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瀚剧《丰州滩传奇》音乐体制的建构与研究

2018-06-11李建军

歌海 2018年6期

李建军

[摘    要]漫瀚剧是迄今为止我国从政府层面承认的最后一个戏曲剧种,由文化部于1986年正式命名。漫瀚剧的第一出正式上演的剧目是《丰州滩传奇》,该剧在音乐体制建设、表演程式以及乐队构成等多方面对漫瀚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梳理该剧目历史源流的同时,对其音乐体制、伴奏形式等进行描述与解构研究,可以对漫瀚剧的形成原因、音乐体制构成等创作实践和学术问题探究有启发意义。另外,漫瀚剧研究也对新剧种历史和现状窥探提供具体实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漫瀚剧;《丰州滩传奇》;戏曲体制;新剧种;戏曲唱腔

漫瀚剧是迄今为止我国从政府层面承认的最后一个戏曲剧种,由文化部于1986年正式命名。漫瀚剧产生并流传于内蒙古包头市,是以地方小戏二人台为母体,并综合了蒙、汉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等因素,同时又受到京剧、吉剧等剧种的深刻影响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漫瀚剧被文化部认定为“天下第一团”,即全国只有唯一一个专业团体(即“包头市漫瀚剧团”,后改为“包头市漫瀚剧藝术剧院”)专门从事该剧种的创作与演出活动,为稀有剧团。漫瀚剧属于“新剧种”范畴。“新剧种”是1949年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结果之一,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自我文化建构与认同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统计,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生新剧种46个,其中汉族剧种39个,少数民族剧种7个①。

漫瀚剧代表剧目《丰州滩传奇》(以下简称《丰》剧)对于漫瀚剧的成功创建,起到决定性作用,意义非凡。该剧一方面为漫瀚剧开创起到奠基作用;另一方面它为漫瀚剧日后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在音乐体制、表演程式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丰》剧对于漫瀚剧的影响是持续的、深远的,至今仍对剧种的唱腔构成、行腔方式甚至唱词构成等方面产生影响,同时该剧对于现代二人台、其他剧种等艺术形式的剧目、表演程式建设,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一、《丰州滩传奇》述略

漫瀚剧正式对外演出的第一出戏就是《丰》剧,因此其也被称为漫瀚剧的“头生子”。从1982年8月成立“包头市地方实验剧团”到1986年进京汇演,《丰》剧历经六年时间。在当时文化部门和民间共同主导的“二人台革新”大背景下,《丰》剧剧本创作在1980年完成了初稿,同年3月进行了实验性排演。之后《丰》剧的剧本、音乐几易其稿,最终于1986年春节之后登上北京舞台,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由此促进“漫瀚剧”正式诞生。

1985年11月文化部下达文件,特邀包头市地方实验剧团进京演出《丰》剧。1986年年初,“内蒙古漫瀚剧暨二人台晋京汇报演出团”正式成立(参见下图)。

《丰》剧进京汇报取得巨大成功,在戏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新剧种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李庆成所说:“一出戏创建一个新剧种”①。《丰》剧进京汇报演出大获成功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包头市人民政府、包头市文化局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也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创建新剧种的决心。基于此,1986年9月“首届漫瀚剧学术研讨会暨命名表彰大会”在包头市召开,“包头市地方实验剧团”更名为“包头市漫瀚剧团”,新剧种被政府主管部门正式命名为“漫瀚剧”。可以说,正是在《丰》剧的影响与鼓励下,漫瀚剧才得以顺利创建。

《丰》剧的乐队组织形式为中西混合编制,同时使用蒙古民族乐器马头琴来突出民族艺术特色,起到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打击乐的运用以京剧锣鼓经为主,为了保留和突显地域艺术特色,二人台表演中常用的打击乐器“四块瓦”在剧中也有运用。《丰》剧在演出中融入了群体舞蹈以及合唱、伴唱、帮唱等表演形式。在舞美方面也借用话剧等戏剧常用表现形式,使用舞台布景道具,营造、再现逼真的表演环境。《丰》剧的唱腔、道白使用普通话,这与传统二人台使用的以晋方言为主的地方语言(土话)形成反差,主创者这样做也是基于要将漫瀚剧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戏曲剧种的考虑,当然作为“双刃剑”,使用普通话也使其失去了地方风格。

二、音乐体制及其构成解构

《丰》剧音乐体制是以二人台为基础进行设计和创作的,由于该剧是漫瀚剧第一出正式上演的剧目,因此《丰》剧音乐体制构成具有实验性与开创性,对漫瀚剧具有历史意义。对《丰》剧音乐体制进行解构,可以进一步清晰其音乐体制构成的方式,明晰漫瀚剧与母体二人台之间的关系。本节拟从唱腔和器乐两个角度对《丰》剧进行解析与研究,以期客观认识该剧的音乐体制及其对漫瀚剧的意义。

(一)《丰》剧唱腔及其与内蒙古西部民间音乐关系

漫瀚剧创建之初确定的音乐是以板式变化为主导、兼用专曲的综合体制,在二人台音乐基础上建立了“楼调”“口调”“柳调”等声腔系统,并在不同的剧目中进行试验。新剧种实验重点剧目就是《丰》剧,该剧主要是对商、羽调式组成的“口调”声腔进行了实践。“口调声腔”的构成主要以商调式的二人台传统剧目《挂红灯》《送四门》《走西口》和羽调式的《倒卷帘》《下山》等构成。具体而言,《丰》剧的唱腔形态多源出于“口调声腔”,其唱腔的音乐构成主要来自二人台音乐和蒙、汉传统民族民间音乐。

1. 由二人台曲调发展而来的唱腔

《丰》剧唱腔音乐是以“口调声腔”为主,即以商调式、羽调式的二人台剧目为唱腔原型构建而成的唱腔音乐。具体而言,《丰》剧女主角“宗金”的主要唱腔是以二人台《挂红灯》音乐为主进行创编的。其他人物唱腔构成样式则较为多样,但也主要源自二人台、蒙古族音乐以及汉族山歌等,在音乐上紧扣剧目主题,以此突出人物性格与情绪。

《丰》剧对于二人台音乐的运用主要是以改编为主,并强调板式变化(变奏)在唱腔中的作用。《丰》剧音乐体制建设的目标是:唱腔音乐既区别于母体二人台,同时也不能远离二人台,要用二人台的音乐语汇,体现出漫瀚剧的地域性戏曲风格。作为母体形态的二人台在漫瀚剧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单一乐曲构成的唱腔和多曲组合而成的唱腔。这两种唱腔构成方式,均以板式变化(变奏)作为主要的发展手法。请参见谱例1《百灵鸟》唱段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