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下大众公共体育空间重构研究

2018-06-11肖玲王赞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重构

肖玲 王赞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逐渐和大众公共体育空间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尤其表现在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大众公共体育空间为研究对象,对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引起的变更与重构公共体育空间耦合分析,同时,剖析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下大众公共体育空间的发展现状,并从中找出症结所在。从空间重构目标、空间重构重点、空间重构对策三个方面,对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下大众公共体育空间进行重构。

关键词:乡村社会结构变迁 公共体育空间 重构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c)-015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随着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空间供给不均衡成为滞碍群众体育发展的新矛盾。同时,国内关于社会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心理文化结构、生活方式结构、组织结构、身份认同结构等方面进行的阐述,忽略了对公共空间形成理论的探讨,忽视了空间对行为的引导作用。关于城市大众健身公共空间方面的专门研究也相对薄弱,通过查阅文献,专门关注农村社会结构的论著虽较为常见,具体到关涉农村体育空间的研究并不多。国外在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对于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有明确的区分,并且注重空间感知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强调空间和行为的互动关系,较为注重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外并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和整体的城市大众健身公共空间结构模式。我国大众健身事业尽管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大众健身公共空间问题依然严峻。

1 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引起的变更与重构公共体育空间耦合分析

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本质是“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更迭,更迭过程中产生一系列连带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乡土”本色不断褪去,乡村和城市之间不断能量互换,优势互补,社会系统中很多事物面临重新组合的窘境。但是,社会系统自身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其进步和发展也是在这种动荡和不平衡中进行的。公共体育空间属于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自然也符合上述的发展规律。其主要分为以下部分:一是行为变化与公共体育空间重构耦合。人们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村落,加之,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高速型,乡村人群跟上了时代发展潮流,人是空间参与的主体,探讨乡村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人群特征研究有助于把握整体动态。二是乡村价值伦理变更与公共体育空间重构耦合。市场的侵袭,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转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探讨价值伦理“意识”如何引导人们行为。三是乡土文化变更与乡村大众公共体育空间重构的耦合。社会发展,乡村居民“乡土情怀”削弱,处理矛盾的能力日益低下,村民原有的文化心理契约丧失,个体行为没有约束。四是原有的体育空间治理体系与空间重构耦合。探讨原有的治理体系如何维持空间秩序,又是如何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致使乡村社会秩序混乱,“以史为鉴”,更好的完善现阶段治理体系。村民与政府的关系存在对立性,迫使新时代公共体育空间重组。

2 乡村社会結构变迁下大众公共体育空间发展现状及问题阐述

2.1 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下大众公共体育空间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乡村参与休闲健身的人群与空间供给呈现非对称性特征,即随着乡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休闲健身成为社会系统不断演化而形成的新的生活形态,与此同时,不同形式的空间冲突也在不断显现,原有的管理范式逐渐失效,自上而下无可遵循的引导体系,导致规范管理和公共意识缺失。重构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大众体育空间,可以有效避免不同类型的空间冲突问题,激活市场和社会组织的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提高效率,进而促进乡村体育制度的完善,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以“非医疗”手段提高国民素质[1]。

2.2 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下大众公共体育空间存在问题审视

根据研究所得,大众公共体育空间存在问题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其一,公共体育空间主体人数激增,空间供需严重不足。例如村庄消失、更多老年人参与到休闲健身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等。其二,参与个体的价值伦理匮乏。传统的中国乡村具有很强灵魂性,这种灵魂表现为凝聚力和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利益和功利色彩充斥于群众之间,丢失了最初的信仰。其三,乡村文化的断裂。文化是植根于人们内心的行为导向体系,传统村民“守望相助”的风俗习惯逐渐被城市的冷漠代替,传统的乡贤文化缺失,新时代的乡贤文化没有确立。其四,大众休闲健身空间治理体系构建滞后。体育空间问题是随着社会和经济进步产生的,但是,我国没有自上而下完善的治理体系,治理工作多处于“亡羊补牢”状态,导致居民与政府之间存在对立的关系,村民正常的秩序开始模糊和偏离。

3 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下大众公共体育空间的重构

3.1 空间重构目标

社会经济基础变动引起社会结构变迁,这是社会系统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趋势。乡村作为社会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经济的发展引必然促进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也正是这种变迁才促使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下大众公共体育空间的重构目标应紧紧围绕在满足不同年龄、性别、阶层人群的需求,满足不同闲暇时间段的休闲体育活动,使公共体育空间得以可持续发展[2]。

3.2 空间重构重点

大众体育空间的重构的实质是在指导思想和重构目标的引导下,使大众体育空间这个“功能整体”发挥其功能,维持其秩序和稳定,完成体育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重塑。通过不同力量协调发展,可以取百家之长,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正如同“十根筷子坚如铁”的道理。提出重构大众体育空间的本土化路径,即不同主体参与重构实现方式。从国家法律层面、社会组织层面、市场运作层面、个人契约层面等微观层面提供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反馈机制,以此实现重构工作[3]。

3.3 空间重构对策

大众体育空间的涉及利益相关者较多,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一己之力”对其重构,要自上而下通过不同的参与主体,提供运行机制。国家层面:从制度和非制度上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健身公共空间法律的刚性约束,用以规范基层行为。市场层面:盘活腾退空间,增加供给空间的有效供给。社会组织层面:强化宣传教育,规范管理,构建内部激励制度。个体层面:构建契约机制,形成心理契约,不断超越有限理性[4]。

4 结语

体育空间为群众提供了“非医疗”手段健身的物质基础,其规范化发展体现了社会进步过程中人类空间探索能力,也是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体育强国的必然路径。我国“乡土”本色逐渐褪去,对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大众公共体育空间研究,能够为建立中国“后乡土”时代大众体育空间重构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社会转型期提供制度供给和管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常乃军,乔玉成.社会转型视域下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体育服务空间:结构、问题与策略—以长春市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6):10-16

[2] 休闲体育生活空间的重构[J].体育科学,2011(12):14-20.

[3] 彭国强,舒盛芳.地理学视域下的体育空间探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5-70.

[4] 王茜,苏世亮,苏静.社会地理学视域下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重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65-69.

猜你喜欢

重构
变革思维模式重构教育新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