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材文本 创设语用实践

2018-06-12林巧

师道·教研 2018年4期
关键词:事例爸爸课文

林巧

吴忠豪教授在《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出,学习教材中选文的最大价值不在文本内容本身,而是“课文里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经验。”吴教授提出“基础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丰富学生的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经验,学会遣词造句的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词汇、表达经验、策略,这些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吸纳”。故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用教学,既能在课时上得以保障,又能在词汇、策略、表达经验等方面给予语言表达的支撑。

一、提炼文本——以读促写,习得结构策略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人人看得见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伽利略的坚持不懈、敢于质疑的精神及树立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但是,这篇课文的“形式目标”——通过典型事例讲述人物品质,却不一定被大多数老师们落实。本单元在单元导语中强调了“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学习目标,本单元习作也是围绕这一目标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整个单元的语用目标非常明确。

根据单元目标,笔者在执教本课时将题目改为《我敬佩的一个人——伽利略》。课堂以“我最敬佩伽利略……的精神”展开阅读教学部分。围绕这个主题,学生可以提炼出令“我”敬佩的两个方面:大胆怀疑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态度。这样课堂可以巧妙的绕开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着地先后问题的推测(这个问题属于科学范畴,不是语文课堂所要解决的。)通过阅读分析部分,学生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典型事例和人物品质的对应分析。此时,还需要更多的典型事例来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笔者引入了关于“日心说”的争论和伽利略发明望远镜的过程这两个事例,再让学生概况提炼。以文带文既强化了典型事例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解决了学生写作素材的问题,学生写《我敬佩的一个人——伽利略》也便水到渠成。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有多个单元的课文可是采用提炼文本结构的方式,变内容分析为语用实践。如《蝙蝠和雷达》一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一起引导学生发掘“由一个生物秘密受启发而发明另一种事物”的这一主题的写作密码:现象导入——分析原理——迁移对比。然后补充仿生学相关资料,让学生模仿课文结构进行写作。如此,既可落实阅读教学目标,又可为单元习作铺一道台阶,将单元习作目标分解在各语篇教学中,在课堂仿写中习得语用策略。

二、沿用文本——积累运用遣词造句范式

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生习作难在无话可说。这无话可说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无素材无语言。素材源于生活积累,语言源于阅读积累。所以吴忠豪教授特别强调“语言经验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词语积累、句型积累……”积累的源泉就在于阅读,尤其是师生共读的课文阅读教学。这也正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吸收”与“倾吐”的关系。教师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去发掘教材中的那些或优美或独创的遣词造句,以感性的方式唤醒学生去触摸文字的温度与灵性。

在讲授《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时,除了让学生圈出动词,从这些动词中感悟人物性格之外,还可再走一步。以“攻”和“守”的标准将文中动词进行分类积累,然后同桌演示模拟,最后播放《摔跤吧爸爸》Getta与Angelina摔跤比赛最后一个回合,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动词。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而适时运用又可实现高效积累。又如《威尼斯的小艇》尤其是船夫驾驶技术一段,完全可迁移仿写深圳街头的电单车。事实证明,学生的确可在此基础上写得妙趣横生:

我妈妈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驶速度极快,只听耳旁风呼呼地吹,不一会儿就到了。哪怕遇到上学高峰期,她仍然可以左右逢源,见缝插针地前进。到了路口,许多电单车挡在前方,她也总能左拐右拐的挤过去,立在最前。看!前方来了一辆大卡车,把整条路塞得只剩一条缝了!妈妈把车身一歪,眼见着车就要到了,她右脚迅速落地一撑,车平稳了,再用脚尖一点一点点着地面前进,嘿,硬是挤出来了!

三、创生文本——以写促读,丰富语用情感体验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联合国维和部队、军事观察员、战争、和平这些都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文中所涉及的生死离别的悲痛也是许多学生所沒有经历过的。因此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目前所具有的认知来设置语用点,为文中的情感升华作铺垫。文中第三段父亲临上飞机前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承诺,还不足以调动学生去父亲对孩子的惜别之情。于是教师将时间推前一个晚上设置了这样的语用点:在与爸爸离别的前一天晚上,爸爸可能为我们做了什么,对我和妈妈说了什么?我又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夜晚,我把自己闷在枕头里痛哭,心想:爸爸走了,我们怎么办?谁给我讲故事?谁陪我旅游?妈妈生病了怎么办?突然,一串脚步声进了我的房间,是爸爸。他亲吻了我的脸颊,帮我把被子塞好。在我的脸颊上,落下一颗泪珠,是我的,还是爸爸的?我慢慢睁开眼睛,望着灯光下爸爸那庞大的身躯逐渐消失在走廊尽头。

课文随后写的是这顶蓝盔回来了,但是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这中间应该是我和妈妈漫长的等待,等待爸爸回来,等待那顶蓝盔回来。可是作者在行文中省略了这一部分。这就需要在此还原事情,让学生想象我和妈妈在这过程中是如何等待的,都有哪些期盼,时间可以设置在约定归国的前一天晚上。有学生这样补充道:

时间就像沙漏一样坠入我的心里。思念的痛苦含在嘴里,却无法诉说。终于,爸爸回国的日子就要到了!就在明天!我把窗前的鲜花摘下来,做成了花束,明天我和妈妈要捧着花束去迎接那顶崇高的蓝盔!

满心的期待,迎来的却是沉默的蓝盔。这样前后对比撞击,学生才真切地,痛入心扉地感受到战争带给家庭带给人类的痛苦。如此,下文呼唤和平才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事例爸爸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背课文的小偷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我和爸爸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