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愈演愈烈的媚俗艺术
2018-06-11栾梦雪
栾梦雪
【摘 要】媚俗艺术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是一种具有流行性、商业性的艺术。德国人给它取名叫kitsch(媚俗),因此媚俗也称“刻奇”。为了与认真创作、价格不菲的正宗艺术品相区分,艺术品商人便把那些草草完成、价格低廉、“迎合大众口味”因而“易于出售的商品”称作kitsch(媚俗艺术品)。
而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速度加快,而越来越缺乏耐心欣赏真正的艺术与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迎合大众口味、草草完成而又不乏市场的媚俗艺术品出现,虽然很多人都在高呼抵制,却不能遏制这些媚俗艺术品占领微博热搜榜、收视榜第一名等。越来越多“雷剧”、“无演技流量明星”的产生,是否预示着媚俗艺术将要占领我国文化市场主要位置?
【关键词】媚俗艺术;文化市场;雷剧
一、媚俗的定义与来源
媚俗艺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使西欧和美国的大众都住到城市里,并使文化得到普及。随着文化的普及,读写能力几乎成了跟开车一样寻常不过的技艺,不再被用来区分个人的文化喜好,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优雅趣味的独一无二的伴随物了。
1939年,美国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著名的《前卫与媚俗》一文中说:“哪里有前卫,通常我们就会发现后卫。无疑,在前卫登场的同时,另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工业化的西方:为此德国人起了个绝妙的名字——媚俗文化(Kitsch)。通俗的、商業化的艺术与文学。”
可以看得出来,较早关注媚俗艺术的学者是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他指出媚俗的本质是种替代性的经验和假造的感觉,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以取悦的姿态虚假地迎合消费者。那么真正让媚俗广为人知,尤其是在中文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则是作家米兰·昆德拉。他最经典的那一段话,“第二滴眼泪才使媚俗成其为媚俗”,让人印象深刻。
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一种人生状态,既无法回避又需要不断抗拒。这种对于媚俗艺术产生之历史必然性的概括,与卡林内斯库不谋而合。通过考察媚俗的产生及其历史语境,卡林内斯库总结了媚俗的基本特征:媚俗艺术具有肤浅性,从根本上说是伪艺术。媚俗艺术永远是折中主义的产物。
媚俗艺术是廉价的,即“商业上的可得性”。媚俗艺术是对经典艺术的复制和模仿,不具有独创性。媚俗艺术在美学上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欺骗性,二是自媚性。那么媚俗艺术在我国当代社会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二、中国本土文化的媚俗艺术
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一方面吸收着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带来的丰富养分,另一方面又对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极强的抵制情绪。
结合中国当代的本土文化,中国的媚俗艺术有如下几个特点。
泛娱乐化。这是现在存在于中国文化市场上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作为文化传承和接力意义上的娱乐,一方面在于对经典的重新解读或释义,如电视剧版的《红楼梦》(此处特指旧版),于丹的《<论语>心得》,以及《星光大道》、《艺术人生》等栏目,无论其作为娱乐板块存在还是作为谈话板块存在,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对文化的解析和对艺术的升华。
但是,“泛娱乐化”艺术追求的是瞬时效果,同样借助视听等感官,但这一艺术形式仅侧重于受众一时的心理满足,却不能带给受众心灵的洗涤和长远的文化喻义。就几年来说,把“媚俗艺术”做的炉火纯青的一位编剧非于正莫属。他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夸张的改编和再创造,使经典失去文学性和永久性。可以说,于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中国“雷剧”的代言人。有于正处,必有雷剧,但有雷点,遭人吐槽,却不乏热度,这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影视市场上的一大怪圈了。
于正剧雷在哪儿?除了随意篡改历史、历史过度娱乐化、台词浮夸无营养、剧情狗血拖沓、造型一言难尽等等很多雷点外,于正还躲不过的一个罪名是“抄”。曾有多家作者甚至琼瑶在内,状告于正的剧本有抄袭嫌疑,但是这样的控告实锤依然打不倒于正,可以说中国的大众文化市场已经到了一种群魔乱舞的地步,十分令人失望。
除了于正,近些年某些年轻明星、流量小花小鲜肉的演技也已经到了很难评说的地步。这些年轻的明星们不在乎锤炼演技、提高自身本领,反而专注于制造绯闻热点、出席各种商演活动,只为了娱乐大众而树立各种人设。这些演员的职业素养令人担忧,他们已经不再思索什么是演技,什么是职业的信念感,而只是将这些东西浮于表面,因为现在的市场对他们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只要脸好看,会穿衣服,有话题有热度就足够了。
也正是因为娱乐市场的门槛太低,才导致中国当今的媚俗艺术越来越泛滥,愈演愈烈。
瞬时性。也就是卡林内斯库所讲的“媚俗艺术是‘有效率的艺术”,它“作为一种‘消磨时间的便捷方式而出现,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媚俗只能招来受众一时的共鸣,而不能带给他们长久的启迪。二是指媚俗的载体经不起岁月的考验,因为其含有过多的时尚元素和过分地迎合当下受众的感情空虚,所以当社会的心理意识发生变动,那曾经轰动一时的载体就会被人遗忘,因而难以成为经典。
难以成为经典,正是媚俗艺术无法避及的一个方面。无论是曾经红极一时的《一起来看流星雨》、《宫》、《陆贞传奇》、《笑傲江湖(于正版)》……试问几年之后观众还记得哪部作品?只为获取观众一时的兴趣而哗众取宠的作品,正是媚俗艺术一直以来都在重复做的。很多演员和明星也是如此,凭借一部网剧或者流行剧火起来,一年或者两年之内处处可见他的身影,然而自身并没有什么出色的特长或演技,一两年之后也就被人遗忘了,再出现在公众面前就只能靠绯闻或者段子,这样的“火”是不长久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附庸风雅。阿多诺指出“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在垄断下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附庸风雅的背后,显然是利益的驱使。而媚俗文化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故而才在中国当下大放异彩、大肆流行。说到底,附庸风雅的本质其实是伪审美。
总结来说,我国现在的文化消费市场取向不一,对于雷剧、媚俗艺术品的包容度太高,导致次品的文化作品横行,媚俗艺术愈演愈烈甚至有占领文化市场的趋向。面对此种趋向,我认为我们尚有职业感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主导主流文化的方向,不要让媚俗文化侵占市场,甚至让年青一代的生活里只有媚俗艺术而无其他。
媚俗艺术永远不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大众文化理论新编》.赵勇.2016年5月第2版.
[2][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前卫与媚俗[J].美术观察,2007(5).
[3]方玲玲.消费语境中的媚俗艺术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2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