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研究

2018-06-11贾宇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院校体育教学

贾宇龙

摘 要:职业院校应该认清自身在社会发展中所肩负的巨大责任,看到“工匠精神”培养对高职院校和学生发展的巨大意义,认真培养学生建立起“工匠精神”,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开展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从多个角度做好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研究。本文即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为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b)-0073-0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对高等技能型人才需要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各专业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承担的作用却很大,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体魄强健、心智健康、团结能力强的学生之重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出“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也应该紧扣这一主题,将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也为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养成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工匠精神”所需要的执着与耐力、坚韧与坚强都可以在体育中得到展现和培养,因此只要把体育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也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1 工匠精神与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在联系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自身所从事工艺的不断完善与极致的追求,是一种不断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颇为丰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这三个层次。其中职业技能是指对技术技巧的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则是对所从事工作或者产品品质孜孜不倦的追求,或者管理模式不断地改造与创新;职业理念则是对本职业的敬重与热爱,对行业先驱的尊崇和对授业恩师的感恩等。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在对自我肯定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再次升华,是一种对从事工作的完美追求,这也恰恰是大国复兴的必备基础。

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专业教学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通常较高,体育教学所占的比例较低,尤其是受场地、条件、教师等因素的制约,很多体育教学并没能得到较好的开展,有些时候敷衍了事,不论是教学时间还是教学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严重降低了体育教学应有的成果,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和体育技能的培养难以获得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工匠精神”培养要求下,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要求的优秀学生,必须要合理安排场地、时间等条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并完成自己所应该完成的工作量。如组队进行足球对抗,设立名次和荣誉,要求每名学生都必须参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促进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真理解,把时间和精力不用在无聊的网络游戏或者娱乐上,提升体育技巧和技能水平,这也直接促进了学校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提高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

2.1 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教学探索

“工匠精神”虽然已经提出了一段时间,广大媒体也有了各种各样的报道与阐述,但是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上还存在时间过短,所以难以有比较好的案例供大家进行参考。目前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更多还是出现在企业中,在教学方面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而将体育教学与“工匠精神”结合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几乎处于空白,从中国知网的搜索情况来看,也只有2篇相关的文章,具体案例几乎没有,因此广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同时,体育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些项目的开展上应该量力而行,这就给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而普通教学上一些如慕课等的探索又不适用于体育教学,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匠精神”培育的道路上可谓是任重道远。

2.2 学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尾阶段,总体来讲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对于新鲜的事物较为敏感,尤其是娱乐产业,但是对职业和未来却处于迷茫期,虽然也有很多学生听说过“工匠精神”,但真正对“工匠精神”比较了解的并不多,除了上课时间之外,大多数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网络上,能具备和保持刻苦钻研精神的学生并不多,对于体育教学提“工匠精神”更是难以理解,这也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造成了障碍。对政策的缺乏关注和未来就业前景的不明确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觉得时政较为枯燥,学生每天面对各种国家政策和就业政策,多数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了解过程,缺少主动学习的过程。从对不同的职业院校调查走访情况来看,能够把体育教学和“工匠精神”有效进行结合开展的学校几乎没有,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程度普遍不高,这也导致学生难以将“工匠精神”培养转化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更难以转移到体育教学中,非常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2.3 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整个社会静下心来对当前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反思,这就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保障制度,让人们能够安静下来学着去建立相应的精神世界和职业素养,仅仅靠自觉自发地抵制各种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是难以长久的。在体育教学中,高职院校也应该尝试建立保障制度,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正视这一问题,加强在职业素养、身体素质、钻研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只是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是停留在口头层面上,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工匠精神”對于高职院校来说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学生培养的一种要求,更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体育教学作为一门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韧劲的专业,更符合了“工匠精神”的要求,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让学生能够勇敢地挑战自我,忠于专业,忠于社会,忠于国家,成长为“大国工匠”。

3.1 加强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专业课程,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识自己,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并能够融入到大的团队当中,承担并做好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任务。学院领导要意识到体育教学在学生素养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竞技类体育活动,培养其不服输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样形成习惯之后才能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面对困难不会退缩,有机会成长为大师级的人才。同时,体育锻炼也为他们的未来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有体力有精力完成自己的创造和超越。

3.2 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是短时间的,但体育活动是长久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某一项或者几项体育技能之后,往往能持续地完成自我学习并从中享受到快乐,这才是体育教学的真谛,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学校应改变体育教学的理念,实行可持续性的教学。从实践上来看,可持续性的体育教学难度较大,但是可行性也较高,可以先设立试点班级进行体育教育。首先要扩充体育课程的课时,增设相应的理论课程,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来培育学生的持续学习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持续学习体育的重要性。其次,可以与企业展开合作设立试点班级,采购一批身体状态数据跟踪设备,对学生的身体状态进行实时的跟踪和分析,并结合“工匠精神”内涵有针对性地优化体育教学,同时也可以针对每个人状态的分析来制定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

3.3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所带来的榜样力量对学生能够产生难以名状的影响。体育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自己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践行这一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身上的坚持不懈与努力钻研、精益求精与恪尽职守,并以教师为榜样,激起学生对于所从事的每一项包括专业学习在内的活动的参与度。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又因为体育活动专业性较强,因此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有利于体育教学“工匠精神”的形成,也有利于“工匠精神”制度的建立。首先,要根据“工匠精神”的内涵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这三个层次对体育教师进行考核。其次,在教师管理中引入“精益生产”理念,让教师在口常的工作和教学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氛围,其次,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专业特色相关的企業展开合作,给体育教师布置定期任务,到一线车间感受生产氛围,对企业的知名工匠进行访谈和交流,学习其经验。综合以上几种方式,从实践、理论的角度提升体育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培育其“工匠精神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诚.试论竞技体育中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及其培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13.

[2] 孔令敏.论体育锻炼与工匠精神之结合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2017(15):15-16.

[3] 张忠秋.高水平运动训练需要“工匠精神”[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6(3):22-24.

[4] 孙红梅.工匠精神:体育教师的优秀素养与培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7-118.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院校体育教学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