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下的医学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思路
2018-06-11任喜尚张春瑞
任喜尚 张春瑞
【摘要】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今各大医学院校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为了更好的改善教学效果,除了医学院校自身的课程改革之外,本文就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中能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间管理体制尚未很好的衔接问题,临床教学环节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提高医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协调,才能有效改革整个医学教育系统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教育 改革 健康
1资料与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及国家卫计委官方统计数据,对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医学院、附属医院间的管理职责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1.1医学教育发展整体情况
十八大中明确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在逐步的走进千家万户,健康一个家庭,和谐整个社会,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和医疗两个最为直接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工作,唯有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全科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下促使医学人士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增强综合能力的目标。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已有改善,但同社会的需求,科学的发展,卫生事业的改革仍不太协调,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2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逐年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国已有559家基地和29万人在培,初见成效,白2015年,教育部决定当年起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实施一体化培养。目前,一体化人才培养已成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是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深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贯穿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强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拓宽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创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建立符合一体化人才培养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推动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严格临床教学与实习管理,注重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优先将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学生安排在附属医院进行临床通科实习和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3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总数增长,人民生活素质提升。社会对医学工作者的素质要求逐渐提升,医学教育招生人数逐渐增长,人才规模扩大,医改以来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医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等逐渐下降,主要表现在:(1)诸多医学院校目前大多数仍采取授予式学习模式,学生高分低能。(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疲于学习,学生重视记忆,缺乏实践,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不足;(3)目前考核方式不合理,不能较好达到考察学生能力,更不能积极鼓励及促进医学生的学习,这些问题目前亟待处理。要完善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体系。(4)2011-2015年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结果显示,137所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首次的通过率为64.42%最高通过率为93.37%,30所院校通过率低于50%,最低通过率为24.56%,院校间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差距很大,约200%的院校办学质量较差,毕业生质量较低,(5)医学教育结构不尽合理,临床专业中专科和中专层次招生规模过大,两者年招生数达到7.2万余人,呈正三角分布,合理的规模应该是呈倒三角分布,每年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近70万名护士中60%为中专学历,医护比为1:1.07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2结果
2.1我国医学生教育的基本现状
目前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年)》的数据[1],到2015年在普通本科生毕业生人数方面,医学普通本科生毕业人数为223917人,占总毕业生人数的3.24%,在年鉴统计的12门学科中,医学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排第15位,本科生阶段规模迅速减小。这与其专业性质相关,原因可以从医学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①医学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与严密的逻辑性,招生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②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长,首先表现在医学本科教育的学制长,一般为5年,甚至有些专业学制设置为6年:其次是医学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本科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培、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等。③现代化的医学人才需要高度的专业分化,因此本科的教学职能作为医学的基础,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进行专业专科分化。④医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需要更高的严谨性,因此只有掌握了更加丰富的医学知识与技能才能真正走上临床岗位。
2.2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管理职责问题
我国目前的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管理模式主要有直属附属型、非直属附属型、教学基地型三类管理方式,这几种管理方式各有利弊,均不能很好的充足的满足学生真正的实习实践任务。目前对于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本身,以及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而言都存在着管理体制混乱的问题。在学校,目前实行的管理体制為“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多头共管现象严重。对于附医院而言,2000年国办转发的《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高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实施意见》中[2],对附属医院的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附属医院的行政及教学业务管理由教育部门负责。但附属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救死扶伤的属性并未改变,因此医疗相关业务仍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形成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大学(医学院)三者共同管理的格局。在多头共管的情况下,职责划分不明晰,往往出现“无人管”的尴尬局面。
3讨论
3.1如何能够扭转现状实现健康中国下的医学教育改革,满足医学生的需求。
首先,应做好战略规划,实现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管理机制之间的协同,更进一步完善和处理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之间的管理运行机制[3]。充分发挥医学院管理的主动性和协调医学教育发展的功能,赋予医学院在招生、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医学研究、引进人才和使用,经费管理等环节上一定的白主性。授予医学院对附属医院的教学评价、科研水平,等事务进行监督的内容;提高医学院校的地位,使医学院成为一个学术管理实体。其次,建立沟通渠道,实现前后期基础与临床组织机构之间的协同,健全反馈机制,实现医学教学全过程管理系统之间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