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化区块链:模式视角下的体系建构
——以联邦制中通快递为例
2018-06-12金任群
金任群,朱 逸
(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 201708)
一、区块链的若干概念厘清
全球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加速了产业格局的重塑,使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动力。[1]在这一轮变革中,信息技术是最集中、最活跃、最广泛的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开启下一轮发展的新动力。
区块链的出现,源于对比特币一系列技术、概念与方法的凝练,被定义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一系列技术的集合,是一类按照时间基础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而成的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数据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初期,业界较多地从技术层面对区块链进行总结与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区块链狭隘化了,随着探讨的深入,人们才逐步延伸至对创新模式的观察。究其根本,区块链的构建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技术层面,二是模式层面,两者共同凝聚而成区块链的创新。区块链的技术层面是指数据库、算法、密码学等一系列技术,这是构建区块链的技术工具,被视为实现路径;[2]而区块链的模式层面,则是其表现出来的去中心化、去信任、集体维护等一系列特征。[3]所谓去中心化,是对于原本链接方式的改造,不同节点间的链接变为自由而无阻,由过往的强管控转向弱管控;去信任化,则是在成员互相监督的场景下,摆脱对第三方的依赖,实现彼此间的互相背书,以确保整个体系环境的安全、有序;集体维护,则是基于成员对共识规则的一致性认同与遵守,每个个体的参与行为既要有助于自我目标的达成,也要确保整体利益的维系,自觉、自愿地对体系内数据、信息及规则进行维护。这三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块链通过技术工具所达成的模式呈现(参见图1)。
对嵌入体系运行的区块链而言,有着技术、模式的共同作用,但区块链的技术仅仅是促成模式的基础,存在着多元的路径选择,并非单一化、标准化的,是一个内生变量。而对区块链的模式而言,则有着较强的稳定性,是一个常量,是直接影响体系运行效率、成本的关键,能发挥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而,对区块链的探讨,更需把握区块链的模式层面,而不能仅局限于技术层次,毕竟技术仅是路径,模式才是区块链的本质核心。同时,当前区块链的应用被局限于互联网层面,大大限制了其应用空间;而立足于模式视角之下,将其拓展至线下实体进行探寻,发掘其模式的应用与创新,也是此次探讨的重点。
二、实体化区块链的应用:以联邦制中通快递为例
中国快递业的崛起与发展,历经了一系列的自我创造,是特定时期组织迭代与演变的结果。加盟制虽然被认为是快递业的重要创举,但在当前阶段则需对其重新审视与理解,在此尝试以“联邦制”重新定义与诠释这一延续了多年的称谓。所谓联邦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实体结合而成的一种复合式组织,组织中的各成员遵守着体系内的一致性契约,既保证了整体性,又维持着各联邦成员的自治与自主,彼此之间不同于传统组织的纵向垂直关系而是扁平化的网状分布。加盟制与联邦制最大的差异在于生成性基础的差异,加盟制是引入外部参与者的合作共创,组织的存在先于合作成员间的链接,是外生性的弱链接,是纵贯的直线管控;而联邦制则是组织内部的体系裂变,成员链接同步于组织的建立,是内生化的强链接,互相链接与组织规模之间是共生共促的关系,各成员呈现扁平化的网状分布。对于联邦制的解读是基于快递企业自身分布式自治组织(DAOs)的形式,这与区块链中所呈现的分布式、P2P特征有高度的重合。
图1 区块链的二重性解构:技术、模式
直至近几年,区块链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但仅局限于虚拟环境之中。殊不知,区块链所构建的底层逻辑与模式早已在联邦制快递企业内存在,并成功运营了十余年。在此过程中,内生的实体化区块链形式较虚拟环境下的区块链有着更多的优势,呈现出联盟链的特征,即参与者对网络的介入与退出需要经历审核与授权,这与公有链有很大的不同。当前,联盟链不是单纯的底层技术应用,较公有链有着更多的应用领域,且在企业中的应用更具落地性。中通快递的联邦制模式,为实体化区块链提供了重要载体与落地场景,使虚拟环境成为现实,并以实体组织作为加载,渗透于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运营能力等多方面。本文选取联邦制模式的中通快递为研究对象,就其所呈现的实体化区块链进行全景化诠释,旨在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来呈现快递行业的普遍性特征与机理(参见图2)。
图2 实体化区块链的体系构成
(一)多重中心化管理
在区块链模式中,去中心化是其重要属性,但该属性本身存在着两面性,并非是单向度的积极或消极。去中心化仅仅是某种制度安排,是一个需要系统思考的内生变量,在不同的环境发挥出来的功能也是有差异的。远古时期的部落就是点对点的关系,完全去中心化的,但它为什么落后?是因为网络过于稀疏,难以协同。农业社会的基础是点,是能够自给自足的点,不需要中心化。但工业社会需要大规模的生产协同,强调的是线和链接,因而中心化是非常必要的。当前,需要对工业化时期的过度中心化进行解构,而非简单地去中心化,因为中心化有着存在的必要性。对于中心化的需要程度,应结合历史时期、生产阶段来综合考察,是一个动态性的变量,而非绝对。[4]
以联邦制的中通快递为例,其内部网络体系是由众多转运中心、网点等节点链接而成,各节点相互协作,实现信息、资金、物流的三者汇聚。简单的去中心化管理会使上万节点出现混乱,彼此间的链接变得无序,效率、成本都会受到影响。因而,在对去中心化的思维进行重新审视与优化基础上,联邦制中通快递创设了“多重中心化”管理模式,这是对虚拟环境下区块链模式的完善与改造。所谓多重中心化,是依照管理覆盖、事务具体性两个维度来重构不同层级的中心化程度。
在整个快递网络体系中,管理覆盖面越大,事务具体性程度越低,则越有着去中心化的需要。庞大的组织网络与众多的节点会产生巨大的直属管理成本,其效率也会伴随着逐级传递而有所降低。[5]在快递总部层面上,强调的是对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制定、管控与协调,以较好地实现面上管理。而对于管理覆盖面小、事务具体性程度高的转运中心、网点而言,则需要突出中心化,转运中心、网点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来实现本地化运营,以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参见图3)。
快递总部与各网络节点(中心、网点)间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定位,规避了去中心化或中心化单一选择下的弊端。从总部、转运中心、网点纵贯分层的多重中心化管理模式,相较于采取单一中心化的直营快递企业而言,存在着成本、效率、自主性等多方面的优势。
多重中心化的优势,首先是规避寻租风险。中心化管控意味着权力的集中,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条件,多重中心化则将权力在组织内部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分散,降低了权力集中造成寻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节约了大量的监督成本。其次是互为链接能力的强化。网络化公司存在的基础是各节点间的无阻链接能力,传统组织中的纵贯式链接保障了指令却损失了效率,推高了组织的动员成本。而多重中心化的分布式链接,为整个网络体系提供了实现P2P的条件,信息变得畅通,动员速度有所提高,组织活力得以激发,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显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整体动员能力。最后是激励模式的再造。直营体系下的强中心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很多制度、流程在属地化落实中会遇到诸多不适用的困境,大大削弱了组织的运行效率。在对成员的激励方式中,授权激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多重中心化的安排,其背后蕴含着授权激励的运用,使得各层级节点有了与之相匹配的权力和义务,大大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更易触发创新。实践证明,许多创新的制度、流程、方法都离不开这类环境的营造,可有效激发组织的创新活力。
(二)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转换
区块链构建了一个协同合作的体系环境,为相互间的合作提供了便利,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企业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邦制快递企业出于交易成本方面的考虑,可以创建内部市场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图3 多重中心化管理模式
依照经济学原理,组织规模的扩大,伴随的是组织成本、管理成本的增长,有效控制组织成本是塑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解决思路是将组织成本向交易成本的转化与替代。[6]中通快递的联邦制模式是在自身体系内构建内部市场,在组织规模扩大的同时,不触及组织成本的上升,与之相替代的是内部交易成本。依照科斯的制度经济理论,交易成本(费用)对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各类参与者在内部市场中自发调节,实现着交易成本(费用)的降低,从而也推动着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采用稻盛和夫提出的阿米巴经营模式,①小型组织单位更有助于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全员参与,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并持续提升组织运行效率。[7]联邦制快递内部的阿米巴组织分布,使得每一个参与者(联邦成员)都成为基本的经营单位,他们依照市场规则调节自己的交易成本,以实现各自资源配置的最优,并通过个体最优来实现组织的整体最优。该模式能将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较低的水平,将组织成本分散到众多单位中,促进组织成本向交易成本的顺利转化与替代,为资源配置最优化、赢利能力增强、竞争力持续提供支持。
(三)分布式的记账体系
区块链的另一重要技术是分布式记账,这直接改变了原本中央处理的高负荷运算困境,也使得信息能够被分散存储,避免了信息、数据的过度管控。当前的大数据分析、商业智能(BI)也大多基于联机分析处理(OLAP)的基础。[8]
在快递企业的信息平台中,每天都运行着数千万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是由各个网络节点所共同传递的。之所以能确保运营的安全有序,其基础是类似分布式记账技术的运用。在整个网络体系中,每个网络节点都能在系统中实时记录自身的货件信息,即使出现网络传输阻碍,也会被存储于本地,一旦系统环境恢复,依然能够对记录于本地的数据进行激活,从而实现回溯传输,达成信息共享,不影响正常的运营。在此期间,对于货件的操作,凭借着对实物的审核,最大程度保障了数据记录与运营有序,这与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案。
(四)内生性的信用约束
传统的信用体系,如第三方机构的信用背书、主体间的人情信用、第三方担保等,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评估能力缺失、流程手续烦琐等不足。[9]作为网络化的快递企业,成千上万的参与主体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内部市场。在这一市场中,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结算、交易与合作,要调节如此庞大的关系网络,仅凭传统的信用体系是难以应对的(参见图4)。
区块链模式呈现的去信用化特征,是以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前提的,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拥有共享信息的机会,并实施着对网络参与者的共同监督,一旦出现违规,则会被及时识别与通报,从而维护着整个网络的信用体系,这一切都是在虚拟环境下产生的。而在快递企业内部,实体化区块链使其成为线上网络与线下实体的相互结合,共同维系着全网的信用体系。
中通快递设置统一的内部信息平台,链接着上万个网络节点,并在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避免了信息的不对称、不透明,大大降低了内部运营的交易成本,增进了彼此间的信任。一个链接上万节点的网络,蕴含着复杂的关系基础,依靠道德、制度、信息技术的共同调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风险,而网络的内生约束机制对于风险的规避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快递流程中的建包操作为例,始发地网点将若干货件集包后进行转运,经过若干节点后运至目的地网点,在拆包扫描时如若发现货件短缺,则会启动追溯机制,对各个流程环节进行追溯,直至发现问题的所在。在此过程中,点与点之间实现了自由链接,对货件实现了彼此间的监督,且可回溯。对整个体系网络而言,如若发现某一节点经常出现此类情况,则会被体系所共知及识别,总部将对其有所安排与处理,确保了整体秩序。整个网络的信用体系对网络中各节点的行为形成规范约束力量,提升彼此间的信任。在此过程中,快递总部不是一个管控者,而是信用体系的维护者、调节者、传递者,整个过程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发挥了网络内部自约束机制的作用,提高了成员对整体网络的信任感。
图4 社会信用的体系构建
(五)介入权力的享有
区块链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规模化,而规模化的前提是平等、公开的介入权力享有,这也是促成区块链的内核要素。对于封闭的直营快递体系而言,介入权力的不足是影响其延伸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强调空间、时间为发展基础的行业内,服务网络的延展性、覆盖率直接决定其服务公众的广度、深度,反映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联邦制快递凭借着介入权力的开放式享有,在服务覆盖率方面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相较于封闭的直营快递体系优势更为明显。
在封闭的直营快递网络体系,其网络节点的生产来自于由上而下的设置,有着较强的管控渗透能力。而对于联邦制快递企业而言,开放的体系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介入机会,有助于服务网络的进一步延展。同时,正是因为介入权力的平等、公开,当网络节点出现更替、转化时,外部参与者同样也有机会参与其中,以维系原网络节点的正常运营,对节点实现快速、及时的修复,以确保全网的完整性,使网络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参见图5)。
在强调共享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资源共享、联合协同是趋势与基础,实体化区块链所倡导的介入权力,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企业演变的需要,这类组织形式的“封闭—开放”变化不仅仅发生于快递行业内部,在其他诸如房地产、教育、零售等行业也在逐步延展开来,成为未来组织变革的趋势。各类主体共同组成合作网络,共同维护实体化区块链的健康运转,充分调动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推动着网络体系的完善与提升。参与主体的数量不仅是介入权力享有程度的体现,也是市场认可度的重要体现。[10]
(六)密钥思维的双重保障
在实体化区块链中,也有着类似公钥与私钥的运用思维,并克服了缺乏“虚拟—现实”信息互验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安全系数。以快递企业在货物转运过程中的实际场景为例,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在各运输节点都确定了货件信息的预报制度,当货件从始发地网点、中心发出时,需要通过信息平台提前向目的地网点、中心进行信息传输,货件信息被共享于网络平台,目的地网点、中心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提前获知信息,以做好到件准备,这就如同区块链中的公钥运用,是公开共享的,网络成员都可以看到。而当货件抵达目的地中心、网点时,操作人员则需对单个实体货件与平台上的虚拟货件信息进行一一比对,每个网点、站点都有其自身的专属信息,每个货件也被赋予了专属标识,对于这些信息的解码就如同私钥的运用。通过平台公开信息(公钥)与线下实物信息(私钥)的交叉检验,确保每一票货件的安全(参见图6)。
(七)共识机制的逻辑差异
图5 外部参与者的介入权力与机会
图6 “信息-实物”的交叉检验
联邦制的形成离不开对共识的尊重,这也是实体化区块链之所以存在与延续的根本。比特币的共识机制生长于机器认知基础之上,凭借的是算法、系统、平台、网络等一系列技术,工作证明(POW)、权益证明(POS)成为参与者共同维系存在的认同规则。在中通快递的组织体系内,并非仅是生硬的技术支撑,而是混合契约的共同作用,其中有着强调道德、人情、习惯的社会性契约,也有着法律、条例、规定的规范性契约,共同构建了共识实现的约束力量。作为共识的具体表现,存在着服务证明(POS)、收效证明(POB)、循环证明(POC)三个维度上的保证。[11]从共识链来看,个体收益离不开对全网合作的参与,体系不断赋予个体在服务品质与能力上的提升,帮助其实现业务延展,并且整个过程在全网体系内被循环复制,以最终实现个体与整体的最优(参见图7)。
联邦制快递企业所内聚的联盟链属性,为实体化区块链提供了存在、演变与发展的基础。联盟链不同于公有链,是对公有链不足之处的改善与提升,特别是在中心化、信用体系、记账规则等领域。更关键的还在于联盟链突破了技术的局限,可在整个组织体系产生影响,多重中心化管理、内部市场形成、分布式记账、信用体系、介入权力、密钥技术与思维、共识机制就是其具体的运用,对整个组织的管控、架构、链接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体化区块链较虚拟情境中的区块链在模式特征上有了进一步的延续与改善,以此拓展了在实体组织中的应用领域(参见图8)。
三、实体化区块链的多重效应
联邦制快递企业对成本、效率的追求,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准要素。区块链的各类属性、功能在不同方面的贡献度是有所差异的,但是其较好的组合效应对降本、提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降本、增效不仅是企业自身运营层面的事情,其影响涉及企业内外的多元参与主体,整个改善过程需要实现多赢,这是联邦制快递企业所秉承的原则。在此,以总部、加盟商(联邦成员)、消费者三者为主体,分析实体化区块链在成本、效率两个维度上的实际贡献(参见表1)。
内部优化向外部利益传导的效应明显。实体化区块链应用,始于对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运营技术等方面的安排与设置,对于内部主体的总部、加盟商(联邦成员)有着较为直接的效用。通过其自身能力的增强与优化,最终传输至末端消费者,为其带来成本、效率两个维度方面的提升,因而相互之间形成了链式贯通,推动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整体与个体的收益一致性。可以看到在组织内部,实体化区块链的运用不仅为总部带来降本增效的实质性收益,同时也为加盟商(联邦成员)带来收益,而且两者在不同维度上的收益有着高度的重合性。这表明实体化区块链的不同功能较好地兼顾了整体与个体的利益,避免了整体与个体目标、利益不一致所触发的诸多问题,为日常各项工作、措施推广与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未来的应用与猜想
(一)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化链路
图7 比特币与中通快递的共识机制比较
图8 实体化区块链与传统区块链的比较分析
表1 多元主体视角下的效应分析(实体化区块链)
国家大力倡导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供应的整体管控,其中有两个重要难点:品控与运输。品控的关键在于田间地头,而运输的关键在于快递企业,两者之间存在着分离。当前,农村存在着多样化的合作经营模式,但归根到底离不开农户、合作社、政府、龙头企业(深加工)、经纪人这几类主体,对于产品的品质保证须从源头抓起,快递企业与合作社、龙头企业、政府建立合作,由各类组织对产品源头进行质量把控,共同建立标准并实施检验。而快递企业则提供针对农产品运输的系统平台,设定身份认证、流转过程两种识别码,身份码由各类组织检验合格后进行确认与记录,随即启动运输流程,各环节都要对其产品身份进行识别与确认。结合流转码的运用,记录整个运输过程,由“身份+流转”确保整个过程的产品品质、运输效率。系统平台强制各类主体进行信息记录,确保对各环节的实时管控,这在以前是难以实现的,因为生产、运输、销售是多主体的、互不相联的,而快递企业的这一创新则能将多元主体链接在一起,各自完成对节点的记录,形成较好的共识机制,各类组织与快递企业共同构建信用体系,确保产品的品质。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成熟,在系统平台上的主体会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P2P链接为进一步的资源共享、整合提供了可能,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支撑,进而不断拓展其产业规模(参见图9)。[12]
(二)跨境电商的链式贯通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既创造了商业机会,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虚假路由信息、产品追溯困难等。虽然物联网的概念已存在多年,但实际的落地依然困难。跨组织、全流程、技术化都是物联网必需的,同时也是难点。就涉及的主体而言,生产商、快递企业、海关等都是各环节上信息记录的核心,商品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被记录,而且这些信息都是多元数据库的汇聚,而不是仅由单一主体编写的,一旦形成就不可被随意更改,确保信息的真实以及产品的可追溯,其中蕴含着信息流、物流的共同汇聚。快递企业在整个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使商品能在透明、公开的环境下流转,链接体系中的各节点都相互沟通,提高了彼此的沟通效率。最关键的是物联网的使用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可以在真实的场景下实现(参见图10)。
(三)未来的实践空间
实体化区块链在联邦制快递企业内的生成与发展,不局限于技术上的支撑,而是对于区块链模式在实体组织中的延续、改造与提升。在整个组织生态体系中,结构性、链接力、规则度是三项基础要素,实体化区块链的存在意义则是在这些关键要素上的功能发挥,促进整个快递组织生态体系的良性运行。
在工业时期所提出的科层制,符合特定时期、行业的需要,但其单维度的纵向链接、单一的合作形式,限制了组织功能的最大化;在市场动荡变化的环境中,整齐划一的组织结构与形式看似稳固,但其本身张力的缺乏反而会使其陷入困境。而联邦制自身的多维网状链接、多形式的合作,增强了组织柔性,内部生态体系可以顺应市场需要进行顺势调整与形塑,有着较高的自适应能力,这一切在组织以前的历史发展中均有较好的呈现,在未来也会有更进一步的深化与延伸。
图9 嵌入特色农产品全流程的区块链应用
图10 跨境电商(进口)中的区块链应用
注释:
①阿米巴经营模式是将整个公司分割成许多个被称为阿米巴的小型组织,每个小型组织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按照小企业、小商店的方式进行独立经营。如制造部门的每道工序都可以成为一个阿米巴,销售部门也可以按照地区或者产品分割成若干个阿米巴。该模式以各个阿米巴的领导为核心,让其自行制订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
[1]王红梅.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6(2):22-23.
[2]KRAFT D.Difficulty control for blockchain-based consensus systems[J].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2016(1):132.
[3]倪云华.共享经济大趋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4-56.
[4]焦国成.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9.
[5]韩家炜.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66.
[6]吴影.阿米巴不是什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111-113.
[7]罗威特.共享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05.
[8]张志学,鞠冬,马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J].心理学报,2014(2):87-89.
[9]潘开灵,邓旭东.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3-124.
[10]MELANIE SWAN M.Blockchain: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J].O’relly media,2015:23.
[11]徐明星.区块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2.
[12]赵赫,李晓风,占礼葵,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采样机器人数据保护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