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骜不驯的李敖
2018-06-12
李敖先生因罹患脑瘤,于3月18日上午10点59分,安然离世,享年83岁。
1949年,一个14岁的少年随着家人登上了前往台湾的轮船。他出生在东北,成长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没有人知道,他今后会对华人世界、华语写作产生何等巨大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的李敖。不论了解与否,知道李敖的人,都会对他产生两个印象:一个是“厉害”,另一个是“怪”。李敖的厉害,首先就体现在他的天赋异禀,这个人初中跳级,高中退学,先是考上了台湾大学法律系,读得不开心,退学再考,又考上了台大历史系。
博览群书者,往往下笔如有神助。不得不说,李敖写文章的功力,堪称一绝。一方面是写得多,他至今出版图书超过一百本,公之于众的文字总量超3千万字。精力旺盛时,可以连年产出大量作品,可谓业界劳模。另一方面,李敖文章的质量实属上乘,散文、小说、诗歌样样精通,在最为人称道的杂文写作领域,自他成名后,罕逢对手。批评家可以指责他的观点,但决不能指责他的文采;反对者可以说他强词夺理,但决不敢说他肤浅无知。李敖很少写小说,最著名的有《北京法源寺》一本,并因它在2000年前后,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轰动两岸。西方媒体更捧他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评论家”。
没错,他就是写得很张狂,但是他张狂得令你信服,这是一个参悟了经史子集的思想者,学贯中西,一只眼睛泡在国学的汪洋大海,另一只眼牢牢盯着国外的“异见”,他那些批评性极强的文章,就是在这深厚学术功底的参天巨树上,结出了累累果实。世人都知道他有智慧,他知道自己有思想,所以崇拜自己。他评价中国的80后作家,一副恨铁不成钢的长辈口吻,说他们太关注个人的苦难和哀怨,视野不够开阔,写得很小气,缺乏对人类博大的关怀,怒其不争。而他自己,一生投身世俗,却不拘泥于世俗,始终为中国的命运操心,才华横溢,视权力为无物。为了社会的进步,他争强好胜,为了自己的骨气,他快意恩仇。在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高潮迭起,精彩绝伦。他大概,就是那种不能忍受自己平庸的人吧。因为是天才,所以不能平庸;因为有抱负,所以不能沉默。至于李敖的“怪”,我们则可以从更多角度观察,因为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根本不屑于什么“君子慎言”和“大隐隐于市”。他曾道:“对我李敖来说,我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正义。”他的颇多行为也被批为偏激,不能为世人所接受,常令他感叹知己难求。
去年二月,医生说他还有三年可活,他说自己只有两件事要做,做完就死而无憾:一件事,是把《李敖大全集》编写完成;另一件事,是和所有家人、友人、仇人,再见最后一面,并录制成节目,让全世界见证,他人生终点的谢幕礼。他要和这个世界做最后的了断,坦荡荡地来,坦荡荡地去。
【素材解讀】
读李敖的文章多了,很容易就能发现,他的文章风格从来只有一种,那就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一幕现代传奇大剧。他的一生,满腹经纶,快意恩仇,激情四射,特立独行,不畏人言。
【适用话题】
个性;自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