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的春节

2018-06-11老舍

文萃报·周五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旧社会家家祭祖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種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摘自《老舍散文集》 太白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旧社会家家祭祖
你会嫌弃另一半吗?
CLOSE TOHEAVEN
洪洞祭祖
浅析《金锁记》中的封建枷锁与苍凉宿命原型
家家都有难忘的梗
祭祖
法国大革命对旧中国社会的影响
论《呼兰河传》的旧社会东北社会文化
QK空间上的叠加算子
家家:请懂得我的低调 “还是想念”的灵魂歌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