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霸凌说不
2018-06-12Lemon
Lemon
校园霸凌按照欺凌手段、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区分为关系霸凌、言语霸凌、肢体霸凌、性霸凌、反击型霸凌、网络霸凌六大类。在人们的印象中,校园霸凌就是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还有些特殊的校园霸凌,是学校中的成人对孩子的霸凌。这些欺压行为的表现,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地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进行嘲讽、批评和讥笑。
对孩子身心伤害最大的是关系霸凌,就是我们常说的孤立型霸凌。通俗来说,就是有一群人用言语警告、怂恿、鼓动只要谁和你一起玩,谁就会倒大霉。或者在背后传播针对性的风凉话、谣言等,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孤立。关系霸凌往往容易被家长与老师忽略。
很多孩子在校园霸凌事件中都选择沉默与忍受,受到的伤害成为人生中难以修复的伤痕。知乎、豆瓣、天涯等论坛上,有不少曾经陷入校园霸凌的当事人讲述那段难熬的时光和难以跨过的那道坎。
骇人听闻的校园霸凌事件
目前我们关注得更多的是肢体霸凌与性霸凌,这两种霸凌因为具有外伤,所以显而易见。近年来在这种类型的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受到伤害的孩子越来越多,更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1.清远校园殴打门
2011年11月13日晚,一则清远某乡镇初级中学数名学生殴打一外地学生的视频被发到新浪博客上。视频中,至少有4名女生对另一名女生扇巴掌、脚踢达2分钟。视频中名叫小婷的女生遭3个女生围攻,还不时有人大呼“快点”。小婷被猛扇巴掌之时,施暴的女生说不要总是打脸,周围不时发出哄笑声。被殴打后的小婷捂着肚子坐在床上,样子十分痛苦。整个过程中,旁边站了不少围观的女生,没有一个上前制止暴行。整个殴打视频也被旁观者完整地拍摄下来。事后校方回应已给几个学生处分。
2.肇东校园欺凌事件
2018年3月6日,中午放学后,黑龙江肇东市尚家镇中学,初一女生班长因收作业得罪同班学生,这名学生找高年级学生报复。初四女生张某某伙同初三女生金某某,带领一众同学,截堵初一女生杨某,对其进行谩骂殴打等行为,逼迫杨某在冰天雪地里,只穿短袖上衣。一边扇其耳光,一边出言不逊。杨某寻求帮助逃脱失败,被殴打并拍下视频,周围无人伸手救援。
3.武汉理工陶崇园事件
最近备受关注的高校研究生跳楼事件的背后,隐藏的竟然是其导师的校园霸凌与对学生的极度控制。从一些截图与同学回忆中可以得知,王攀对陶崇园的控制是精神控制加未来发展两项威胁的,控制陶崇园继续跟着自己读博,经常精神交流来控制学生的思想,甚至还有聊天记录显示王攀要求陶崇园说“爸,我永远爱你。”很多网友认为这是性霸凌的隐形表现。
从心理学层面看校园霸凌
1.霸凌者
校园中霸凌者通常拥有外向型人格特征,体现为过于活跃多动。通常这些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具有自私的特点,是一种利己主义的前期表现。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尚未完全树立之前,这种自私还没转化为利己主义,因此校园霸凌在表现上就显得幼稚与暴力。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霸凌者在施暴时不计后果,最后甚至对自己也造成了伤害,这就是自私心理主导下的外向型冲动性格,往往在冲动时采取一些极端手段去欺压同学。
还有就是采用传播言论孤立他人的行为,这在教育心理学中也是施暴的一种表现。通常这类霸凌者的思维方式具有逃避性与自我欺骗性,常带有自负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霸凌者趋向以孤立他人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拉低别人以提升自己。这样的孤立霸凌在低年级阶段通常发生在男生之间,而到了高年级,则常见于女生之间。
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些霸凌者是有心理缺陷的,在后续的受教育与发展中,常体现出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低下的情况。
霸凌者若是成年人,可归因为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原因,不过更多的会是社会关系与自身利益的趋使。成年霸凌者体现的是一种成熟机制下的利己主义。
2.被欺压者
与霸凌者相反,霸凌行为受害者一般是内向型人格,这样就印证了一句谚语“挑软柿子捏”。被霸凌者通常是班級里的弱势群体,因外貌、家庭、性格等各种原因被欺负。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受害者存在的抑郁、孤独、交际能力差、厌学等问题本身就易“吸引”霸凌者的目光,遭到了霸凌之后,应激心理又加重了上述症状。这些孩子在校园里没有什么朋友,久而久之发展成隐忍和怕事的性格,对待他人的凌辱也以消极的态度应对。此后的发展容易受到阻碍,易出现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能力低下的情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往往成为被霸凌者心理发展的趋势,甚至是结果。受欺压的学生选择正确的方式爆发后,慢慢脱离了霸凌者,也有隐忍者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人生悲剧。
层出不穷的霸凌事件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关注孩子的物质需要,更需要捕捉孩子们心理状态上的细微变化。不放过每个细小的异常情况,避免孩子受到的伤害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