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同的曼妙 不同的变化

2018-06-11赵雪吟

歌海 2018年6期
关键词:巴赫

赵雪吟

[摘    要]《哥德堡变奏曲》是巴洛克晚期巴赫音乐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相传这部作品是巴赫的门生哥德堡(Johann Theophil Goldberg)委约巴赫而作,是为了“治疗”驻德使臣凯瑟琳的失眠症而创作的一部帮助睡眠的“安眠曲”。对古尔德与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版本进行比较,可以阐述其音乐特征。

[关键词]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古尔德;朱晓玫;演奏版本

一、关于《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堪称为18世纪最宏大的单键盘作品,它是巴洛克晚期已至垂暮之年的巴赫①音乐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整首曲子以Aria的低音旋律为蓝本,延伸发展出30首变奏,最后的结束象征着新的开始,循环往复回到Aria,极尽曼妙的流动性和变化感。相传这部作品是巴赫的门生哥德堡(Johann Theophil Goldberg)委约巴赫而作,是为了“治疗”驻德使臣凯瑟琳的失眠症而创作的一部帮助睡眠的“安眠曲”。说来也怪,《哥德堡变奏曲》就如同真的有催眠的魔力一般,每晚公爵便能在哥德堡的琴声中安然入睡。

这部作品的成功给巴赫带来了不菲的报酬,同时也为他带来了不小的声誉,甚至到了后世《哥德堡变奏曲》都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扛鼎之作。在作品中随处都能窥见的圣殿般的光洁之感,结构上更是结合了数和比例的运用,构思巧妙却又井然有序。整首变奏曲透露着积极的欣喜,却又在细微末节处掩藏着难以自持的巨大痛苦,而在音乐不断的婉转迂回,艰难行进换来光明的最后,Aria的旋律再次奏响,仿佛上帝的赦免,被抑制的人性、心灵和信仰全部得以纾解。

歌德曾对巴赫的音乐有着这样的评论:“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他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这句话用来对《哥德堡变奏曲》进行评价再合适不过,这部作品不同于巴赫早先创作的《创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这些带有明显生活气息的音乐,其音乐中所蕴含的巨大的内涵启示,高深的演奏技巧要求、明确的复调思维都使得这首音乐成为诸多音乐演奏家对巴赫作品的终极挑战。其演奏录音版本更是数不胜数,甚至包括一些其他乐器演奏和改编版的《哥德堡变奏曲》。在许多不眠之夜,笔者沉醉于“鬼才”古尔德②1981年的录音和华裔演奏家朱晓玫③演奏版本,被音乐特有的神秘感所吸引,在本文中,笔者就二者演奏风格进行比较,探寻他们在相同音乐作品中所做的截然不同的音乐理解与诠释。

二、被窝里的回惘与叹息

谈到古尔德与《哥德堡变奏曲》的渊源不能不提到他和他的两个反差极大的录音版本,早在1955年,古尔德录制了第一版的《哥德堡变奏曲》,刚崭露头角的他带着极赋有其个人风格的音乐登录美国音乐界,并迅速引起巨大反响,那时的他太年轻了!音乐中充斥着年轻人所具备的朝气,甚至能听出他对古旧事物的强烈反叛。音符经过他的手快速的流动,明显的强弱音的对比为这一《哥德堡变奏曲》打上名为“古尔德制”的标签。而后格伦·古尔德也凭借着独特而又个性化的诠释把他的名字终生与巴赫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笔者对这一版本的音乐诠释不置可否,对于《哥德堡变奏曲》,笔者认为它更应该是贝多芬形容巴赫音乐所说的“大海”,而不是古尔德于1955年演绎出的清晰但短暂瞬逝的烟火。

而在1981年第二次录音中,古尔德再次诠释了《哥德堡变奏曲》,作为他最后的绝唱,相较于之前的版本便多了些对人生的回惘与思考,一开始的Aria极慢,慢到以至于每个音符的听觉享受都是艺术,伴随着古尔德浅浅的哼唱,就连音与音之间的缝隙都被注意,都无一例外地饱含着超脱音乐之外的情绪,包括对倚音、颤音的处理古尔德都是强有力的触键,在处理中强调了每个装饰音的对位严谨,全部以等比逆分型节奏出现。(见谱例1)①

谱例1

《哥德堡变奏曲》Aria前四小节

而旋律的歌唱性没有被音符的缓慢而独立出现扰乱,曲谱的限制束缚不了古尔德对音乐无尽的想象,在除了开头的Aria其他大部分变奏中,他用干净利落的全断奏方式不加一点点踏板完美地复制出了巴洛克时期古钢琴般的音色,却又做出了与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相悖的举动,仍然是在第一个变奏中,古尔德在第一、二个音中做了由mf猛地过渡到P的俯冲,旋律却流畅淡雅依旧。古尔德的演奏总有这些无法解释的矛盾感,不仅表现在音乐力度上,在Rubato(音乐的伸缩)的处理中也有体现,在1955年版的錄音中,古尔德运用了适量的Rubato,而到了1981年的版本,古尔德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告别了这一看似浪漫实则花哨的形式,全曲都趋于平静、有序的进行。那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如此艰深难懂、平和稳重的乐曲有着如此穿透人心的魔力?这并不是单纯技术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古尔德手中的音乐“不仅有序,而且有趣”②,这取决于古尔德天马行空、肆意妄为的大胆创新精神,他将变奏与变奏之间的速度对比做到了极致,有如变奏15中如泣如诉的极慢板表达,也有变奏5的急板如同练习曲般的激流勇进,在音乐不同的速度交织和对比之中音乐的抒情与巨大的张力全都在古尔德的完美演绎中倾泻而出,看似漫不经意的演奏却都透露着对音乐中的实质抽丝剥茧的分析研究。当然古尔德没有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炫技,他超过了单纯的谱面研究深入到内在,令人着迷的音乐的灵魂便随之显现。

听古尔德1981年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总觉得它和睡眠这一主题不太沾边,音乐暗藏着太多意味和难以言状的情绪,其中的悲伤大于快乐,虽然它“每个音都典雅高贵,置于小心的控制之下”③,音色清晰、干净而利落,结构严谨和统一。音乐带着满满的抒情性,情感更是丰富、细腻,但是古尔德自身强大的音乐逻辑性和他对音乐虔诚的笃敬却给了这个作品冷冰冰甚至是禁欲的形象。音乐中掺杂着太多东西:似乎有着古尔德与已故巴赫之间的微妙对话,又有着对神明的敬仰,更有着淡淡的乡愁与挽歌,有人评价说:“他的辉煌从《哥德堡》开始,也到《哥德堡》结束。”的确,1981年这个如秋天落叶般的《哥德堡变奏曲》太过凄凉,这是古尔德为他的音乐生涯留下的最后一封遗书,最后一声叹息。哀叹之后,音乐史上再无古尔德式巴赫音乐。

猜你喜欢

巴赫
等候第七名囚犯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
巴赫的故事
那一晚忽然洞开的窗子
莱比锡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