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冬瓜山铜矿床60#线以北深部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措施
2018-06-11周天健庞冯秋汪庆玖吴长贵丁凯华
周天健 庞冯秋 汪庆玖 吴长贵 罗 娇 丁凯华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
冬瓜山铜矿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狮子山,是狮子山矿区的深部矿床。矿床埋深约1 km,铜金属量近百万吨。由于矿体埋藏较深,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历史上矿山基建过程中发生过多起突水事故[1-5],1994年9月,冬瓜山主井掘至-899 m标高处工作面爆破时发生突水,瞬时突水量达1 285 m3/h,静水压力达8~9 MPa,水位一直升至-80 m 标高才稳定,主井施工被迫停止[2];2002年11月,当-850 m回风道掘进至距离出风井约20 m位置时,突遇涌水,2 h内涌水量迅速从212 m3/h增加至500 m3/h,静水压力达8.8 MPa,经过近20 h的抢险排水井筒仍然处于淹没状态。可见,突水给该矿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生产隐患[6]。目前,随着矿区60#线以南矿段矿量逐渐减少,矿山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发60#线以北矿段阶段,主要开拓-790,-850 m等中段。相关研究认为冬瓜山矿床北部的含水构造较发育且富水性较强[5,7-8],本研究结合矿山生产实际,对该矿床60#线以北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初步查明深部含水构造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水措施,供相关研究参考。
1 矿区地质背景
1.1 矿床地质特征
冬瓜山铜矿为狮子山矿区的深部矿床,矿床主矿体赋存于青山背斜轴部及两翼,严格受石炭系黄龙—船山组层位控制,局部出现跨层现象,呈似层状,产状与控矿岩层基本一致,空间上以背斜隆起部位的赋存标高为最高,呈一个不完整的“穹隆状”,底板赋存标高为-745~-1 007 m,属层控矽卡岩型大型铜矿床[9]。主矿体水平投影走向长 1 810 m,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分别为882,204 m,平均宽 500 m,最大厚度100.67 m,最小厚1.13 m,平均厚34 m;矿体走向NE35°~40°,矿体两翼分别向北西、南东倾斜,倾角最大可达30°~40°;矿体沿走向向北东侧伏,侧伏角约10°;矿体埋藏标高为-690~-1 007 m。矿体直接顶板岩性主要为大理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及石英闪长岩。矿体主要为含铜磁铁矿、含铜蛇纹石和含铜矽卡岩[8]。
1.2 矿区地层及构造特征
1.2.1 地 层
矿区地表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及三叠系中、下统,局部有三叠系上统零星分布。深部工程揭露有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等地层。其中,泥盆系发育上统五通组(D3w),岩性以粉砂岩、页岩、砂岩、粉砂质页岩为主;石炭系发育中、上统黄龙—船山组(C2+3),岩性为灰岩、白云岩,变质后为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蛇纹石岩及石榴石矽卡岩;二叠系发育下统栖霞组(P1q),岩性主要为灰岩,变质后为大理岩或矽卡岩;下统孤峰组(P1g)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含锰页岩,变质后为角岩及大理岩;上统龙潭组(P2l)岩性为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常含煤1~3层,变质后为长英质角岩、红柱石角岩、角岩化黏土岩(粉砂岩),局部为矽卡岩;上统大隆组(P2d)岩性为钙质页岩、硅质页岩及硅质岩,变质后为角岩、矽卡岩;下统小凉亭组(T1x)主要岩性为灰岩,变质后为大理岩、角岩;下统塔山组(T1t)、中统南陵湖组(T2n)、中统分水岭组(T2f)岩性均以灰岩为主,变质后岩性主要为大理岩;中统龙头山组(T2l)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一般未变质或变质程度较低。
1.2.2 构 造
青山背斜为区内主要的褶皱构造,狮子山矿区位于背斜北东段,其枢纽向NE倾伏,北西翼较陡,倾角30°~50°,南东翼较缓,倾角25°~35°,轴部形态复杂。据工程揭示,-400 m标高以上呈双峰褶曲形态,主峰偏北西在-200 m标高上、下局部出现倒转,-400 m标高以下逐渐平缓开阔,在其上叠加有横跨褶皱,使背斜出现短轴“穹状”隆起。矿区主要的成矿前断裂有包村后山断裂、曹山断裂、青山脚—东狮子山断裂、大团山西坡断裂、白芒山—羊山尖断裂等;成矿后断裂主要有阴涝—大冲破碎带、铜塘冲破碎带、龙塘湖破碎带。
1.3 矿床水文地质特征
冬瓜山矿床的含水层在垂向上富水性差异明显,浅层含水层——塔山组小凉亭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200 m标高以上,富水程度弱—中等;向下大隆组—孤峰组可概化为不均匀极弱透水段;其下为矿床深层含水层——栖霞组黄龙—船山组,为主矿体直接顶板,含微弱裂隙水,属极弱含水层;主矿体直接底板为区域隔水边界(图1)。坑道的充水由2部分组成:①大隆组—孤峰组裂隙相对发育地段,浅层地下水(T1t·T1x)的垂向弱渗透补给;②来自深层地下水(P1q·C2+3)的侧向补给。由于矿体埋藏深,大气降水、地表水及矿区的主要含水层(T2n、T2f、T2l)地下水不直接影响矿体开采。矿床南东侧的青山脚—狮子山岩体、北部的曹山—包村岩体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稳定,两者在矿体顶底板(P1g—D3w)相应高度内分布连续,组成了矿床的隔水边界;同时矿体位于巨厚层的区域隔水层之上,无深部地下水向上补给,因此,南东和北西两侧为相对隔水边界。矿体顶板及两翼含微弱裂隙水,矿体位于厚层极弱透水层之下和区域隔水层之上,接受上部越流和轴向深层地下径流补给。
图1 矿床水文地质模型[10]
2 60#线以北水文地质特征
2.1 坑道节理裂隙发育特征
根据坑道调查,坑道中结构面以节理裂隙和层面为主,其中-790 m中段坑道裂隙走向主要为275°~304°,走向43°、64°次之(图2(a))。其中,走向275°~304°的裂隙向S陡倾,倾角60°~90°,部分N倾,倾角30°~60°;-850 m中段裂隙走向以274°~304°为主,走向315°~344°、73°~85°次之(图2(b)),其中,走向274°~304°的裂隙向SW陡倾,倾角70°~90°,少量NE倾,倾角70°~80°,裂面多平直光滑呈闭合状。矿区优势裂隙主要走向NW,倾向以S—SW向为主,倾角较陡。
2.2 坑道突水概况及突水水化学特征
2.2.1 坑道各类突水概况
矿床60#线以北主要开拓-790,-850 m中段,发生坑道掘进突水及探水孔突水事故30余次,突水水量一般多为每小时数十立方米,但个别突水点瞬时突水量可达每小时数百立方米,例如-850 m中段68#线D68-1探水孔施工至39.16 m标高时,发生突水,瞬时突水量达到600 m3/h;-790 m中段67#线回风巷掘进过程中发生突水,突水稳定水量达到300 m3/h,导致掘进工程被迫暂停,突水静水压力一般为2~4 MPa,突水水温一般为35~41 ℃。
2.2.2 突水水化学特征
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水化学特征可有效辨别突水水源[11-13]。图3为-790 m中段及-850 m中段坑道突水点水化学成分Piper图。分析该图可知,60#线以北坑道突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型为主,按舒卡列夫水化学分类标准均为8-A类水,属于较典型的沉积岩地区溶滤水[14]。
(1)
CaMg+(CO3)22CO2(g)+2H2O→Ca2++
(2)
(3)
白云石和碳酸钙共同溶解时,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O3+CaMg(CO3)2+3CO2(g)+
(4)
图2 坑道节理裂隙玫瑰花图
图3 60#线以北坑道突水点水化学成分Piper图
图4 突水水样成分
图5 非碳酸盐岩来源的钙与硫酸根离子含量的关系
3 探水工程布置及认识
3.1 探水工程概况
2011年至今,在矿床60#线以北矿段沿穿脉累计施工了探水孔77个,其中-790 m 中段施工了探水孔19个,总进尺1 752 m;-850 m 中段施工了探水孔58个,总进尺3 498 m。根据冒落带计算结果及矿山以往探水经验,探水孔深度应总体控制在矿体顶板上方100 m范围以内,相邻探水孔孔底间距约50 m(图6)。经过多年开展探水工作,共有18个探水孔出水,2个孔(D63A-2、D68-4)见有水泥砂浆充填体,探水孔出水量一般为20~60 m3/h,最大瞬时出水量达到600 m3/h(D68-1),水压约3 MPa,突水水温一般为35~41 ℃,水质类型均为HCO3·SO4-Ca型。
图6 探水钻孔剖面布置示意
3.2 探水认识
3.2.1 断裂构造
据相关统计,70%以上的矿山突水事故均与断层有关[18],因此,研究矿区深部构造分布情况,对于矿山开采及水害防治均有重要意义[19-21]。结合坑道调查、坑道开拓超前探水及本研究探水成果,推测并初步确认的构造有F2、F3、F4、F5、F6、F7、F9、F15等8组(表1)。本研究基本查明了F15构造的空间分布情况,F15位于矿体北西端,总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38°~65°,探水钻孔的出水量一般为20~60 m3/h,最大瞬时突水量达600 m3/h,富水性强。
3.2.2 60#线以北水文地质分区
根据探水及坑道调查成果,在平面上可将60#线以北划分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Ⅰ)及较复杂(Ⅱ)2个区(图7)。其中,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Ⅰ区)位于矿体南东段,地层岩性主要为栖霞组灰岩、闪长岩,出水点少,坑道总体上较干燥;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区(Ⅱ区)位于矿体北西段,巷道节理裂隙较发育,揭露的突水点较多,含水构造相互切割,可能强化浅部含水层与深部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地层岩性主要为栖霞组、黄龙—船山组灰岩,岩溶发育程度弱,为矿床的直接充水顶板。Ⅱ区节理裂隙以NW向、EW向为主,各类突水点30余处,探水钻孔揭露出水点的水量一般为20~60 m3/h,最大达600 m3/h,水温较高(35~41 ℃)。该区为矿床内相对富水的部位,矿坑涌水量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该区。
表1 推测出的导水构造特征参数及验证情况
图7 60#线以北水文地质分区(-850 m中段)
4 防治水措施
根据坑道调查及探水成果,矿床60#线以北防治水的重点区域为矿体北西段,即Ⅱ区,今后在该范围开展探采工作时须进行超前探水。根据导水构造富水性、分布位置以及可能出现的突水危害程度,本研究将F2、F3、F4、F5、F6、F7、F9、F15等8组构造划分为重点关注构造及一般关注构造,进行区别对待。其中,重点关注构造为F15、F3等,富水性中等—强,若发生突水灾害,将对矿山井下生产及人员安全造成较大危害;其余构造为一般关注构造,富水性较弱。
F15、F3构造富水性中等—强,且距离矿体顶板近。目前,F15构造的推测位置位于距离矿体顶板100 m范围内,该区段已进行了注浆治理,效果较好,建议今后在70#线以东沿F15构造按照“有疑必探”的原则进行工作,一旦发现突水点,应及时进行注浆治理。F3构造向东可能延伸至矿体附近,在后续探采工作中,须进行超前探水。若今后沿F3构造出现出水点,应及时进行注浆治理。由于F2、F4、F5、F6、F7、F9等构造的富水性均较弱,相关探水孔基本也未出水,因此,在后续开采过程中,无需进行专门处理,若遇到零星出水点,及时进行注浆治理即可。
5 结 论
(1)矿床60#线以北的巷道结构面以节理裂隙和层面为主,裂面多平直光滑呈闭合状,裂隙走向以NW向为主,倾向S—SW,倾角较陡;坑道突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型为主,按舒卡列夫水化学分类标准均为8-A类水,属于较典型的沉积岩地区溶滤水,水中主要离子来源于碳酸钙溶解及碳酸钙与白云岩共同溶解。
(2)60#线以北存在F2、F3、F4、F5、F6、F7、F9、F15等8组构造,总体上矿床深部的含水层以构造裂隙导水为主,其中矿体南东段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北西端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矿床防治水重点区域为矿体北西段,今后在该区域进行探采工作时,须进行超前探水。
(3)F15、F3构造为重点关注构造,应按照“有疑必探”的原则进行治理,若发现出水点,须及时进行注浆治理。
致谢感谢孙浩、周贵斌、齐庆浩、汪令辉等同志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丁有全,赵家厚,陈跃远.冬瓜山竖井突水机理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4):83-88.
[2] 徐京苑,冯胜利.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主井突水及治水措施[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2):70-73.
[3] 陈友杰.铜陵千米竖井恢复下掘预注浆技术的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0,20(6):14-16.
[4] 王立生.冬瓜山铜矿-850 m主回风道地下水治理[J].中国矿山工程,2008,37(1):5-6.
[5] 任富强.冬瓜山铜矿床水患治理浅析[J].采矿技术,2011,11(2):63-64.
[6] 陈彦美,陈植华,康彩琴.从马坑铁矿看我国南方岩溶金属矿山防治水工作[J].金属矿山,2012(2):108-113.
[7] 袁世伦,吴胡颂.冬瓜山铜矿深井开采技术问题的探讨[J].金属矿山,2004(S):157-160.
[8] 胡国斌,袁世伦,杨承祥.冬瓜山铜矿床1 000 m深井开采技术问题的思考[J].采矿技术,2004,4(3):4-5.
[9] 孙 涛.铜陵冬瓜山铜矿床的三维形态及成矿动力学计算模拟[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0] 姜章平,丁有全,马先平,等.安徽铜陵狮子山矿区冬瓜山铜矿床南段勘探地质报告[R].铜陵: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1995.
[11] 汪世花.鹤壁矿区各含水层水化学特征与水源判别初探[J].中州煤炭,1998(2):30-31.
[12] 许福美.田螺形矿井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与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5(5):69-71.
[13] 张 磊,许光泉.矿井突水水源的水化学特征分析及其判别模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37(2):7-10.
[14] 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15] 袁建飞,邓国仕,徐 芬,等.毕节市北部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43(1):12-21.
[16] LONG X,SUN Z Y, ZHOU A G,et al.Hydro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evidence for flow paths of karst waters collected in the Heshang Cave,Central China[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5,26(1):149-156.
[17] WANG Y X,GUO Q H,SU C L,et al.Strontium isotope characterization and major ion geochemistry of karst water flow, Shentou, Northern China[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592-603.
[18] 李民族,齐跃明,许进鹏.矿井边界断层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防治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42(6):96-99.
[19] 孟 磊,冯启言,段现军.梁北煤矿寒灰突水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36(3):28-30.
[20] 李青锋,王卫军,彭文庆,等.断层采动活化对南方煤矿岩溶突水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S1):3417-3424.
[21] 许进鹏,张福成,桂 辉,等.采动断层活化导水特征分析与实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41(3):41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