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育大国工匠的策略研究
2018-06-11蔡滟
蔡滟
[摘 要] 中国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大国工匠,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基础和关键。作为实施高职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施“定位+细分”“共性+个性”“实践+竞赛”等策略来培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品于行、匠于心、精于工”的大国工匠。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大国工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072-03
自2015年国务院批复将每年5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来,从首届的主题“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到2016年的“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再到2018年的“职教改革四十年,产教融合育工匠”,中国制造、工匠、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关注的主题。
大国工匠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人才,“品于行、匠于心、精于工”的工匠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和素养,高超的职业技能人才是实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大国工匠的涌现依托于高职教育,因此如何培育大国工匠,成为高职院校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定位+细分”培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国工匠
(一)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进行定位
对高职院校来说培育的大国工匠,要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是关键。只有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来定位设置专业,才能培养出适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大国工匠。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的高职院校。根据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紧贴产业发展”。
根据教育部2017年6月公布的全国高校名单中显示,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共计1388所,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各高职院校分布在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各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重点也各有侧重,因此,对于以专业来服务行业、服务区域、服务社会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区域产业规划,进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定位,将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以此来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
如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来定位自已的专业设置。学院现有的数控技术、工程造价、电子商务等35个专业全部根据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设置,覆盖了浙南地区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如根据温州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摩配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了汽车电子技术、汽摩零部件制造等专业的专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突出了“区域性”面向温州区域经济建设需要,服务温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适应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贴合地区行业发展特点,根据行业细分和职业岗位发展办专业
专业明确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办好具体专业的问题了。专业对高职院校来说十分重要,专业是特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据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副秘书长童卫军先生在2018年6月19日《中国教育报》发表的《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两年成效显著收官战役打响》数据显示,从2015到2018的近三年来,各地围绕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了3930个专业,有效支撑和服务了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一些骨干专业布局过于集中,如会计、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和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的布点院校数均超过100个。集中度相对较高,意味着专业竞争也较为激烈,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高职院校在具体考虑如何办好一个专业时,一定要贴合地区行业发展特点,紧跟行业细分发展,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来办专业,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国工匠才能真正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以电子商务行业为例,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8年7月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电子商务行业在垂直领域和细分市场领域,可大致细分为B2B(企业间)电商、零售电商、生活服务电商、跨境电商以及近些年新兴的农村电商、生鲜电商等。电子商务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和发展也有所区别。如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杭州市,根据《杭州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杭州市电子商务龙头与标杆企业集聚,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领先、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氛围浓郁,对电商创新创业类、平台运营类、网络营销类等方面的岗位人才需求比较大。因此,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就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能够基于电子商务自主创业,能够为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网络产品销售、网站运营、网络产品规划,为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提供网上采购、销售、商铺经营,中小型电子商务项目规划的高新技术服务人才,紧跟行业细分发展需要,紧跟职业岗位的发展需要。
二、“共性+个性”培育“品于行、匠于心”的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作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首先是“品于行、匠于心”的工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对产品和服务负责,是对工作执着、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专门人才。大国工匠的培育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既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和道德要求,如爱岗敬业、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等;又有体现不同行业和岗位需求的个性化要求,如电子商务从业人员需具备网络安全意识,要采用正规渠道实施网络交易,要防范信息泄露,要掌握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会计从业人员则需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坚持会计职业操守,需要掌握会计方面的知识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共性+个性”的方式来进行培养。
(一)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通识教育实施共性化培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通识教育来实施共性化培养,让学生认同和理解“工匠精神”,确立成为大國工匠的职业理想和追求,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通用的能力和学识素养,从而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国工匠。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培育工匠精神为切入点,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做好宣传。要在学校大力宣传国家重视技能型人才、培育大国工匠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宣传大国工匠的事迹与成就,尊崇职业精神,激发学生崇尚技能、追求极致的情怀。(2)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对中国古代乐业、勤业、诚信无欺、讲究质量等工匠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加强工匠文化的教育,努力培育学生专注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素养。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将墨子思想引入校园,举办研讨会,发布出自《墨子·尚贤》篇的校训“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弘扬了工匠精神。(3)以校园各类文化活动为引领,如相关的展览、演讲、文化周、主题教育等活动,来进一步传播与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劳动、技能可贵的氛围。(4)抓好学风建设。从学习、生活做起,要求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学识储备;保持实践场所、教室、宿舍的有序、清洁;养成严谨、守时、勤奋的习惯;提倡与坚持规范操守;注重个人言行举止和形象,与人交往时要友善诚信等多个方面,从平常做起,关注细节和行为养成,从量变到质变,渐渐将“工匠精神”內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可以从思政、人文素养、就创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开展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道德,确立职业精神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商业文化伦理等思政类、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以及组织讲座、观看影片、听事迹报告等专题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并具备作为一名职业人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道德。二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举办人文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人文素养活动,到各类教育基地参观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三是开展就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敬业态度和创新精神,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拓展和发展的能力。如河北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通过每周举办一期围绕传统文化、职业文化、礼仪文化、人文素养等主题的讲座,举办一期道德讲堂和文化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逐渐领会文明、守礼、责任、担当。
(二)通过专业课程建设、企业文化融入实施个性化培养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对大国工匠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大国工匠的培养植根于专业之上,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建设、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来体现不同职业和岗位的具体要求,从而实现大国工匠的个性化培养。
专业课程在具体建设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结合专业特点,体现行业和岗位需求。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就根据就业岗位群的需求,开设了电子商务应用、网络营销实务、互联网产品营销、网络营销工具及应用、网上支付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图形制作与处理、电子商务网页制作、国际贸易实务等主干课程。(2)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融入企业工作规范和职业标准,并体现岗位的具体要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和素养。(3)设置专业认知和专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将来要进入的行业,对岗位和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爱业的职业情感。
企业文化融入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融入,通过在课程内容中导入实际的组织生产流程,使学生加深对具体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了解。另一方面,校园、实验、实训场所环境的融入,通过在环境中融入行业、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共建的“苏州经贸—京东校园创新创业实训孵化中心”就基于“环境育人”的理念,将京东客服运营中心搬进校园,并融入了京东的“诚信,客户为先,激情,学习,团队精神,追求超越”等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实践+竞赛”培育“精于工”的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是“德技兼修”的工匠,德是“匠于心、品于行”,而技则是“精于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践教育、技能竞赛来培育具有高超职业技能的、“精于工”的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的培养是职业化的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实践技能的养成是一个从认知、练习、掌握到熟练直至创造创新的过程,不同的岗位有其自身的技术技能特点和要求。因此实践教育应该立足专业,立足专业合作的企业,立足企业所在的行业来进行,必须在实践中学,在实训中练,在实际环境中感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完成。
实践教育具体说来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是校企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实践教学。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校内进行实训教学,以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标准,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对接教学过程,以岗位要求和标准对接实训任务书,并按照如5S现场管理法、精益化生产管理等企业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来实施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确立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完成学生实践技能的认知、练习,基本掌握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到企业实践。工作实践是培育大国工匠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路径,是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最为重要的方式。通过在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帮助学生熟悉实际的工作情景、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增强学生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的了解,并促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掌握职业相应的技术技能,感受企业对员工具体职业素养的要求。
实践教育的第二层次是校企深化合作,积极践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基础上的,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是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采用这一方式之后学生具备了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同时还可以接受企业具备工匠技术和工匠精神的师傅的深入指导,并到合作企业进行针对性的深入学习实践,让专业与行业、企业充分对接,让学生真知真学,成为“精于工”的大国工匠。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截止到2017年3月,按照商贸类技术技能现代学徒制培养思路,合作10家企业,累计8个专业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通过建立校企共商机制,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岗位核心知识和能力,嵌入“复合能力培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和企业用工标准,构建理实一体化、项目任务化的课程体系;凸显“双主体”作用,导师双向互兼互聘,共组教学团队,学生作为学徒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轮岗学习,交替实践;通过角色、制度、管理、文化“四个衔接”的学生企业化管理模式,增强学生的员工角色意识,促进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代表的技能竞赛是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发展的风向标,高职院校可以借力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助推大国工匠的培养。(1)以赛促建。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往往与产业热点、生产实际、企业需求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赛项设置来感知产业变化,从而调整、升级自已的专业。(2)以赛促教。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往往对接行业企业先进技术与标准,将真实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融入各比赛环节,高职院校可以据此来实施教学,将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课赛融通,革新教学方法和内容,聚焦和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术和技能。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数控技术类赛项,其竞赛内容从2008年的数控车、铣加工,发展到2018年的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反映了产业的升级变化,因此在专业教学中也要与时俱进。(3)以赛促学。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往往会接受高标准、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往所学有更深的领会和更好的运用,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也会更为熟练。
参考文献:
[1]李云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回归与重塑[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3):34-38.
[2]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3]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4]童卫军.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两年成效显著 收官战役打响[N].中国教育报,2018-06-19.
[5]方灿林.围绕“促”字做文章 技能大赛显威力[N].中国教育报,2018-05-15.
[6]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杭州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Z].杭政办函〔2016〕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