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课堂中的“教”与“学”
2018-06-11黄志杰
黄志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的灵魂。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作为思维的体操学科——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身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可见,创设有趣的、宽松的、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外部条件。
一、激发学生探究创新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習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并且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就会吸引学生,从而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学而产生疑问,因疑问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像对联!”。“山重水复”对“柳暗花明”,“疑”对“又”,“无路”对“一村”,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例如:学习勾股定理时,介绍勾股定理的来源历史,丰富学生的阅历;再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之后,教科书中“阅读材料——葭生池中”,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如何计算,要求我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立即着手利用三角函数计算水池深度。
二、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具有较强创造性的人,便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突破常规,突破常规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鲁迅语: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求正六角星的六个角∠A、∠B、∠C、∠D、∠E、∠F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六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六个角总和是多少?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六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六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六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三、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为创新意识的提高增添筹码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各个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感受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的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乒乓球、足球滚来滚去,容易移动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总之,只要我们用“创新性的教”唤起学生“创新性的学”,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不失时机的为学生创造情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创新能力得以更全面的发展,真正实施以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