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路径

2018-06-11徐健薛培育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特质高校

徐健 薛培育

摘 要:高校体育精神是高校的一种校园体育文化现象,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是地方高校体育文化项目活动积极开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对高校体育精神的内涵、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目前高校体育精神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制度方面、物质方面、思想意识方面。提出的解决路径有:(1)健全高校体育制度,促进体育精神健康发展。(2)加强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3)开展多种体育文化活动培育高校大学生体育精神。

关键词:高校 体育精神 特质 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b)-0093-0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1]。工业革命以后世界有了新的变化,科学技术能够大力促进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靠学校的知识教育。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体育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身体锻炼增强人的体质,通过体育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如何在大学时期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是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体育精神的特质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属于体育文化范畴。体育精神是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其跨越了民族、国家。他集中的反映了人类生命的动力、智慧、勇气反映了高尚的价值追求。体育精神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一种心理资源。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它又具体表现为体育面貌、体育风范、体育心态、体育期望等等。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还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

1.1 科学性

高校体育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并以校园精神文化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摆脱了高中学业的压力,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运动。学校引导学生健康科学的去进行运动,保证运动的科学性。

1.2 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我国由之前的东亚病夫变成今日的体育大国付出了特别多的努力。奥运健儿在比赛场上精彩表现为我们祖国赢得了喝彩,更为重要的是让世界改变了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周继红、许海峰、李宁、邓亚萍、姚明、刘翔,这些不畏艰难完成比赛的运动员是中国伟大的脊梁,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民性格与精神的改造事业之中。在高校大学生中通过各种形式及方法介绍我国竞技体育的累累硕果,并介绍这些硕果取得的艰辛与不易。通过这些影响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1.3 培养遵纪守法,人人平等的体育精神

体育赛场上存在很多的规则,在赛场上的运动员就要遵守这些规则,当运动员触犯规则后就要接受规则的“惩罚”。在田径竞赛项目和游泳竞速项目上运动员的出发通常是在一条直线上。这些规则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增强人人平等的观念。

1.4 培养“终生体育”和“健康向上”的意识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愉悦学生身心,培养学生身心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的就是工作,社会角色的转变使得学生压力增大,同时伴随着繁忙的工作学生的身心压力就会增大。在读书阶段如若养成良好的健身运动习惯会对今后的生活工作起到推进作用。而高校体育精神正是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的任务和目标服务的。

2 培育高校体育精神面临的问题

2.1 制度层面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于体育还是存在不重视现象。部分高校财政拨款给与体育部门总是存在“克扣”现象。高校体育教师带队比赛,学校教务部门将比赛级别进行降级统计,学生训练补助过少。体育教师外出学习再培训平台途径较少[2]。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等忽略补助。高校组织的运动会,体育竞赛活动,体育保健知识活动较少等问题[3]。这些众多问题将很大程度的削弱体育部门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制度是发展的保证。良好的制度能够有效的激发促进体育精神的培育。這些制度将严重影响高校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2.2 物质层面

高校体育的基础设施是体育精神的物质基础,是培育高校体育精神的载体和途径。丰富多样全面的体育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甚至说吸引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同时还能够培育大学生体育精神[4]。然而现阶段高校体育精神的物质层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高校体育基础设施过少过旧,更新周期过长。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校的建立、招生名额的增多,使得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导致本身稀少的体育基础设施压力变得更大。第二,学校对于体育基础设施的管理制度。目前很多高校也重视高校体育的基础设施,修建了各种体育馆,甚至室内的游泳馆。但是对于这些场馆的开放对象、开放时间以及开放条件加以设定,使得场馆的利用得到限制。第三,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程度过大。目前高校的体育场馆很多都是实行外包管理,场馆外包收取费用后,场馆必然会想办法增加场馆的收入,校外企业、组织的各种类型活动“进驻”体育馆,这种现象势必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使用。

2.3 思想认识层面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结束了高中的课业压力,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去自由支配,很大一部分学生迷恋上了电子游戏,常常都是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开始游戏。过长时间地玩游戏使得学生忽略了运动,忽略了自身健康问题。有一些同学对于健康的认识不正确,只要不生病就认为自己很健康,缺乏卫生保健知识[5]。这些现象以及偏执的认识严重影响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阻碍体育精神的培育发展。

3 培育高校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对策

3.1 健全高校体育制度,促进体育精神健康发展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因此,健全制度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6]。高校领导班子应该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定时开展关于高校体育精神座谈会,深入到学生中进行调查,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必须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学校各部门必须认真执行,制定执行的同时还要进行定期的考核及评价,考核是检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评价规章制度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以及落实状况[7]。

3.2 加强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是体育精神培育的物质载体,高校要大力丰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定期对体育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以及更新[8]。高校有关部门设立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外联部门争取更多的企业及公司进行资金或者物质的帮助。在资金物质帮助的基础上高校要合理的规划建设高校体育基础设施[9]。对于体育设施学校要实行合理的管制和监督,并且宣传教育让学生珍惜爱护器材,减少器材的损坏现象。

3.3 开展多种体育文化活动培育高校大学生体育精神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動的积极性不足,认为体育活动除了特别累以外还要清洗运动时的脏衣服,远没有游戏更具有吸引力。因此高校要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在此基础还要转变学生的思想[10]。(1)开展体育文化座谈会及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了解和认识。(2)开展各种球类比赛,先在各系院进行选拔比赛,然后各系院之间进行比赛。学校对于比赛的冠军球队要进行表彰,让学生在比赛中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结交朋友,让得奖的队伍能够得到荣誉感,激发体育精神。(3)教师改变常规上课的模式,开设兴趣度活跃范围广的活动,如校园定向、户外拓展等,通过这些项目来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王爱玲,张鹏.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33(10):83-85.

[3] 李佳.高校体育精神的培育策略探索[J].湖北体育科技,2013,27(3):265-267.

[4] 张立顺.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与弥补[J].体育科学研究,2016,28(1):74-78.

[5] 张立顺.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15(3):59-62.

[6] 陈建华,许琳.培养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途径[J].运动,2015,65(113):73-75.

[7] 郝晨,李星辰.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3):76-79.

[8] 种莉莉,孙晋海.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76-79.

[9] 符谦.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精神培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6):13-15.

[10] 符谦.对高职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30(5):49-51.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特质高校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精神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