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保健
2018-06-12陈满发
陈满发
什么是心理保健呢?心理保健是指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预防及保护的过程。小学生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刺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育成长。显然,各种消极的心理因素,不仅妨碍小学生的品德素质及智力素质的发展,并且会妨碍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的正常进行。推行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就成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保健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在智能形成方面进行心理保健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和家长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成绩,大搞所谓的主科战略、题海战术。学生整天在茫茫题海中苦苦挣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滑到了危险的边缘!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有义务保护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抓住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好时机,与所有科任教师共同商讨对策,摒弃“填鸭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极力打造高效课堂,进行师生平等对话,协调好各科的作业量,科学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秩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在人际关系方面进行心理保健
人际关系是否处理得当在很大程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精神上的紧张和焦虑多在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时产生的。由于他们没有社会生活经验,对于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知之甚少,处处可能遇到挫折,布满心理危机。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处理好与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以及教师之间的关系。向他们传授一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有关常识。适时引导他们在班级中胜任自己的角色,以群体规范来节制个人行为,使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从而增强其心理的承受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心理挫折。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要更多地施予心理保健,鼓励他们努力与集体共同进步。
三、在充实小学生的情绪生活方面进行心理保健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假如人的负面情绪经常出现并且持续不断发生,而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就会对个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最终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情绪是影响小学生心理保健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情绪虽然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也可以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适度控制与调节。因此,班主任要指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使他们热爱生活,以乐观精神迎接一切困难和挫折。帮助小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松弛神经的过分紧张。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当他们遇到挫折时,班主任要引导他们以积极欢悦的活动,来疏散精神,释放心理能量,从而恢复心理平衡。
四、在学生的家庭氛围方面进行心理保健
英国比较教育家萨德勒指出:“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更重要,而且,校外的事情支配说明校内的事。”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但是,农村小学的家长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教育孩子时,不能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这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要利用家長学校以及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话、校讯通、班级微信群等,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授心理保健知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班主任要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到学校辅导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使其早日摆脱困境,回归正常。
五、在社区环境方面进行心理保健
社区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大环境,也是一个复杂且难于管控的环境。学校要组织班主任深入社区进行广泛的联合宣传教育,净化社区环境。充分发挥社区的辅助教育功能,向家长、学生全力以赴的宣传正面的心理健康常识和施加正面的教育影响。尽最大努力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整合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统一良好的教育环境。
六、在学生自我净化方面进行心理保健
小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是否有效,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参与度。学生主动参与,效果就好;学生被动参与,效果就差。要想小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就要争取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首先要利用班会、专题讲座以及科普知识普及等手段,使学生正确认识心理保健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再者,要给学生传授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如情感宣泄、交往倾诉、自我安慰、心理暗示等。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保健时,心理保健的工作离成功就不远了。
责任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