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与护理探讨
2018-06-11叶静
叶静
摘 要:总结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护理干预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主要替代治疗手段之一。而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经典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因操作和护理不当出现一些并发症,不仅影响血液透析的效率,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缩短内瘘的使用寿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合理使用和护理,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慢性肾衰血液透析病人生命的关键,我院收集2015年2月~2018年2月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57例,统计出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等问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5年2月~2018年2月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57例,男31例,女26例,原发性高血压32例,糖尿病11例,原发病中慢性肾炎6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多囊肾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1.2 方法:血液透析时间1~3年,每月血液透析9-11次,血流量200ml~250ml.动静脉内瘘采用桡动脉和头静脉在前臂桡侧腕横肌上3cm~5cm端侧吻合,内瘘的使用为术后4—6周。
2 结果
57例中动静脉内瘘1~3年通畅率分别为98.62%、96.37%、93.87%.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假性动脉瘤3例(5.2%),血栓形成3例(5.2%),血流量不足2例(3.5%),出血和血腫1例(1.7%),。
3 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干预
3.1 正确指导:①指导对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动静脉内瘘手术后24h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及血管杂音。术后1—2周后,伤口无渗血,无感染,愈合好的情况下做健“瘘”操。②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避免建瘘侧肢体受压、用力过度和睡眠时压迫,不要在内瘘侧测血压、抽血、输液等。③ 每天早晚检查瘘管是否通畅。
3.2 出血的预防和处理:① 严格掌握抗凝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常规检测患者的出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时应根据病情调整抗凝剂用量。②正确选择穿刺点,一般选择绳梯式穿刺或扣眼式穿刺,力争一次穿刺成功。③透析结束后内瘘血管穿刺点有效压迫止血,弹力绷带松紧适宜,以不渗血及能触及震颤和听到血管杂音为宜,2~3h后酌情去掉纱布。④ 皮下出血24h内采用冷湿敷,24h后改用热湿敷。
3.3 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①避免过早使用内瘘,②预防和纠正低血压,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观察血压。③防止血液过于粘稠,对高凝患者定期检查血细胞比容,并与适当抗凝治疗。对使用促红细胞生长素的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防止血色素上升过快引起血液粘稠,并适当调整肝素用量。④早期血栓形成者,用尿激酶25—5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在内瘘近端穿刺桡动脉缓慢注入。若无效,及时与医生联系,尽早行内瘘再通术或修复术。
3.4 血流量不足的预防和护理:①严格执行正确的穿刺技术,穿刺部位要经常轮流更换,切忌反复定点穿刺。② 嘱患者定时锻炼内瘘侧手臂,促使血管扩张。
3.5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护理:①假性动脉瘤多因穿刺过程血液渗漏或血管损伤形成血管壁外血肿,机化并破溃与血管相通所致。护理内瘘患者时应该注意穿刺动脉时动作准确,减少穿刺次数和血管渗漏,拔针时要彻底压迫止血,避免形成血肿。②采用绳梯法穿刺,禁止定点穿刺。③一旦形成动脉瘤,应避免在动脉瘤部位穿刺,较小者可用弹性绷带保护,动脉瘤直径>30mm应手术治疗。
4 讨论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正常透析的根本保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要有充足的血流量以满足透析要求。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失用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因气温降低未及时添加衣服、夜间睡眠压迫瘘侧肢体、及衣袖过紧等引起。病程中应反复多次向患者宣传,加深印象,引起重视。假性动脉瘤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是自身血管条件差、穿刺部位较固定。与老年人血管脆弱也有一定关系。预防假性动脉瘤应避免定点穿刺,拔针时彻底压迫止血,避免形成血肿。出血和血肿多因凝血机制障碍、透析过程中使用肝素、拔针后压迫不当等所致。应严格掌握抗凝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穿刺技术娴熟,避免重复穿刺,拔针后进行有效压迫止血。严格掌握内瘘使用时机,嘱患者定时锻炼内瘘侧手臂,促使血管扩张,保证透析过程的血流量。
参考文献:
[1]夏颖 徐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1:1017.
[2]王瑞久.动静脉内瘘5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0:7464—7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