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海城:高跷秧歌迎腊月

2018-06-11

文萃报·周五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脸谱化辽南三义

海城是辽南高跷的发源地。关于海城高跷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诸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海城县志》。据县志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表演。在清初,东北的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南近海,随后海城古镇牛庄成为当时关内外物资集散地和辽东最早的水上商埠。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和辽南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北方的艺术也在海城得到了广泛交流。当时秧歌会上的高跷表演还只局限于在跷上耍刀弄棒,艺人称其为“武跷”。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了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把传统戏剧搬到高跷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跷独特的火爆、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每年农历正、二月间,扭秧歌、踩高跷成为海城人的民俗之一,2006年海城高跷秧歌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海城高蹺表演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装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海城秧歌的表演风格火爆热烈,欢腾奔放,优美抒情,风趣诙谐,雅俗共赏。这些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

猜你喜欢

脸谱化辽南三义
大连辽南船厂
含蓄三义
山东三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三义
辽南汉墓考古的新成果
辽南地区水稻育苗管理要点
论十七年小说脸谱化叙事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内心的秘密就在脸上
辽南分水金矿床铅同位素特征及矿床成因
三义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