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病人为亲人的“神超”
——记全国劳模、陆良县中医院院长程荣昆
2018-06-11
每逢星期六和星期天两天,身为陆良县中医院院长的程荣昆总是雷打不动地坐在B超室里,聚精会神地为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平均每天不低于60人,高峰时候超过100人……在这些排队等候看病的人群中,不少人是专程从县外甚至省外慕名而来的。
1988年7月,21岁的程荣昆从石家庄医学专科学校影像专业毕业回到了家乡,被分配到陆良县中医院。
尽管当时院里有一台200MAX光机,却闲置了多年没人能够摆弄,更不用说是用来诊断病情。初出茅庐的程荣昆决心把先进的仪器派上用场。为此,开明的老院长力排众议,成立了放射科。
开始时门可罗雀。
终于有一天,一名患者到中医院看病,顺便带着一张在其他医院拍摄的胸片。老中医建议患者拿着片子去找新来的程医生看看。接过胸片,程荣昆仔细察看,又详细询问了患者一些状况,肯定地下起结论:“是消化道的肿瘤肺门淋巴结转移,需要及时做手术。”听到“肿瘤”两个字,患者就像触电一样,连连摇头说:“不可能,不可能,大医院的医生都说我患的是肺结核!”程荣昆毫不含糊地说:“要不,请您到省级医院做个胃镜检查。”果然,省级医院胃镜检查结果为胃癌肺门淋巴结转移,与程荣昆的诊断结果完全一致。
“陆良县中医院有个很厉害的年轻医生,看片子十拿十稳。”程荣昆的名气不胫而走。
多年来,程荣昆始终站在医学影像诊断的最前沿,除先后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了科研论文46篇,并撰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经腹壁胃肠疾病超声诊断》专著外,还充分利用超声介入方法,在云南省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技术,不需开刀、住院,累计为1500多名肾脏、肝脏和卵巢囊肿患者解除了病痛;率先在省内使用弹性成像技术,早期发现甲状腺癌、乳腺癌170多例,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为事业而执着的责任感,促使程荣昆练就了一套影像诊断的好本领,经他亲手检查的患者就超过了16万人次,诊断准确率99%以上,被当地老百姓誉为“神超”。
程荣昆家居陆良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他懂得农村的困难处境,他深知农民的艰辛不易。
医学鼻祖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中说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医德,就是医生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
程荣昆经常对同事们说:“我们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必须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对待。否则,就不配当医生。”
凡是被程荣昆看过病的人,都会用“亲切”来评价他。找他看病的人,不管是当官的还是普通人,不管是有钱人还是贫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看病过程中,他说起话来轻声柔气,脸上时刻带着微笑,不时地与病人拉拉家常,让病人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
许多时候,为了能够把等候检查的病人全部检查完毕,避免病人跑冤枉路,他总是饿着肚子加班加点。他经常说道:“医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平心而论,在疾病的折磨下,绝大部分患者的心理都比较脆弱。我们只有将心比心,用情去安抚,用心去体谅,这比什么灵丹妙药都重要。”
熟悉程荣昆的人,都觉得他安守本分,最具人情味。几年前的一天,一位家住山区、卧床多年的腰椎结核患者前来陆良县中医院就医,患者腰骶部有一核桃大小的窦道坏死区,不时流出恶臭气味的脓性坏死物,连患者亲属也不愿意近身。程荣昆一点都没犹豫,双手抱起患者就轻轻地放到了检查台上。见此情景,亲属们顿时感到羞愧难当。
一次程荣昆不慎摔入电梯井槽,造成多处粉碎性骨折。听说程医生摔得不轻,马街镇一位70岁的王姓老大爷,赶紧拎着一斤红糖和鸡蛋前去医院看望。看着微不足道的红糖和鸡蛋,程荣昆内心感到温暖而酸楚。他知道,这位老大爷家境并不富裕,只不过老人当初住院时自己不经意地帮助过一回……
程荣昆就是这样,责任扛在肩上,微笑挂在脸上,书写出了美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