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歌
2018-06-11李翔
李翔
一
广西有很多画风景的高手,身边的师长与朋友都擅于此道,他们多为“南方风景”的中坚人物。这几年常与朋友们去写生,跟着画了些风景作品,也学到了一些道理。
早年学画时,总喜欢画那些清晰明确的形象和空间,对画风景则有些回避,一来总觉得太过缥缈,二来其实也不太知道如何去画。对风景真正有所感悟,始于2008年。那次与学生到三江独垌下乡,一天雨后清晨,带上画具画板,登山写生。一路苍翠,青山悠悠,极目望去,万物濯洗,尘埃涤荡,忽然有所领悟:眼前是一片没有杂质的清澈透明,是一种不带丝毫尘埃的明净,那是自然才有的纯粹,是滤除了凡尘的自由与空灵。一刹那给我难以名状的触动,有一种消融于其中的共鸣。心中不由产生强烈的愿望,要试图抓住这感受,表达这独有的纯净!
或许,这一刻的失神,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是因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①。后来的几天,便一直在山上,试图去寻找这纯粹和空明,也享受了身处自然的悠然与惬意。在尝试一些不常用的手法之后,那次写生画了一批风景素描,算是开启对景写生的兴趣,更让自己思考如何去表达自然给予的真切体验。
因为从事版画专业,自身创作上往往要涉及一些理性的思考或观念的表达,绘画难免会觉得有所束缚。画风景时却没有这种担忧,面对山川景物,只想着如何自由地表现,或者是如何纯粹地“玩”。当画画作为一种面对景物的自然流露之时,也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不过,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忘我”时刻,使自己能诚恳地对待源于自然的内心情感,更不时提醒自己外出画风景的最初目的。
二
李可染先生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①认为画者应该由表及里地表达自身情感。而画风景的情感,无疑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石涛曾说:“先受而后识也。”②指先有源于自然的真切感受,才有对于绘画的理性认识。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也认为,“风景画家必须怀着一颗恭顺自然的心灵在田野里散步”③。因此,写生是一种心灵对自然的反应,它让画者听从自己的感官与直觉,让内心真诚而自由地去挥洒,才能在画中实现与观者的心灵交流。
而表现自然风景的绘画,似乎与诗歌有着天然的关联。对此,古人早有妙语论述,苏轼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代叶燮则说:“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④西方绘画亦是如此,如赫伯特·里德指出,“风景画中……其目的都是在于凭借绘画来传达一种‘富有诗意的特殊感觉状态”⑤。
广西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常年身处其中,得以体会它那浓郁淳厚的南国风情。从桂北侗寨到客家围屋,从石山丘陵到海洋风韵,这几年去写生过的地方,无不在记忆中烙下了独特印象:田阳山间浓烈的红土气息与芒果园的沉稳墨绿,企沙渔港里满带腥味的海风与望不到边的大小渔船,贵港田间劳作的朴实村民与苍翠幽深的森林公园,灵山乡村积淀的文化传统与隽秀清新的乡间作物,大新明仕田园秀美的石山与灵动的溪流意韵。每一处的山川河流、树木草丛都如此独特,一棵树或一座山,皆可引动画者的灵感,唤起提笔的冲动。
南方地理风貌的意趣独特,更有着造微入妙的四时变化。即便是常年绿树满山,也可从中品味细微的差异之处,春天绿芽萌动的明媚与夏天婆娑树荫的翠影,秋冬时节略微发黄的暗绿叶片,还有那晨曦的清澈与暮色的苍茫,以及火热的酷暑骄阳在画上留下的耀眼明黄。如果用歌来比喻,那是黄昏薄暮的细语呢喃,那是悠然舒缓的浪漫夜曲,或是奔放高亢的信天游,或是自由淳朴的乡村情歌,或是泼辣野性的山野小调,又或是庆贺丰收的欢歌笑语。它们都是情感的物化,是趣味的升华,更是自然的咏叹。此时,画者也是歌者,这“歌”将真挚的情感蕴于其中,而以画面呈现。
因此,风景写生是与自然的交流,是一种感受的纯粹化表达。风景写生应是旷达的,它追求无拘无束的自在心境与情感;风景写生又是直接的,它可以任性地挥洒涂抹,只为心中那一缕诗意的理想和情怀。
三
无疑,外在的感受每个人都会有,而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才是问题的关键。古今画家们各有心得,其中以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和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有代表性①:对于自然的外部刺激,画者需加以提炼、概括,以自身认知和技巧将感受物化为视觉形态。
因此,诗意与灵性,终究要回转到画布、颜料和画笔上。于是线条、色彩、肌理、笔触等,都成为它们的具体实现方式。每当画面出现线条时,便会增加灵动的气息;而色彩越是微妙,越得以表达情感的细腻变化;多样的肌理,让层次更丰富耐看;用笔则变化莫测,体现出画者的巧思与不凡气度。画面的高下与画者的天分,便展现在这顷刻的运化之中,只是,这些认识皆依靠那最初的直觉。
个人觉得,写生的媒介不同并无优劣之别,运用素描还是水墨,油画还是水彩,皆可顺从自己的喜好,而重要的是隐藏其中的法则与规律。绘画处理技巧中的主次关系、虚实变化、疏密聚散、对比均衡、层次韵味,无一不成为影响画面的要素。而色彩的冷暖鲜活、调子的浓淡趣味或者意境的精妙高远,皆以合乎画者的自我“规律”为要务。或许,如歌的意韵与诗性便来自画中的节奏和韵律,它或体现为色彩与层次的交织,或为穿插起伏的线条,又或是黑白缠绕的意趣和虚实相间的图形。“中得心源”,一语道出个中真谛,更凝聚了多少画者的智慧与才情。
现实中,风景写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它的过程并不总让人惬意。带着沉重的画箱四处选景,时常顶着烈日挥汗描画。若碰到不期而至的暴雨,更让人狼狈不堪。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每一次写生都需备齐各色“装备”。事实上,苦中作乐才是写生的真实状态,而将不快与踌躇抛诸于脑后,是为了体会那将情感转化为画面后的一份欣喜。
如歌的风景,是自然给予的灵性与感悟,是思想与技巧的火花碰撞,是逐梦的心灵和境界的领悟。画中表达的虽是画者的自我情感,却得益于自然的启迪。只有凭着感受的指引,不懈地努力追寻,才能将自然投射在心中的共鸣记录下来,才有了斑斓的色彩、灵动的线条或淡泊的意境。
因此,当我们置身景物之前,展开画架,便仿佛是将自然的精华,在心中自由采撷、提炼归纳,使之体现画者的情感与志趣。我们沉浸在自然的意蕴里,或自由涂抹,或细笔描画,或放胆直绘,或精心安排。每一次都是诗意的浸润和身心的涤荡,这可算是一种享受,而画面则是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结果。有时候,甚至结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情感的表达渴望与舒畅的心灵体验,它让画者和观者皆可体会自然赋予人类的感受与认知,恰如南朝宗炳所言:“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