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18-06-11方银娣
方银娣
[摘 要] 当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探讨如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关 键 词] 微课;翻转课堂;中职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187-01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国内教学中的重大创新,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让学生成为个性化自主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亦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因此,深受广大学生与教师的欢迎。
长期以来,中职教育都没有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应有的重视,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中职化学课的质量更让人堪忧。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或许能打开新的局面。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
2010年,在内蒙古执教二十多年的李玉平老师有感于教师上课时间越来越短,教学任务却越来越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专门针对课堂上的小现象、小问题、小技巧,开发出用PPT数字化形式呈现的“微课程”。2011年在佛山执教的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他把过去的教育资源库影像整理成碎片,进行公开示范;2012年,教育部举办微课大赛,从此,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微课在全国大中小学校推广开来[1]。
目前关于微课还缺乏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微课是根据当今时代碎片化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里,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音频、视频(相较于45分钟的一节课,微课在时长上只占九分之一,的确名副其实[2])。微课具有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成果简化、时间短、内容少、效率高、资源开放、全方位共享、反馈便捷、趣味性强等特点,适用于个性化、深度化教学。微课在制作上有严格的标准化规定——时间必须控制在5分钟之内,教师必须在这段时间里把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讲明白即可,不必求全责备、东扯西拉。
翻转课堂也是2007年才开始在中小学实践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开展学习。这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无异于一次彻底的“革命”。
二、中职化学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差
据统计,80%的中职学生是中考的落榜生,他们缺乏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学习习惯,意志薄弱、胆怯畏难,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在化学课上迟到、旷课,或在课堂上睡觉。
(二)教学方式落后
中职学校缺乏专业教师,上化学课的教师多是来自其他高中的老教师,一般没有高级职称。他们习惯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接受,只管自顾自在黑板上板书,外加口若悬河地讲解各种符号、方程式,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4]。
(三)教学条件差
中职化学课内容很多,课时却不足,且严重缺乏实验设备,难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教师只能进行脱离实用性教学的理论教学,变成纸上谈兵,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三、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对于习惯了“填鸭”的教师来说,设计微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更应该知难而上,做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
(一)制作微课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化学教材,找出其中所有重要的知识点,再根据这些重点和难点,一一制作有针对性的微课。例如,在教授中职化学第六章第三节“铝”时,教师就应该通过网络搜集铝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让学生直观了解铝的化学性质。又如在教授中职化学第六章第二节“钠”时,也可以在微课上展示钠遇水发出“嘶嘶”声并上浮、缩小的现象,让学生直观了解钠的化学性质。这样可以极大地弥补中职化学课缺乏化学实验的不足。
(二)开展在线交流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投入更大的精力帮助学生自学。教师必须在微课平台上开展一对一教学,解答学生的疑惑。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结成不同的小组,在微课平台上开展生生合作学习。
(三)评估翻转课堂教學质量
实行翻转课堂教学,完全依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考查学生,但不必进行传统的化学考试——要着重考查学生的化学素质。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一次冒险。但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尊重学生,相信翻转课堂必能激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邵志芳.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有效数字的修约为例[J].山东化工,2018(15):145-146,148.
[2]郭孝培.基于科学探究的翻转课堂案例设计与应用[D].合肥师范学院,2018.
[3]郭红霞.浅析“翻转课堂”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氧气的制取”为例[J].数字教育,2015,1(1):67-72.
[4]方存明.“翻转课堂”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技巧计算”专题复习课的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2014(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