦到市长给他打电话了,一早醒来却忘记市长说了啥。
课间,米阳向周孟虎说起晚上的梦,周孟虎笑他太天真,他想反驳,柯子越从教室外走过来,大声喊道:“米阳,陈老师叫你去她办公室,似乎有好事要发生哦。”
该不会是上个月参加市里“美丽滨城·七彩校园”主题征文的评选结果出来了吧?要是得个一等奖那才带劲!米阳心里美美地想象着。
到了办公室,米阳见到陈老师在招待一男一女。
“米阳,快过来,他们是晚报的记者。”陈老师又对两位记者说,“这就是我班上的孩子米阳,有什么问题就直接问他吧。”
米阳不知道两位记者所为何事,有点慌乱,像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些不知所措。
女记者拉着米阳坐下,露出甜甜的笑容,声音也很柔美:“米阳同学,你好,昨晚实名在小虾网发帖阐述城市改造想法的就是你吧?”
原来是为了这事,该不会是犯了什么错误吧?米阳心里陡然紧张了一下。
米阳没说话,点了点头。
“很高兴认识你,原来你真是小学生呀!你知道吗?昨晚你在小虾网发布的帖子,点击量已经突破两万了,有近千位网友转发、留言,已经成为网站的热帖了。”
对这样的情况,米阳还真不知道,他发布完帖子之后,就没有时间再登论坛。
借用陈老师的电脑,米阳也被后台留言吓到了,仔细一看,原来有几位“知名人士”转发了这篇帖子,再加上作者是小学生,讨论的又是大家关心的话题,瞬间就将这篇帖子推向热门了。
留言的人里有外地的朋友,更多是本市的居民,有的曾经在榕树学校就读,有的在大树下巷居住过,他们回忆起很多温暖的故事。
“绿灯侠”说他小时候身体不好,家里老人要他认了大榕树做干爹,希望得到大榕树的佑护。
“阳光格子铺”问大榕树上的秋千还在不在,那个在树叶间摇摆的童年,一直是他最暖心的记忆。
“紫薇”说她最喜欢雨水落在大树下巷的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像洒落的珍珠。
有一个网友的留言,米阳甚至猜到了是谁,他说他修了一辈子钟表,却修理不了逝去的时光,只希望以后的日子,还有这样一条老巷子,与他一起倾听不停转动的“滴答”。
米阳和陈老师都被这一个个故事打动了。
晚报的记者对米阳进行了简单的采访,说他们还会去采访政府相关部门,再将这篇报道发表出来。
米阳成为榕树学校的风云人物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关心起这件事情。
事情的发展,有点出乎米阳的意料,他心里却是欢喜的,这份欢喜,就是征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也比不了。
第二天,晚报以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采访内容,记者很用心,还整理出一份这些年滨城消失的老地名老建筑,快退休的李老师说,那才是他的滨城呀!
米阳仔细阅读了对相关部门的采访,文章说因为信息公布不及时、不全面,导致出现了一些误会,大树下巷附近的房屋不会全部拆除,只是考虑沿海台风多,为了安全,拆除的是危房,一些有特色的老建筑,会保留并打造成文化产业创意基地,目前的很多老店也有可能保留下来,大树下巷依旧会存在,施工过程中也保证不伤及大榕树。
对这样圆满的解答,一向挑剔的周孟虎也直呼真是要给一百个赞。米阳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廖阿姨、朱老板、张师傅他们,再一想,他们应该也看到报纸了吧。
放学了,路过传达室,王大爷叫住了米阳,有他的信。
信封上,是米阳上次投稿的杂志地址,他激动地拆开信封,他的文章发表了,还是卷首。米阳轻轻地念了一遍文章的题目——《大树下,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