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12李超贤
李超贤
近年来,语文学界越来越重视情境教学的发展。情境教学的合理运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思维习惯,能充分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语文。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应用
根据情境教学创设的方式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的广泛性,笔者将以三个最常出现的情境教学进行说明。
1. 问题情境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利用一个个与文本紧扣的问题,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思考的层层递进,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
比如有位老师在上《母鸡》(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就抓住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感线索,以此设疑: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感从头到尾有何变化?具体表现在哪?引起他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一连串联系紧密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閱读文本中不断进行思考,激起思维的火花,在思考中,学生对文本脉络的把握更加清晰。
语文新课标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倡师生平等对话。问题情境的创设,正是为师生对话提供了一个平台,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 直观性视听情境教学。主要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影像、音频的播放,将课文的关键信息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动静结合,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开发,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比如有位教师在上六年级的一篇课文《月光曲》时,在讲述乐曲中呈现的“波光粼粼”“风卷浪涌”时,就通过播放贝多芬钢琴曲以及海浪动态图,给予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学生在听音乐、观看影像过程中,脑海里自然将二者结合,而后教师让学生闭上双眼,进行想象,这两个词的意思自然而然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3. 角色扮演式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式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生动活泼的文本演绎、人称的变换,学生能更深入走进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验作者真实的感受。因此角色扮演式情境教学最适用于童话故事、日记等类型的课文。一位教师在讲述四年级课文《卡罗纳》时,在学生们对文本达到一定熟悉程度后,请同学分角色扮演卡罗纳、我、老师、同学们。通过对话以及动作等方式进行舞台角色扮演,同学们能较投入地感受卡罗纳的哀伤以及老师同学们的关爱。
二、情境教学之误区
1. 教师自我体验代替学生体验。在课堂情境教学中,教师不应纯粹以自己个人的生活体验去代替学生,或者强加于学生身上。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缺乏许多生活体验,而课堂上,恰恰是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 忽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的教师过于重视课堂上的热闹,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感恩课,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于文本,过于注重人文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文本进行不同类型的选择,语文课堂不仅要学生体会情感,更要重视文本带给学生运用方面的一些技巧。忽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过于追求人文性,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语文教师不能单纯地为了设定情感目标而设定目标,也不能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
3. 形式大于内容。个别教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利用音像、图片让学生理解、感受文本,出现在课堂上过度使用影像视频的情况,教学方式单一,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也有个别教师过度重视角色扮演式情境教学,忽视了一定的引导,认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便能理解人物内心情感,对课本内容一笔带过。课堂上学生上得十分开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是热闹过后,给学生留下的可能就只有那一两句台词的记忆。
三、情境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实践的丰盈,使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也得到更好的发展。情境教学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文化根基与理论知识积累的,因此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对文本的细读,针对不同类型文本进行情境教学方式的选择;根据小学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思维方式,选择最恰当的方式;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把控课堂;及时进行教后反思。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为了情境而情境”,相反,教师应当根据自己课堂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情境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合理利用情境教学资源。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