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认知在地理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2018-06-11王晨光

关键词:海岸线贝壳尺度

王晨光

摘 要:区域认知不仅指对某一区域加以认识,更侧重于“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即把世界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近年高考试题体现出在特定区域中、在相应区域尺度中、时空综合认识地理事物的要求,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区域认知;地理;高考试题

区域认知是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并列的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区域认知?高考试题是如何体现区域认知的?笔者基于自己的理解,談谈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以期对教学和备考有所启发。

一、区域和区域认知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认知不仅指对某一区域加以认识,更侧重于“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广阔的地球表面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美国地理学家阿瑟格蒂斯认为“把世界划分为区域加以认识,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1]。把世界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地理学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的独特贡献。区域认知在地理核心素养中居于“基本方法”层面。

二、区域认知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一)在特定区域中认识地理事物

例1(2016年全国Ⅰ卷)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认识一个地理事物,地理学的基本方法是把它放在相应的区域中去认识。地理试题通过提供位置及其他相关信息,考查学生在特定区域中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因此地理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掌握地球表面基本区域划分及其特点。从全球尺度来说,地球可以划分为南北半球、海陆、五带等不同区域。就陆地自然环境而言,自然带是一种基本的区域划分。陆地上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产生相应的水热组合,不同的水热组合又影响到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每种自然带意味着特定的位置、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地理要素和整体表现。

把一个地理事物放在它所属的自然带中去认识,是高考地理试题常见的考查方式。例1要求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需要把不同河段或支流放在相应的自然带,并综合考虑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降水、冰川、地形等要素的关系。北部支流(索恩河)流域处于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湿润,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因此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从题目文字信息“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以及图中罗讷河上游地区纬度较高、海拔较高等信息,可推知罗讷河上游地区主要有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因此河流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

(二)在相应区域尺度中认识地理事物

区域是对空间的概括。区域尺度不同,认知区域的视角与关注的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区域尺度越大,越忽略区域内部的差异,而关注区域的共性;区域尺度越小,越关注区域内部的差异,突出局部区域的个性。区域特征总是对一定尺度的区域而言的。

例2(2016年天津卷)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2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锋面过境频繁 B.地处迎风坡

C.空气对流旺盛 D.多气旋活动

(4)图3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低 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 D.距海远

图示地区地势整体来看是北高南低,但设问是“古海岸线分布地区”,观察古海岸线位置变化,可得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结论。我国降水总体分布是东南向西北减少,但图中提供的信息是该地区北部降水较多,从题中信息北部为山地,考虑到东南风与地形的组合,“地处迎风坡”是可能的原因。人口密度大,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热量多,这个小尺度因素导致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是有可能的。

地理学习既需要掌握地理事物在大尺度中的基本分布格局,如中国热量、降水、光照的分布等;更要意识到在小尺度区域中,由于地理要素的空间组合不同,会呈现不一样的分布态势,由此产生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于“异常”的地理现象,要学会改变区域尺度,在较小尺度下观察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寻找分析问题的思路。

人文地理现象,同样要注意从不同区域尺度进行分析。如外资汽车厂涌入中国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尺度展开分析。外资汽车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广阔;汽车企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则与产业基础、协作条件、科技与劳动力、政策等因素有关;区域尺度进一步缩小,汽车企业集中在城市开发区,可以从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好、集聚效应、保护城市环境、城市规划等因素考虑。

(三)时空综合认识地理事物

例3(2016年全国Ⅱ卷)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地理现象不仅依存于特定空间,也依存于特定时间。从时间与空间结合的视角看问题,是区域认知的应有之义。就“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这个时间尺度看,需要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有大量贝壳累积。从“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这个大的时间尺度看,需要“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的条件。由“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这个过程看,当然可以“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領学生从时空结合的视角看待地理事物,如结合图5分别设问:“未来几天”乌鲁木齐易发生寒潮灾害的原因?“冬季”乌鲁木齐易发生寒潮灾害的原因?

时间尺度不同,选取和时间尺度匹配的空间尺度也有不同。前者答案应为“冷锋即将过境”,后者应该是“距冬季风源地近,容易受冷锋影响”。

三、区域认知的意义

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2]。如果说生物学从生命活动的视角(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来开展研究,数学依靠建模和严密推理……地理学在认识和解释世界时,有什么独特的方法,使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呢?那就是区域的视角。

经由区域认知的视角,可以让学习者掌握全球不同尺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性,形成“将地理事物或地理问题置于特定区域空间内加以分析和解决”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地理问题来选择和确定将其置于何种尺度、何种类型的区域内加以分析,并能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3]。

参考文献:

[1]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地理学与生活[M].黄润华,韩幕康,孙颖,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7.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1.

[3]丁生军.“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9):12.

猜你喜欢

海岸线贝壳尺度
银贝壳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贝壳里的海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宇宙的尺度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