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

2018-06-11谢承斌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谢承斌

摘 要:本文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分析,细致解剖初中体育教学过程,提出诸多规律:把握核心素养概念,厘清教学基点;倡导新课程理念,充分拓展教学舞台;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教学环境协调,优化教学细节。借助于具体案例准确阐释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做法,对体育教学提供一些可靠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形成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b)-0109-02

1 把握核心素养概念,厘清体育教学基点

目前初中教育现状中应试氛围较浓,体育教学视为中考拿分学科教学的“陪伴”,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随意性较大。例如,部分学校将“两课两操”错误定位为其他文化课程教学之余的“配角”;体育课被各类校园活动或班级集体活动占用,课间操往往被异化为“集体跑操”,活动课实施的课时不足乃至隐性取消,眼保健操实施过程中学生动作不到位,校内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检查与测试”等往往占用或打断体育活动,这种情况尤其在毕业班级特别明显。

新课程标准表明:课程教学的基点应该着眼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让学生的未来生存更有价值、更有质量。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点应放在如何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之上,坚决摒弃“配角”定位,以“主角”姿态融入整个初中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有质量的体育课堂和有体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从教学的思想源头上正本清源,精准把握“核心素养”概念,厘清体育教学基点,应将“配角”唱出主角的调子,主动积极地协调学校管理部门,从硬件、软件条件上落实体育精准、细致的教学目标,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分析入手,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化为每节课的体育教学行为实施,真正做到体育教学过程即为学生的素养形成过程;同时转换教学视角,使体育课从“体育老师控制学生”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形成素养”的过程,体育教师的角色不仅是“课堂的设计与控制者”,更应是“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组织与协调者、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引领者”。

2 积极倡导课程理念,拓展体育教学舞台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体育课程理念应是通过广义的体育课程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教师应该站在课程理念的高度认识体育课程的实施行为不再局限于狭义、传统的体育课堂之中,应该融合在丰富多彩的日常校园生活中。例如,校园内的体育文化宣传活动、趣味体育比赛活动、体育兴趣小组活动等,是体育课程实施教学的极好舞台;教师可以借助各班级之间的友谊球赛,进行此球类运动的若干知识、技巧及其体育文化的现场解说与指导性教学,这样课后的体育活动成为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这种做法形式灵活、效果显著,教学双方互动激烈而踏实。这是从核心素养的提升出发,有效拓展体育教学舞台,这是寓教于乐、融体育教学与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性价比较高的教学过程,同时促进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初中体育教师需要基于体育课程的新理念,利用当地社区的体育文化资源,积极拓展体育教学的舞台。例如,当地社区的老年人的健身舞蹈可以引入到校園表演中,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社区的健身长跑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服务、参与比赛;当地社区的大型体育公共设施如游泳馆、羽毛球场等可以成为本校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协作教学场地等;引入当地的社会性体育赛事进入校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与锻炼气氛等,组织学生现场观摩与学习,让学生获得较为生动的体育学习素材

3 合理设计课堂目标,分层实施体育教学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体育教学中实事求是的做法,是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前提;针对于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上应该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要求,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对于身高不同学生进行“跳高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打破“硬性统一指标”的束缚,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对残障学生、心智不全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关心其体育锻炼,借助于体育游戏获得身体上的锻炼,从心理上融入班集体,获得健全健康的人生体验,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在同一主题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将目标分解,进行不同要求的层次性教学,容许学生经过自主参与、互动协作形成个性化的能力发展。例如,游泳课程中,呼吸与手臂动作协调训练,可以分解为诸多环节,分层实施,允许部分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进程。若是教师急于求成统一要求,则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给后续游泳学习带来学习障碍。

在同一选修类型的体育课中,体育教师仍然需要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例如,在体育课上,笔者发现一名学生对篮球教学过程不是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明显没有同组学生高,通过谈话了解得知,该学生由于身材不高,在篮球分组对抗训练中屡屡产生挫折感,从而对整个体育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但他从小对足球感兴趣且球技尚可,短跑尤其出色。于是,笔者继续观察,将数名具有类似特征的学生组成个性化教学小组,综合体能以田径为主、分组对抗以足球组合训练为主。

4 精准协调教学环境,优化体育教学细节

目前体育课程教学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校园的软管理领域,具体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时间与具体时间段安排,体育课与前后其他课堂的衔接问题等,这里涉及到科学管理问题和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作为体育教师应该主动介入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灵活实际地安排,真正追求精准协调,为初中学生培养体育核心素养提供重要的保障。例如,对于体育课的课时段安排应该考虑其合理性、可操作性,体育课的后续课堂不适宜安排授课难度较高的学科,也不宜安排理化生实验性操作难度过高的课堂教学等。在体育考核(长跑)课堂中,需要统筹安排考试的时段设置、医务人员的配备、测试的教师安排、场地的清场和安全纠察、当天的食堂伙食安排、学生浴室的开放时间安排等,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班主任、政教处等通力精准协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适时、合理、有序提供有力的精准服务和良好的教学环境。

对体育教学细节的优化更应该值得每位体育教师重视,通过细节的优化解决体育课的“粗放”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保持高效率的体育课堂反馈,动态地关注学生身心状态变化,密切观察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时刻关注学生体育学习心理变化,及时掌控体育课堂潜在的因素,针对突发情况及时作出合乎规律与实际的调整。例如,笔者在体育课堂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分组练习投篮动作时,手腕表现力量不足,尤其是女生。投篮命中率极低且捡球花费很多时间,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此时笔者将本节课的体育教学目标从原来的直接投篮的手部动作训练,临时改变为两人用手腕动作对抛篮球,通过本节课的训练,在强化腕部力量的同时获得篮球抛出与接收的手感体验,对抛对接的方式,使得捡球的时间大为减少,提高了训练效率;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再进行直接投篮动作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经历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从教学的多元角度进行思考,不断探索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具体方式与规律,进而促进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孟文砚,陈悠.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学校体育的使命[J].体育教学,2016(12):6-7.

[2] 胡曼玲.追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课堂[J].江苏教育,2016(Z3):148-150.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