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研路上的追梦人
2018-06-11陈文静
陈文静
人物简介:
许月良,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核心成员,湖南省特级教师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务理事,长沙市特级教师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沙市人民政府督学。现任长沙教育学院副院长。
做接地气、有温度的培训
记者:去年,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多个事关改革发展大计的重要文件。其中,《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成为新一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的第一个教育文件。这是关乎教育改革发展、关乎1578万名教师的大事。您是长沙教育学院分管教师培训工作的副院长,您认为这对教师培训将带来哪些机遇和影响?
许月良:可以说,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老百姓择校,其实是择师。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专业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作支撑。
我一直在思考,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春天已经真正到来,教师培训怎样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师群体,做接地气的、有温度的培训,使广大教师通过培训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学养,在教育教学园地里通过实践应用、提炼反思,形成教学风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此,在长沙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长沙教育学院肖万祥院长的科学指导和全院师训人的通力配合下,我在长沙教育学院确立了“培训专业化”为主导的工作思路,打造“项目驱动、聚焦主题、课程引领、分类推进”的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的仁爱精神、科学精神、研究精神和学术精神,营造教师自己的精神家园,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让广大教师通过培训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卓越。
记者:近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出台,引发了全社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再次关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专门提到要优化乡村教师资源。您有长时间的农村教育工作经历,还拥有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长沙市特级教师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沙教育学院副院长等多重身份。您认为,教师培训如何在农村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许月良:今年“两会”期间,“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度成为舆论热词,它承载着许多教育人的努力。其实,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离不开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我国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老化、学科教师配置不足等短板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地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是我们在教师培训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我们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根据广大农村教师的需求,我在长沙教育学院多次组织开展了菜单式送教送培到区县农村片区的专题培训项目,精准开展送教送培,深入了解一线教师的所需所求。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一直坚持通过长沙市特级教师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每年组织长沙市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名优教师送教到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市等区(县、市),为一线的农村教师解教学之困,提升了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做接地气、有温度的培训是我追寻的方向。
2016年,我还担任了长沙市特级教师浏阳金刚中学农村工作站站长。在这个农村工作站,我和两位特级教师一起,以解决新课改进程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问题为突破口,定期组织学科研究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教师们的教研热情,有6名学员参加了我主持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发挥特级教师工作站作用,优化农村初中教学模式研究”的学习研究。一年多来,工作站中有5位学员获得了浏阳市教学比武一等奖,金刚中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从浏阳的第三方阵上升到了第一方阵,《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5日头版以《农村校来了名师工作站》为题作了相应的报道。
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心中有教师,不断创新优化培训项目,重心下移、接好地气,就一定能真正科学助力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没有“限高”
记者:从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到湖南省年轻的特级教师,您认为您成长路上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许月良:1983年,我以郴州师专“双优”毕业生的身份来到了岳阳市华容县三封中学,走上了神圣的讲台。从当教师第一天起,我就立下了当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的目标。
在湖南省中小学基础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我任教过小学、初中、高中的数学,担任过乡镇教研员、乡镇联校校长、县教研室主管科研的副主任兼县教育学会秘书长和长沙教育学院教研处主任等职,尽管工作环境一变再变,但我对教研的痴情一直未改,在教研这条道路上,我一直是一个追梦人。我尽可能地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带头研究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懂得,教育科研是教育腾飞的翅膀,是一所学校或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也正是我成长路上最原始的力量。
记者:如您所言,不管走到哪里,你都没有离开过教育科研。但仍有不少一线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与普通教师的距离比较遥远。在您看来,一名普通教师如何着手教育科研?
許月良:我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了20多年,其中12年扎根在农村。我于1999年至2003年在华容县南山乡任联校校长。这期间,我积极主动地带领全乡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上示范课,举办各种教学讲座,引领教师快乐成长;自创“农村中小学‘减负增效的研究”课题,并通过3年的实践,以《做好“四个优化”,实施科学“减负”》为题,形成了近15万字的课题经验。该课题获2001年岳阳市教研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第六届基础教育教研成果三等奖。我们联校成为岳阳市农村乡镇中当时唯一获市级一等奖和省级奖励的单位。2002年我被评为岳阳市师德标兵、湖南省特级教师,在全市巡回演讲教研感悟《让火红的青春为教育熊熊燃烧》。2007年至2009年,时任长沙教育学院教研处主任的我组织长沙地区8所学校的老师研究“区域性教师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课题。通过3年的深入探索,该课题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新课程有效教学行为策略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并以此辐射,区域性推动全市教师的研训工作。因此我想说,教师要寻找专业成长的“加速度”,必须选择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一名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再走向卓越的动力源泉。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研究中感悟教学的真谛。学的秘诀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度”。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构建任教学科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四种基本课型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模式构建需要分三步走:一是由形似到神似的起步,二是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三是由入格到出格的飞跃。教学和电影一样,永远没有尽善尽美,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怎样让遗憾的艺术少点遗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学科课堂,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提升综合能力,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潜心深入课堂去研究。
其次,教师要在课题研究中享受探索的快乐。一名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开始可能有些茫然,不知從何处着手,但经过一段时间对教育理论的研读和实践,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研究的兴趣。可以说,如果教师已经寻找到课程到课堂的跨越途径,寻找到行动到反思的连接桥梁,寻找到实践到研究的操作平台,那就很容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水平也会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第三,教师要在内化反思中追求教育人生的卓越。教师因智慧而优秀,专业因发展而精彩。教师要经常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吸收他人的经验和长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再外化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每位教师因为起点不同、环境不同,成长的速度和高度也会不同,但学习没有止境,成长没有“限高”,只要眼中有目标、心中有动机,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勤于总结,就一定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回头看”才能“登高望远”
记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回到“写”这个问题上。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写什么,怎么写”始终是他们绕不开的话题。
许月良:的确,教育科研要真的出成果,最终都绕不开“写”。在我看来,教师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最终目的不仅是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真正实现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
所以,我主张教师要经常“回头看”,也只有经常“回头看”的人才能真正地“登高望远”。一个人走完一段路之后,往往习惯回头看,看什么?看路的坎坷崎岖,看一路走来的得失,看自己留下脚印的深浅。然后,继续往前走,继续攀登各式各样的山峰。当到达最高峰时,才会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写”就是教研过程中的“回头看”。教师不要把写论文当成一种任务,而要把它当成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练兵场”。写教学个案,写教学中的得与失,写教师的亲自经历和经验,写教学随笔、教育叙事和教育诗歌都是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自我最好的办法。我每次参加学习或研讨,只要引起了我的共鸣,哪怕再忙,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记下打动我心灵的那一刻。这么多年来,我公开出版《做教学教研的追梦人》等专著、编著8部,主持或核心参与省、市级课题获奖10多个,公开发表或获奖论文100多篇,多次获长沙市社科成果奖和友谊科研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我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感悟的及时总结。正如特级教师张祖庆所言:“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写我所想,想我所写;我写文章,文章写我。”
而“怎么写才能写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一技之长,而是百技之基础。因此,阅读要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常常听老师们感叹:没有时间,太忙了。的确,备、教、批、辅、考,教师的日常工作繁琐且具体,每天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还哪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呢?但我想说的是,越没有时间,越要读书。就像我们的同行———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也是一名“日站讲台夜备批”的普通教师。他在教学之余,养成了几乎天天阅读的习惯,从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论著到中外人文学术著作,从《爱的教育》到《青春万岁》等,他都广泛涉猎,汲取其中的养分。正是有了这些阅读的积累,他的语文课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文学的、文化的窗口,把本来容量有限的课堂,变成了一个辽阔绚丽的世界……
不管如何,对每一名教师而言,都要用好“碎片化”时间,因为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就是不断自学,不断内化反思、外化应用。只有这样,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才会永不枯竭,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教育智慧,才能不辜负这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