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不过硬:中国VR直坠寒冬的主因
2018-06-12李进良
李进良
近年国内还没有哪一个产业像VR这般大起大落过。短短两年多,从无限风光的顶峰直坠冰雪寒冬的深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VR的基础3D显示技术不过硬,如何理性认识VR寒冬,未来又将如何?
VR热潮澎湃与直坠寒冬
VR并非横空出世的新概念,上世纪30年代其雏形林克训练器(Link Trainer)就已出现。到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 VR才令世人刮目相看,这项偏小众的科技创新开始走红,从Oculus VR身上许多公司看到VR大规模商用的可能。至2015年底VR百花齐放,谷歌引领的VR盒子风靡一时,而Oculus、索尼和HTC纷纷透露将在2016年初发布首款高端VR设备,彼时人们深切感到离VR时代似乎仅一步之遥。
在中国,2014年资本才进入VR市场,仅2.7亿元的规模。但到2015年,这一数据暴增10倍至24亿元,2016年上半年投资高达15.4亿元。这一阶段,VR投资热潮澎湃,更多的是炒概念,大量的资金、人才以及公司涌入VR领域,竟有200多家背景不一的VR公司蜂拥而起,以致2016年被许多媒体誉为VR产业元年。
2016年6月,形势急转直下,投资人对VR项目的态度已日趋谨慎,一开始还愿意聊VR,但明确表示不会投;到后面,聊都不愿意聊了;即使有意向的,也仅限于战略投资。三个季度过去,VR硬件行业只剩下60多家,70%的创业公司倒闭。媒体此前渲染的美好未来并未来到,导致年底VR寒冬论甚嚣尘上。
2017年,国内最大的VR厂商暴风魔镜团队经历拆分、裁员后,只留下一半多人。一些VR明星公司纷纷陷入欠薪、裁员甚至倒闭退出的窘境。当然,众多还没来得及闯出名堂便已夭折的创业团队更是不胜枚举。媒体推波助澜带来的过高期待,碰到尚在蹒跚学步的VR,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许多人有了VR直坠冰雪深谷的认知。
究其原因
一是VR的基础3D显示技术不过硬。
国内VR行业技术源头可以追溯到Google Cardboard,这种使用硬纸板折叠组合后的简易VR眼镜盒子,将一部手机置于其内来实现VR体验,见下图。
由于制造技术含量少,进入门槛低,国内一些厂商连3D成像理论都没搞清便匆匆上马,都是仿制这些手机盒子,大同小异,市场竞争激烈,只能产生微弱的沉浸感。不仅图像不太清晰,真实感美感差,而且容易使人头晕脑胀。视其做工售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与Google Cardboard相比并没有显著的提升。这些十多个人到几十人的创业公司上马太快,市场没有打开,投资融资的钱很快烧完了,只得关门大吉。
必须指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所有现实都是立体的,因此实时3D图形生成和显示技术是VR的基础。现阶段几乎所有虚拟设备均不能满足3D显示的理想水平,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3D图形生成和显示技术。丁守谦教授基于其独创的非近轴光学理论形成的3D发明专利,是设计优质立体图像的唯一正确理论,包括一些著名公司都不知这一新理论,而是因循传统高斯光学的设计,故而得不到好的观看效果。这是很多VR产品走入误区的根本原因!
二是服务方向选错了客户群体。
以PC发展为例,开始企业市场台式是主流,随着小型化、低成本的突破,笔记本个人电脑才得以流行。VR作为新技术,同样会有这样一个过程,B2B市场更注重产品效果对价格并不敏感,这将是有想象力的市场之一。VR面向大众普及尚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包括光学、算法及显示等核心技术的实现尚需时日解决。
VR行业现阶段想要从消费者手里赚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初期的VR热潮只是厂商们试图让原本适于To B的VR在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扩展到To C所引發的。既然想从C端消费者手里挣钱很困难,那么正本清源将目标回归B端的商业客户也就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
三是市场销量低于预期。
2016年上半年,“VR元年”概念受捧,无论上市公司、创业者、媒体还是消费者,无人怀疑VR会在2016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高端VR头盔的全球销量会超过300万的数量。然而三个季度过去,曾经乐观的诸多想象并未来临。这是引发资本寒冬到来的直接原因。
四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VR除硬件之外还必须在应用软件、内容、服务等等方面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在应用软件方面,由于虚拟现实刚刚兴起,应用软件严重不足,在推动硬件产品销售的前期,就要鼓励开发者针对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研发虚拟现实应用软件。
二是在内容方面,虚拟现实的大规模普及应用需要影视、游戏、在线体验等多种内容的支撑,以扩大VR应用领域。当前的内容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对于制作人员的要求也高,限制了VR的发展,如何快速实现低成本制作丰富多彩内容将是VR大规模推广的关键。
对VR寒冬的理性认识
第一,VR作为前沿科技,从概念到实用难以一蹴而就。
虽然VR早就出现,然而直至2014年Oculus VR小型化头盔的收购才是VR启动的拐点。任何新技术从概念到实用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如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从出现到全球普及,差不多都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
第二,VR投机者被市场抛弃,大浪淘沙才得精华。
所有的热门领域都不乏投机者的身影,由于VR能带来的眼球效应和资本青睐,国内甚至有做水泥的企业也在跨界做VR,让本来就不成熟的VR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第三,用户对VR的期待过于强烈,遇到波折要正确对待。
这些质量低劣的所谓“VR”以便宜的价格横扫市场,糟糕的体验带来极差的口碑,伤害了种子用户对VR的认知评价,甚至有人得出“VR不过是一件玩具”的结论!如今只有少数巨头掌握核心技术,真正的高端产品价格都在近万元价位,也因此高端VR产品全球销量不大,正如早期PC一样,VR离真正的大众化还需要时间。只要方向正确,不停止前进的脚步,终将实现走进千家万户的理想。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梳理这两年国际VR行业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在技术、内容及全生态上与时俱进,成果丰硕。据Digi-Capital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美国在VR/AR市场的所有投资增长并没有放缓和停止,投资额累计达到了23亿美元的创纪录业绩。
另外来自投中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VR行业投资案例也达到117起,其中58起为硬件设备类,43起为内容制作类,其余16起为分发平台类。从以上来自美中两家统计机构的数据来看,VR的发展并不是那么悲观。
2016年VR经历从“元年”到“寒冬”的磨砺,2018年回归了理性,将是VR发展的重要年份。任何一个体验过真正VR沉浸感的用户,都会被那种全新的视觉体验与人机交互所震撼。寒冬论是市场过于浮躁导致的错误认知,经历过磨砺的VR才能茁壮成长,其未来将彻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目前VR行业仍处于启动导入期,但是发展前景引人憧憬。预测2021年将达到830亿美元规模,未来5年将实现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
期望我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引导业界科研人员重视3D成像理论,推广应用非近轴光学,给VR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融资方式孵化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优质成长性初创企业,加强产业链的形成,借以促进整个VR产业健康良性发展,让VR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