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召寺的蒙古族祭灶(火)仪式
2018-06-11田佳颖
田佳颖
【摘要】作为信奉萨满教的古蒙古族人,他们将火敬奉为仅次于天地的神明加以崇拜,这种崇拜从古延续至今,在当代的蒙古族人的生活中诸如婚嫁、祭祀等重大活动都少不了对火神的祭拜。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更是作为一年一度的祭灶日对火神进行一系列的祭拜仪式以作祈福。本文以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祭灶仪式的田野考察为基础,记录蒙古族祭灶仪式,进而体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火神崇拜;祭祀仪式;文化传承
一、呼和浩特大召寺
坐落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大召寺,汉语名原为弘慈寺,清代改名无量寺沿用至今,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于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市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属格鲁教(黄教),是明末清初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喇嘛教发展兴盛的中心。大召寺虽为藏传佛教但因地处蒙古族聚居区,因此也是众多蒙古族祭祀仪式的举办地,本文所记录的祭灶(火)仪式就是在大召寺中举行。
二、祭火
祭火,蒙语叫做“嘎拉达黑赫呼”即拜火祭神之意,是蒙古族古老的祭祀习俗之一。关于祭火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另一种是自农历到除夕这七天,灶王爷会上天向玉帝禀报该家庭一年的表现,玉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来评定这家人的赏罚。
作为自古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火为蒙古族提供了诸如取暖、烹煮食物、驱赶或防范野生动物等多种必需必要的生活方式,因此蒙古族自古有对火和火神的崇拜、敬仰,《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和哈萨尔因为他们同父异母的弟弟别克帖儿和别勒古台抢了他们的鱼,射杀別克帖儿时,别克帖儿喊道:“勿毁我炉灶,勿抛弃别勒古台!”。蒙古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巫师认为火与火神可以驱逐各种妖魔与邪恶,医治疾病,施恩惠于人类。因此,崇敬火与火神的习俗在蒙古族中沿袭至今,这在如今的蒙古族的《火神祭铸词》中便可窥见“那发亮的火神圣母啊,我们向您敬献奶油和肥肉;我们向您敬洒香醇的奶酒,祈求您赐予最大的福分,让我们在幸福中永生”。
三、大召寺祭灶(火)仪式
(一)祭品、贡品
笔者于2018年2月8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来到大召寺实地考察大召祭灶(火)仪式。仪式开始前笔者来到厨房参观、参加了祭灶(火)仪式的贡品准备。祭品贡品主要分为四大种类:摆放在旁边的可供信众在仪式结束后取用的贡品;摆放在大灶火前盛满白酒、羊油、黄油的大盆;摆放在诵经堂大殿的贡品和祭灶(火)的主祭品。
摆放在大灶火旁边的祭品种类较多,各色五谷、干果、奶制品、糖等有寺庙提前摆放准备好的,也有信众们购买添加的。该贡品的主要用途是在祭火仪式结束后,信众将这些经过灶火保佑的祭品带回家与家人分食,以求得家庭兴旺、平安的意图。
摆放在大灶火前盛满白酒、油脂块、黄油混合液的大盆,蒙语称其为“图萨嘎勒”亦称“哈里木”,是在祭灶(火)仪式中大灶火点燃后以供信众们取其中的酒油混合液浇入灶火中,使灶火愈加旺盛,以求家庭兴旺等吉祥之意。称“洒祭”。摆放在诵经堂大殿的贡品由寺庙提前准备,在一个长方的盘中从左向右依次整齐摆放炒米、粿条、羊肋条、奶豆腐、酥饼或馓子、黑枣、红枣、冰糖、蜂蜜,并在盘中摆放一盏酥油长明灯。贡品主要是蒙古族日常饮食的一些代表,摆放在诵经堂,以五谷沐佛恩,以求身体安康。
祭灶(火)的主祭品称“斡卜初”是以煮熟的羊胸骨主体制成。蒙古族传统中,曾有用整羊祭火的习俗,后简化为使用羊胸骨。用羊胸骨代替整羊是因为羊胸骨被看成是全羊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斡卜初”的制作方法是将胸骨肉剔净,凹面向上,用五彩线缠绕,共缠十二圈以象征十二个月。缠好后在凹陷部分放上红枣、黑枣、冰糖、奶皮奶酪等物最后放上白麦,据“斡卜初”制作者说:白麦代表人的经络,放在“斡卜初”中祭火神,能保佑人身体康健。将“斡卜初”放在五色纸上,蒙语《祭火书》中记载:“五色天之火汗”五色布条是五色天的象征,也有人解读为是献给火神母的衣物。最后用蓝色的哈达包裹起来,祭灶(火)的主祭品“斡卜初”就制作完成了。
在参观、参加完贡品、祭品的制作后,笔者来到诵经堂参观诵经祈福。
(二)诵经堂祈福
笔者到达诵经堂时,大殿二楼有两位喇嘛面向殿外,长吹海螺号,意为提示寺内众喇嘛前往诵经堂准备诵经祈福。约20分钟过后众喇嘛就坐诵经堂。诵经堂大殿面南朝北,外堂诵经,内堂为佛殿。诵经堂中间是喇嘛们诵经和信众就坐的区域,共六排,中间两排是喇嘛诵经就坐区域,外侧四排是信众就坐区域。参加诵经的喇嘛按等级高低自北向南就坐。
待众喇嘛按位就坐后,头戴黄帽持赞香的执法喇嘛从门口进入诵经堂内从两排坐席中间向殿内方向前行。行进中执法喇嘛持赞香在每个喇嘛身边环绕一圈,执法喇嘛身后跟随的小喇嘛将包裹好的《金刚经》文书发放于每位诵经喇嘛的桌前。之后由领经喇嘛引颂,开始诵佛经祈福。所颂经文均为藏语。
在诵经期间,有信众进入两排诵经喇嘛坐席间,在每位诵经喇嘛桌上放置香火钱,接受香火钱的喇嘛会持桌上的《金刚经》文书在信众额前轻点,以示保佑。
诵经结束后,两位喇嘛吹向海螺号引路,大召主持赵九九在几位喇嘛的陪同下走在其后,再后是手捧贡品的信众,经转诵经堂一周后前往祭火仪式地点,祭火主仪式开始。
(三)祭灶(火)
信众围绕在大灶火四周,向熊熊燃烧的灶火中投入哈达、五谷;或向其投撒“哈里木”以贡火神,以大昭寺住持赵九九师傅为首的几位喇嘛在灶火南边站定,向灶火方向双手捧举“斡卜初”诵经并摇铃,向灶火吁请火神、赞颂并祈求火神赐福保佑。信众们在诵经期间双手合十向灶火祭拜,更有甚者向灶火磕头祈福。诵经结束后信众们自发围绕灶火顺时针围绕。
所有仪式结束后,信众们分取灶火台旁的贡品带给家人,以求家庭幸福,家人安康。
四、结语
笔者通过在2018年2月8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对大召寺祭灶(火)仪式的走访考察中发现,在大召寺中所进行的祭灶(火)仪式与笔者之前了解到的蒙古族家庭进行的祭灶(火)仪式略有不同,更多的放大了宗教部分,是与蒙古族家庭祭火所不同的两种形式。
另外,笔者发现,在祭灶(火)活动中,更多的是中年甚至老年人,青年人所占比重较小,这让笔者不禁担心祭灶(火)仪式的未来传承。笔者的导师董波教授在她所著的《“呼图克沁”蒙古族村落仪式表演》一书中提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民间文化已经处于边缘化状态。”由于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广播、电视、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也削弱着青年一代对传统的感情和关注程度。如今虽然祭灶火仪式还在传承,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它就只能存活于书本和图片的记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