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知与体验的美术活动实践探索
2018-06-11林建华周英
林建华 周英
每当走进幼儿园,我们常常能看到走廊或活动室墙上挂着一幅幅看似精致、表现力很强,但作品内容、表现方式“一模一样”的幼儿绘画作品。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艺术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显然,没有前期的感知与体验,仅靠临摹教师范画,幼儿的美术表现是苍白的,更何谈创造。为此,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员林建华和她的团队开展了课题研究,他们从感知与体验入手,尊重幼儿的审美感受,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满足了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需要,让美术活动成为了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指南》明确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强调了感知与体验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教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成立了“基于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着手研究如何将《指南》强调的艺术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丰富幼儿感知与体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精心设计基于幼儿感知与体验的美术活动。本文是我们课题组两年多来的一些研究成果。
一、实地参观
实地参观是指,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和要求,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园、植物园、艺术馆、博物馆、人文古迹、特色建筑等,与幼儿一起发现、感受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的美,引导幼儿在直接感知中萌发审美兴趣,积累经验,从而产生表达与表现的愿望。
幼儿喜欢动物,也愿意亲近动物。中班主题活动“在动物园里”要求幼儿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关注它们的生活习性,并愿意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为此,教师就带领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让幼儿和动物亲密接触。
在实地参观中,幼儿看到长颈鹿馆门口的长颈鹿标本都露出惊讶的神情,仿佛在说:“原来图画书中的长颈鹿长得这么高啊!”教师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有目的地提问:“你站在长颈鹿标本旁边,看看自己能够到长颈鹿身体的什么地方?”幼儿的兴趣立刻被激发了出来,他们有的说:“我只能够到长颈鹿的小腿!”有的说:“长颈鹿长得太高了,我要抬起头才能看到它的脸。”教师又问:“为什么叫它长颈鹿呢?”幼儿纷纷回答说:“它脖子特别长!”“它的腿也特别长!”“它比我爸爸还要高!”“它和大树一样高!”……就这样,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幼兒直接感知了长颈鹿的显著特征,并产生了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在长颈鹿馆外的草地上,饲养员正在给长颈鹿喂食。幼儿目不转睛地观察长颈鹿低头吃树叶和双腿分开喝水的情景。为了引发幼儿进一步观察和思考,教师问:“你还看到长颈鹿在做什么事情?”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长颈鹿爸爸妈妈带着宝宝在散步。”“长颈鹿爸爸和宝宝一起抬头看云朵。”“哇,长颈鹿妈妈给她的小宝宝喂树叶!”……通过实地参观,幼儿亲眼目睹了长颈鹿的生活情景,为接下来的表现与创作积累了生动的素材。
回到幼儿园,幼儿继续热烈地讨论着有关长颈鹿的话题,教师进而发起了“有趣的长颈鹿”活动。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长颈鹿的图片,并将图片做成图书放在活动区中,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看图编故事;准备玉米粒、纸杯、吸管等材料,供幼儿制作长颈鹿,为长颈鹿搭建非洲丛林;提供《搬来搬去》等讲述长颈鹿和其他动物的故事书,和幼儿一起看看说说……活动区的各类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对长颈鹿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最后,幼儿创作出了《长颈鹿的故事》。幼儿笔下的长颈鹿生动活泼、各具特色(见图):“长颈鹿在喝水”“长颈鹿一家三口在散步”“长颈鹿爸爸和宝宝在说悄悄话”“长颈鹿在吃树叶”“长脖子滑梯”……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实地参观及其后续开展的区域活动对丰富幼儿感知与体验的重要作用。
可见,实地参观为幼儿创造了走进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机会,有助于他们运用多种感官获取经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实地参观的效益最大化,教师在组织幼儿实地参观前需要深入了解参观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主题要求和幼儿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参观内容,优化参观路径,设计引导幼儿观察的方法,防止参观流于形式,走马观花。
二、实物观察
实物观察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家庭中直接观察实物,如幼儿园内的花鸟鱼虫、生活中的物品等。在实物观察中,幼儿可以持续而深入地与实物近距离接触,直观感知其外形、颜色等特征,持续观察其发展变化,从而积累相关的感知经验,萌发表现与创造的愿望。
画小鸡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常见的内容。以往,幼儿常常靠临摹教师的范画来完成作品,有的幼儿甚至从未见过小鸡。尽管有的教师也会演示小鸡的各种动态,但在幼儿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教师“范画”的影子。这种教学方式显然违背了《指南》倡导的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的艺术教育理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让幼儿画出自己的所见所想呢?我们尝试在实物观察中加深幼儿对小鸡的感知和体验,激发幼儿的创作动机,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图式表现眼中的小鸡。
结合中班主题活动“在农场里”,教师把小鸡“请”到了幼儿园的饲养角,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小鸡的到来受到幼儿的热烈欢迎,他们成立了“鸡宝宝护卫队”,大家轮流担任“护卫队员”。当“护卫队员”给小鸡喂食、换水时,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观察小鸡的外形特征:“小鸡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上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脚像什么?”当“护卫队员”带着小鸡在草地上晒太阳、散步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小鸡不同的动态,如小鸡喝水、捉虫、走路时有什么不一样。当“护卫队员”用塑料积木、小纸盒为小鸡造新家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鸡新家的造型。教师还和幼儿一起用动作模仿小鸡发抖的样子,一起听小鸡“唱歌”……
在与小鸡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深入感知小鸡的外形特征和习性,对小鸡的感情也与日俱增,他们用绘画再现了和小鸡在一起的时光,比如“小鸡爱吃虫”“小鸡发抖了”“小鸡喝水”“小鸡晒太阳”“我和小鸡去散步”,他们的作品充满独特的审美情趣,他们笔下的小鸡灵动、充满生命力(见图)。
引导幼儿观察实物并与之直接互动,对丰富幼儿感知体验、促进幼儿表达表现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典型的观察对象,且观察对象最好为多个,如一群小鸡、一束花、不同颜色的苹果等,以便幼儿选择喜欢的对象进行观察,积累较为完整的感知经验。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及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这样如果发现还有看不清楚的地方就可以继续去观察。详细的观察记录为幼儿后续表现与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分享与交流的机会让幼儿讲述自己在观察中的所见所感,为进一步表现与创造做好经验和情感方面的准备。
三、模拟体验
模拟体验是指,教师利用自然场景或创设情境,让幼儿直接在场景中体验或模拟角色体验,以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激发幼儿表达与表现的愿望。
国庆节前夕,结合大班“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幼儿园组织幼儿来到附近的军营,穿上军装、戴上军帽,开展“学做武警战士”的活动,开始体验他们向往已久的军营生活。
走进武警叔叔的宿舍,幼儿看到床上的被子和墙边摆放的洗漱用品,惊叹道:“好整齐啊!”武警战士手把手地教幼儿叠被子、整理床铺、摆放个人物品。在模拟体验中,幼儿体会到要将物品摆放得那么整齐是不容易的,流露出对武警战士的钦佩之情。
训练场上,幼儿观看武警战士打靶,并按照武警教官的口令模拟武警战士进行队列训练。最后,伴随《义勇军进行曲》,幼儿唱响了国歌,升起了五星红旗,他们内心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回到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分享在军营中的所见、所做、所感。为了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教师设计了“我是小小武警战士”的美术活动。教师通过播放幼儿参观军营、模拟武警战士训练的视频,唤醒幼儿的经验和体验,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幼儿在作品中展现了训练场上武警战士打靶、擒拿格斗、爬云梯等特殊本领,描绘了自己学习叠被子、参加队列训练等情景(见图)。
“雨天”是小班下学期开展的一个主题活动。为了丰富幼儿对雨天的感知和体验,让幼儿感受雨中游戏的乐趣,教师发动幼儿带来各种雨具(雨伞、雨衣、雨鞋),同时为幼儿准备了不同材质及大小的容器。在雨天,教师先和幼儿一起说说各自对雨天的感受以及喜欢或不喜欢雨天的理由,然后让幼儿穿上雨衣、雨鞋,或和同伴一起撑着雨伞,到室外和雨水亲密接触:有的幼儿用容器接雨水,听着雨滴“快乐地歌唱”;有的幼儿转动雨伞,雨滴在伞的边沿“飞舞”;有的幼儿穿着雨鞋在积水里行走,踩得水花四溅……身临其境的雨中体验,愉悦了幼儿的身心,加深了幼儿对雨天的印象。在接下来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在雨中游戏的照片制作成小电影,让幼儿一边欣赏一边说说“雨中游戏前做了哪些准備”“在雨中是怎么玩的”“小雨落在水坑里会怎样”“用脚踩水时看到了什么”等。回忆讨论后,教师鼓励幼儿画一画在雨中游戏的情景。幼儿用稚嫩的笔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了在雨中嬉戏的画面:穿着雨衣到雨中去玩,穿着雨鞋踩积水,撑着雨伞在雨中行走,等等。幼儿笔下的“雨中嬉戏”图生动有趣,富有创意(见图)。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模拟体验”可以与其他感知体验的途径有机结合。例如,在“学做武警战士”的活动中,实地参观为幼儿揭开了军营生活的神秘面纱,拉近了幼儿和武警战士之间的距离;模拟体验则让幼儿身临其境,加深了幼儿对军营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帮助幼儿形成了丰富的表象。教师要与幼儿一起投入模拟体验活动,同时适时观察与引导,以帮助幼儿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体验,从而发挥“模拟体验”的最大价值。
四、绘本作品联想
绘本作品联想是指,幼儿通过阅读与某一主题活动相关的绘本,获得丰富的感知经验,并借由绘本情节引发的联想进行表现与创造。
“在秋天里”是中班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有关季节的主题活动,要让幼儿理解比较抽象的季节概念,教师需要选择与幼儿的生活接近、特征相对稳定、容易观察的事物。教师首先选择蔬菜作为素材,设计了“热闹的菜园”活动。活动要求幼儿分辨和表现常见蔬菜的外形特征与颜色,感受秋季蔬菜丰收的喜悦;初步学习用水粉颜料大胆想象与表现菜园里的热闹场面。为了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活动前教师除了提供各种蔬菜引导幼儿观察外,还提供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选择这个绘本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绘本中各种蔬菜特征鲜明、诙谐有趣;二是绘本所描绘的反映众多蔬菜成熟过程的情节充满创意、精彩无比。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重点观察绘本上各种蔬菜的创意造型、动作、表情等特征。例如,瘦瘦长长的胡萝卜插上三角令旗,转眼便成了威风凛凛的胡司令;粗粗胖胖的莲藕手持大刀,成了勇猛非凡的藕将军……土豆王子队、豌豆铜头兵、小葱银枪王、花生排头兵,个个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关注绘本中各种蔬菜大和小、多和少等不同的组合排列构图方式。集体活动时,教师将绘本原有的“蔬菜打斗”情节改为幼儿容易理解的“蔬菜比武”情节,由“胡萝卜司令”和“莲藕将军”各率一队进行比武,比武的规则由幼儿共同商定。幼儿通过绘画“参与”比武游戏:用手指蘸水粉颜料画出参加比武的蔬菜士兵,并用黑色水笔给蔬菜士兵穿上盔甲、披风,配上武器等,将完成的作品贴在“胡萝卜司令”队或“莲藕将军”队,最后参加比武的蔬菜士兵多的那个队获胜。此案例中,幼儿绘画的题材均源于对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的联想和创造(见图)。
草坪里、大树下,幼儿常常能看见成群结队的蚂蚁。通过中班主题活动“在秋天里”,幼儿知道了蚂蚁的家在地底下,并且很想一探究竟。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教师便在自然角投放了蚂蚁养殖盒“蚂蚁工坊”,以方便幼儿观察。接着,幼儿又对“蚂蚁在地底下做什么”产生了好奇。于是,教师选择了绘本《地下100层的房子》和幼儿共同阅读。绘本展现的是对地下动物世界的丰富想象,绘本中每一层房子都按照动物的习性设计,能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有关动物的很多知识。教师在美术活动前先和幼儿共同阅读了绘本的前半部分,并将蚂蚁所住的那一层作为美术活动中欣赏的内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蚂蚁在地下巢穴生活的有趣情景,比如“蚂蚁浇花”“蚂蚁做蛋糕”“蚁后照顾宝宝”,以此引发幼儿想象蚂蚁还会在地下干什么。幼儿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象。接着开展集体美术活动“蚂蚁的地下王国”,让幼儿将自己的想象转化成了可视的画面:兵蚁在挖路,让蚂蚁的家四通八达,有仓库,有卧室,有游戏室,还有餐厅等。蚂蚁们在家中进行着不同的活动,有的在搬运粮食,有的在洗澡,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举办婚礼……
可见,绘本作品联想可以作为帮助幼儿间接感知周围世界的重要途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选择的绘本在情节上应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易于幼儿产生联想;同时,教师可根据活动的需要整本或部分呈现绘本。在幼儿阅读绘本时,教师既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也要引导幼儿结合感知经验有目的地展开想象,以支持幼儿的表现和创造。
五、艺术作品欣赏
艺术作品欣赏是指,幼儿通过欣赏合适的艺术作品,加深对作品中美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审美敏感性,并进一步感受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时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比如如何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艺术作品,如何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多种表现形式,如何在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体现回归生活的理念,等等。以下结合两个活动案例,详细介绍我们课题组如何运用艺术作品欣赏这一途径,引导幼儿走近经典,向大师学习,将艺术和生活紧密相连。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漫画家,他的儿童生活漫画常能引起幼儿的强烈共鸣。幼儿通过欣赏丰子恺的作品,不仅能了解中国画独特的风格,萌发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而且能了解中国民间游戏,产生学习民间游戏的兴趣。
在集体美术活动前,教师精心挑选了《踢毽子》《秋千》《滚铁圈》《竹蜻蜓》《捉迷藏》等反映民间游戏的作品供幼儿欣赏。生动形象的漫画引发了幼儿强烈的兴趣,“民间游戏大家玩”的主题活动应运而生。通过欣赏漫画中简洁生动的游戏场景,幼儿了解了各种民间游戏的名称、材料和玩法。在“看漫画学做民间游戏”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与思考,例如,如何连续不断地踢毽子,如何保护好“小鸡”不被“老鹰”抓到,如何让铁圈滚起来,等等。
在随后进行的集体美术活动中,教师将欣赏的重点落在漫画作品的风格以及绘画的工具和材料上。教师先出示漫画作品,请幼儿回忆游戏的玩法。接着,教师和幼儿讨论作画材料,引导幼儿了解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工具和风格。然后,教师鼓励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民间游戏,体验水墨画的独特韵味。最后,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重温和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体验。为便于幼儿操作,在幼儿初次创作时,教师提供了黑色炫彩棒、宣纸、毛笔、清水。幼儿用操作简便又能融水的黑色炫彩棒画“我喜欢的民间游戏”,用毛笔蘸清水在轮廓线上晕染,体验水墨画的独特效果(见图)。集体美术活动后,教师仍将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和美术工具材料放在活动区中,供幼儿继续欣赏并探索表现中国画独特的风格。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用大小不同的方格和三原色的各种组合创造出简练、宁静、和谐而又带着一丝神秘色彩的格子世界。教师将蒙德里安作品作为中班幼儿欣赏材料。在感知欣赏环节,教师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呈现横线和竖线是如何构成格子画的。接著,教师出示一组蒙德里安的作品,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仔细观察这四幅作品,找找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每幅作品中用了哪些颜色?什么颜色用得最多?”“你最喜欢哪幅作品?说说喜欢的理由。”幼儿发现虽然每一幅格子画都由大大小小的方格组成,但每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蒙德里安最喜欢用红黄蓝三原色等。接着,教师提供印有蒙德里安格子画的茶杯、汽车、蛋糕、衣服等照片,让幼儿感受到蒙德里安的格子画深受大家喜爱并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从而激发幼儿尝试画格子画的愿望。在表现创造环节,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废旧桌椅、鞋盒、PVC管,并涂上白色油漆,幼儿用条状黑色即时贴自由拼搭格子,再用三原色颜料涂色,这些废旧材料经过幼儿的双手成了艺术品(见图)。在活动中,幼儿不仅感受到蒙德里安作品独特的形式美,更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双手变废为宝的创造美。
艺术作品欣赏是幼儿和大师对话的过程。教师必须将艺术作品欣赏和幼儿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越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作品越能引发幼儿的共鸣和联想。同时,教师要充分挖掘艺术作品的欣赏价值,将其合理运用于活动全过程,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欣赏,让艺术作品欣赏的价值最大化。
上述五种感知与体验的途径和方法是我们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教师在运用这些途径和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价值定位。丰富幼儿感知和体验是《指南》对艺术领域学习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传统美术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感知和体验,才能真正实现“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的愿景。其次,强化整合意识。感知和体验不是为集体美术活动作铺垫,它融合在主题活动的进程中,与主题活动中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有机渗透、互为补充。再次,提升感知实效。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感知和体验的形式,也要关注其质量,这样才能让幼儿的感知更深入,体验更丰富,使感知和体验真正成为幼儿表现自己所见所想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