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

2018-06-11卢纯

歌海 2018年6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区域文化非遗

卢纯

[摘    要]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整体保护模式。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以区域内历史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的民族文化为基础,高度提炼区域内的核心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目前,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受现代文化的影响,文化空间和地域空间被不断挤压,实际上的生存环境仍然面临困难。因此,广西文化生态区的建设,应该以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为根基,营造良好的适宜非遗生存和传承的人文生态环境;同时,根据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特征,采取多元化方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使得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关键词]区域文化;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活态传承;非遗

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是人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和适应的手段和途径。文化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区域性的系统,它既体现为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其存在与发展必然遵循生态系统运动的法则;又体现为人自觉的、主动的文化认同或文化区别行为,进而来强化这种文化生态的动态性、区域性。①注重整体性的文化活态传承一直是中国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向,而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为此采取的一种区域性的整体保护模式。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其附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就提到了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而分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问题。②2007年,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始进入了试验阶段。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的整体性保护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而就如何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使民间文化在原生的生态环境中和谐发展等,都是今后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和内容的梳理,有助于总结和分析其建设过程的一些实践经验,也有助于对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区域性路径进行探讨。

一、民族民间文化的区域性与文化生态保护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主要生活著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这些民族在传承发展中保留了他们的民族语言、生活习俗、风俗节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民间工艺等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广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基础。自2005年以来,在国家相关文化工作政策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广西的非遗工作逐步进行并取得成效。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响应和落实国家关于民族文化整体性保护的方案,实现广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截止2016年5月,共设立了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苗族文化(融水)生态保护区、侗族文化(三江)生态保护区、瑶族文化(金秀)生态保护区、桂派戏曲曲艺文化(桂林)生态保护区、壮族歌圩文化(南宁)生态保护区等七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①其中,2012年文化部批复“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以区域内的历史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的民族文化为基础,高度提炼区域内的核心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例如,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以“铜鼓文化”为核心,重点规划壮族、瑶族、苗族等铜鼓文化覆盖的区域,同时,发展延伸保护该区域内与铜鼓文化共存并发展至今的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项目。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则以“壮族文化”为核心,百色地区,既有壮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共性,也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具有百色区域特色的壮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同此,融水苗族自治县以“苗族文化”、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侗族文化”、金秀瑶族自治县以“瑶族文化”、桂林市以“桂派戏曲曲艺文化”为核心来规划一定区域内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范围。由此可知,广西根据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侧重文化的民族性(如壮族文化、侗族文化、苗族文化、瑶族文化)和文化的代表性(如铜鼓文化、桂派戏曲曲艺文化)来进行区域性的划分,由此凝练和突出广西各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典型文化生态资源。

广西设立的七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各自有其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不仅有底蕴深厚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物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且具有活态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域。如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内的铜鼓文化,是河池市内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及其他民族活态传承的一种具有典型性、象征性的地域文化类型,该区域内的文化生态资源不仅包括非遗、文物资源,还包括以喀斯特地貌风光为主的自然生态资源。可见,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规划了重点保护的传统特色村落文化,并把空间布局结构分为“核心区、次核心区、延伸区”,继而在区域范围内对文化生态环境开展有重点、有层次的保护工作,使得各区域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

二、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状

近年来,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在不断有序推进,笔者通过收集材料和田野考察,梳理了十多年广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总体规划。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0〕7号)可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纲要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的重要材料之一。②2011年,文化部办公厅又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指导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建设。③目前,广西设立的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都注重纲要的科学规划,为指导各个保护区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文本依据。以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的规划纲要为例,其总体规划内容详实具体,包括了对保护区内基本概念的介绍与界定,对各个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生态的情况进行分析,规划了百色市内12个县(区)、135个乡(镇、街道)、1807个村民委员会的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以及重点划分了布洛陀村口传史、壮族民间习俗、壮族节庆、民歌(山歌)、表演艺术、传统技艺等6个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重点,并规划了保护区内核心区、次核心区和延伸区的空间布局;明确了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方式、保护措施、保障机制;以及确定保护目标,并规划出实现目标计划的三个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步骤等等。①这个规划纲要从设计层面看,内容较为全面,对百色市的壮族文化生态保护的建设工作起到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区域文化非遗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