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2018-06-12苏爱美
苏爱美
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在21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最欣赏并一直践行的是“无痕教育”。“给孩子空间”在我这不是口号,而是做法。最近,我通过给孩子空间,体验到等待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科技新闻播报”是我的科学课堂的开场白。设计此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①让孩子们养成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②借此项目给那些不敢上台说话的孩子一个面对大众的机会;③通过轮流播报、提前准备好新闻稿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④3分钟内把一条新闻说清楚明了,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
“科技新闻播报”进行了一个学期,孩子们很喜欢,也很享受。期间有少数孩子会忘记准备,但同时也有少数孩子会随时准备好新闻。在没有轮到播报新闻但在有人空缺时,获得額外播报机会的孩子会得到加分。
每次有哪个孩子没有做好播报准备,我就会在他的名字旁边画个小点。学生小渊已经5次没有准备好了,我有点不高兴,指着他的名字,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说:“小渊,5次了哦,你的名字快被小点包围了,如果再不准备好新闻稿,我怕你‘透不过气来哦(因为他的名字快被小点点围满了)。”小渊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下次科学课我一定准备好。”我选择信任他,没有过多的言语。
第6次,小渊仍然不记得准备材料,这次,同学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他“不靠谱”,我也觉得他太不靠谱了。其他孩子告诉我,小渊经常不交作业,对其他学科也是。我听完只说了一句:“同学们,其他课的作业不交,不代表科学课的作业也不交,你们说对吗?”同时,我用坚定但又鼓励的眼神看了小渊一眼。
下课时我请小渊留步,我问他:“小渊,6次都没有准备好新闻稿,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需要老师帮忙吗?”小渊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是我自己不记得了。”“看样子这件事情很容易忘记哦,我们来想想办法,看看能否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提醒到你记得这件事呢?”我说。小渊说:“我会写检讨书。”我心里暗笑,看样子他被其他老师惩罚过:“哦,你喜欢写检讨书吗?”他回答:“不喜欢,很不喜欢。”于是我引导说:“哦,原来是这样。我不喜欢我的学生做自己很讨厌的事情。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小渊说:“老师,你今天为了跟我说话,忘记请值日生留下来了,就由我打扫科学室吧。”我欣然应允:“期待下次你的科技新闻播报。”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下次绝对不会忘记。
但事实是,第7次时,他还是忘记准备。当我用信任的眼光望着他,请他播报时,他羞愧地低下了头。我没有发表任何评价。下课时,他主动说:“老师,今天我扫地。”“你确定这个方法有效吗?”“确定。”“好。”我没有陪他,只是叮嘱他搞好卫生后关灯、关窗、关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他边劳动边内省。
第8次,上课前小渊告诉我,他准备好了新闻稿。我私下表扬了他。上课了,我故意用调侃的语气说:“今天小渊会不会靠谱呢?”同学们竟然说“难”。看样子小渊不交作业是常态啊。我用会心的眼神望着小渊,小渊很自信地走上讲台,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科技新闻播报。说实话,他的播报表现很一般。但我点评时首先表扬了他,小渊有点害羞又有点开心,或许他得到的表扬太少了。然后我提出希望“如果能够再简短一些,语气再自然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我也没有期待小渊会有第二次播报。但令我意外的是,小渊在下课后悄悄问我:“老师,我可以再播报一次吗?”我当然答应了。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小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每节科学课都准备好新闻稿,随时准备接替没有准备好的同学,新闻也越播越好,小渊在科学课堂里找到了自信。虽然他其他课的作业还有不交的习惯,但科学课堂的作业一定交,也因此他在期末考试获得免考的最高荣誉。
课程改革也好,核心素养也罢。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我们一线教育者要追寻的主要目标。体验、获得主动感受,感同身受后才能转化为内在动力,才能内省,这是我们要引导孩子的关键。通过实践,我发现等待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我们等待孩子感受、内省、内化。以小渊为例,假如我在他每次忘记时加以批评,或许他最终也会完成任务。但这样的话,科学课堂的“科技新闻播报”就是一项他不喜欢的任务而已。我选择了等待,尽管这个过程有点无奈,有点漫长,也容易产生情绪,但等待后的花开得确实非常灿烂。至此,“科技新闻播报”活动达到了最佳效果、最高境界。同时,其他的孩子看着老师对待同学的方式,是不是也学会包容,学会给他人空间,学会等待呢?我真心希望如此。
责任编辑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