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栽培技术措施对湘晚籼17号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018-06-12郭文高管恩相谭旭生刘立新曾跃华李建彬李智谋刘勇

中国稻米 2018年3期
关键词:软盘氮量稻米

郭文高 管恩相 谭旭生 刘立新 曾跃华 李建彬 李智谋 刘勇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湖南常德415123)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是60%以上人口的主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获得高产的同时,必须兼顾稻米品质。稻米品质主要由品种的种性决定,但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的品质也有较大的影响[1-2]。

湘晚籼17号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熟常规晚籼稻,2008年通过湖南省审定(审定编号:湘审稻2008035),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栽培,具有米质优,生育期适中,后期落色好,增产潜力适中等特点,是湖南湘米工程主推品种之一。为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全程开展优质稻保优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笔者于2016年在湘北地区分别进行了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湘晚籼17号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的试验,旨在探求该品种作双晚栽培且兼顾稻米品质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湘晚籼17号获得优质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试验点设在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种业科学研究所基地内,海拔29.2 m,供试土壤类型为河湖冲积土壤,紫潮沙泥,具备较好的生产条件,灌溉方便,土壤pH值8.1,有机质30.3 g/kg,碱解氮138 mg/kg,有效磷21.4 mg/kg,速效钾 127 mg/kg,缓效钾 338 mg/kg。前作为紫云英绿肥种子田。

1.2 试验材料

以湘晚籼17号为试验材料,种子由贺家山原种场种子公司提供;供试肥料分别为尿素(N 46%)、氯化钾(K2O 60%)、磷肥(P2O512%),由贺家山原种场农资门市部提供。

1.3 试验设计

1.3.1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试验

试验设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两因素。氮肥为主区,设 4个纯 N 用量:0、105、150、195 kg/hm2,分别用 F0、F1、F2 和 F3 表示;密度为裂区,设 3 个密度:25、30、36万丛/hm2,分别用D1、D2和D3表示。主区面积为60 m2,裂区面积20 m2,共12个小区。小区间做田埂并包塑料膜隔开,四周设保护行。试验采用水育秧,6月15日播种,7月7日移栽。氮肥分3次施用,基肥在7月6日施用(占总氮量的50%),7月17日追施分蘖肥(占总氮量的30%),8月6日追施穗肥(占总氮量的20%)。磷肥全部作基肥,磷肥用量折合成P2O5为50 kg/hm2,钾肥作基肥和穗肥各占50%,钾肥总用量折合成K2O为120 kg/hm2。其余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相同。

1.3.2 不同播期和育秧方式试验

试验设6月10日(T1)、6月15日(T2)、6月20日(T3)、6月25日(T4)4个播期处理,每期均采用水育秧(Y1)和软盘育秧(Y2)两种方式,到适宜秧龄后分别于7月2日、7月7日、7月12日、7月17日采用手工插植或抛秧移栽,手工插植规格为20 cm×20 cm。各小区间做田埂并包塑料膜隔开,四周设保护行。共8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3.34 m2。其余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相同。

1.3.3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试验

试验设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3种水分管理模式;设常规施氮量(N1,240 kg/hm2)和不施氮(N2,全生育期不施氮肥)2种氮肥处理,共6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3.34 m2。淹水灌溉处理保证小区全生育期有水灌溉;旱种处理前期浅水移栽、寸水活蔸后及时排干,保证小区全生育期无水灌溉。各小区间做田埂并包塑料膜隔开,四周设保护行。试验采用水育秧,6月15日播种,7月7日移栽,栽植规格为20 cm×20 cm。磷肥折合成P2O5为50 kg/hm2,全部作基肥,钾肥折合成K2O为120 kg/hm2,基肥和穗肥各占50%。其余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相同。

表1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湘晚籼17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1.4 考查项目

做好生育期观察记载,田间考察基本苗数、最高苗数、有效穗数。成熟期田间取样进行室内考种,主要考察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每小区单收单晒测定实际产量。各处理取稻谷样250 g,在常温下密闭保存1个月后送样进行米质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湘晚籼17号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1.1 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见,各处理间产量依次为D1F2>D2F2>D1F3>D2F1>D1F1>D2F3>D3F2>D3F1>D3F3>D3F0>D2F0>D1F0。施氮处理水稻产量极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间,D1F2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D2F2处理。在不施氮的3个处理中,栽插密度大的处理产量高,即 D3F0>D2F0>D1F0。

上述结果表明,常规品种湘晚籼17号在种植密度稍小(D1)且肥力水平稍高(F2)的情况下,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再增加施氮量产量反而降低。说明在高氮水平下该品种并不能获得高产,且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的浪费。

2.1.2 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1可见,在不同肥力水平及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千粒重表现较为稳定,表明肥料用量与栽插密度对其影响较小,这与管恩相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从有效穗数来看,不同肥力水平及不同栽培密度对其影响较大。在密度一定的条件下,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有效穗数随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增施氮肥和增加栽插密度均能显著提高湘晚籼17号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每穗总粒数差异达显著水平,并随施氮量的增加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但随栽插密度的增加每穗总粒数显著下降。说明适当稀植和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湘晚籼17号大穗优势的发挥。从结实率来看,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处理,湘晚籼17号的结实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随施氮量的增加结实率显著下降,随栽插密度的增加结实率呈下降趋势,说明适当稀植和减少施氮量有利于湘晚籼17号结实率的提高。

2.1.3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从表2可见,在同一肥力水平,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而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均有所增加。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湘晚籼17号稻米粒长及长宽比的影响不大。

2.2 不同播期和育秧方式对湘晚籼17号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2.1 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见,在同一播期条件下,软盘育秧处理(Y2)的产量显著高于湿润水育秧处理(Y1)。在湿润水育秧(Y1)方式下,不同播期处理间产量关系为T3>T4>T2>T1,Y1T3 处理产量最高,达 6.32 t/hm2。在软盘育秧(Y2)方式下,不同播期处理间产量关系为T3>T2>T4>T1,Y2T3处理产量最高,达7.05 t/hm2。从播期因素来看,T3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

表2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湘晚籼17号稻米品质的影响

表3 不同播期和育秧方式对湘晚籼17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表4 不同播期和育秧方式对湘晚籼17号稻米品质的影响

上述结果表明,湘晚籼17号在软盘育秧(Y2)条件下,以6月20日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达7.05 t/hm2,适宜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

2.2.2 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3可见,在不同播期及不同育秧方式条件下,湘晚籼17号稻谷千粒重均较为稳定;在同一育秧方式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品种全生育期延长,且软盘育秧方式全生育期比水育秧略长;在同一播期条件下,与湿润水育秧相比,软盘育秧处理的每穗总粒数较低,但有效穗数较高。

2.2.3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从表4可见,软盘育秧栽插的处理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比水育秧移栽处理要高。在软盘育秧栽插的各处理中,T3处理的垩白粒率及垩白度最低。在同一播期条件下,水育秧栽插的各处理直链淀粉含量及胶稠度均比软盘育秧栽插处理要低。各处理间粒长、长宽比无明显差异。说明育秧方式主要影响稻米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这与杨祥田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

2.3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湘晚籼17号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3.1 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5可见,在同一灌溉模式下,常规施氮量处理的产量比不施氮处理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常规施氮条件下,以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的灌溉模式产量最高,达6.67 t/hm2;在不施氮和旱种管理模式下,湘晚籼17号产量均较低。在同一施氮水平,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 W2>W1>W3。

2.3.2 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5可见,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湘晚籼17号常规施氮量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的结实率与千粒重均较为稳定;在同一灌溉模式下,常规施氮量处理的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明显多于不施氮处理。

2.3.3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从表6可见,在同一水分管理模式下,常规施氮处理的出糙率、精米率比不施氮处理略高,相反整精米率有所下降。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明显差异。

表5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湘晚籼17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6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湘晚籼17号稻米品质的影响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不同播期和育秧方式及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湘晚籼17号产量及稻米品质均有一定影响。从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试验可知,湘晚籼17号在抛栽密度为25万丛/hm2且肥力水平稍高(150 kg/hm2)的情况下,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从不同播期和育秧方式试验可知,湘晚籼17号在软盘育秧条件下,以播期6月20日处理的产量最高,达7.05 t/hm2,适宜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可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从不同水分管理模式试验可知,在常规施氮条件下,湘晚籼17号以W2灌溉模式产量最高,达6.67 t/hm2。从3个试验综合来看,湘晚籼17号稻米品质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从既要提高水稻产量又要综合考虑稻米品质出发,湘晚籼17号优质高产栽培的优化方案为:采取软盘育秧,适宜播期6月20日左右,抛栽密度约25万丛/hm2,采用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的灌溉模式。

[1]王惠贞,吴瑞芬,李丹.稻米品质形成和调控机理概述[J].中国稻米,2016,22(1):10-13.

[2]陈国军,雷舜,唐湘如,等.新型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6,22(6):66-70.

[3]管恩相,刘洪,曾跃华,等.氮肥运筹及栽插密度对常规新品种湘早籼46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J].中国种业,2010(9):76-78.

[4]杨祥田,王旭辉,罗三镯,等.单季杂交水稻不同播期对产量及米质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04(4):15-16.

猜你喜欢

软盘氮量稻米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氮肥施用对不同燕麦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小麦氮肥用量试验
小麦氮肥用量试验
保存图标也出手办了?
小磁盘大时代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