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
2018-06-10张兴武
张兴武
静静地坐在清风亭,面对满目苍翠,聆听松涛阵阵,第一次领略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内心禁不住对大自然升腾起一种尊崇和敬畏,俗念尽消。
清风徐徐,绿荫如盖。漫步杉林幽径,一个青年向我友好地笑了笑。因为微笑,我们便有了语言的交谈。
“你也在这儿感受生态旅游吗?”
“生态旅游?”我摇摇头,今天我才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于是,青年便很热心地告诉我,他是环保专业的硕士生,专程来张家界感受生态旅游的。接着,他热情地告诉我,生态旅游主要是通过对环境的审美感受,使人们重新发现自然的环境意义,尊重自然的异质性,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然强行施加影响。说着说着,他弯腰从地上捡起一个被人丢弃的废易拉罐,放进手里提着的一个纸袋。
我很疑惑,青年笑了笑,说:“我这就是生态旅游啊。对于大自然,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除了摄影,什么也不取。”
我细细地品味着青年的话,觉得这并不难做到,但又似乎很难。正当我想得入神的时候,青年拉着我,神秘地说:“哎,请您驻足片刻,静静地做个聆听者,听听这杉树林内一切居民的声音。”我伫立倾听,说:“除了风声鸟语,什么也没有呀。”
“不对。”青年告诉我,“这里面有树干对被人用刀削了树皮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愤怒;有树枝被折断的呻吟;有鸟儿被追打的惊恐;有空气被污染的喘息;有花儿被采摘的哭泣;还有泥土承受垃圾的无奈等。我告诉您,倾听,就是生态旅游的根本方式。”
说着说着,青年似乎有些激动了,我友好地笑了笑,说:“不留、不取,倾听自然的呼声,这就是生态旅游。”
青年点点头,又摇摇头,有些自言自语地接着道:“生态旅游只是提供一个与生态直接交流的机会,不会对生态产生直接的作用,它的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通过参加生态旅游,主要是使游客对生态面临的危机有具体的感性的体验,从而引发他们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种新的心态和角色与自然交往。”
走出杉林幽径,青年又搭訕着和另外一些人谈起他的生态旅游来。我来到金鞭溪,缓步而行,只见十里溪水,蜿蜒曲折,随山而移,迂曲穿行在峰峦幽谷之间,迤逦延伸于鸟语花香之中。放眼望,奇峰怪石嵯峨簇列,千姿百态;林木葳蕤,如一幽邃绿宫,翠微撩人。
面对世所罕见的鸽子花、龙虾花争奇斗艳,溪水清澈透亮又色彩斑斓,漫山溢满山鸟的鸣啭的场景,硕士青年的话语又清晰地浮现于脑际:“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除了摄影,什么也不取。学会把自然当作有个性的独立的生命,虚心地倾听环境的呼喊与细语,与自然交流。”想到生态旅游,我竟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侧耳倾听。风声,鸟语,流水声,万物生长的声音,自然界的一切声音融汇在一起,仿佛一首让人品味不尽的交响曲,这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籁么?
我静静地聆听天籁的交响,渐渐地,我仿佛品味出这天籁之音中,硕士青年的声音竟是往复出现的主旋律。
(选自《精彩阅读80篇》)
【赏析】
自然界的美景可谓处处皆是,然而人类的足迹却无孔不入。怎样呵护大自然,保护好人类的共同家园?张家界的硕士青年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面对张家界旖旎的自然风光,作者没有向我们描摹其秀美峻奇,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了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在享受美丽的同时,又该如何去呵护美丽?生活中,许多人有不文明的行为,造成树木呻吟、鸟儿惊恐、流水污染和花儿哭泣。对此,作者不是口诛笔伐,而是通过与硕士青年交谈的方式,让人在轻松愉悦中得到心灵的陶冶。硕士青年的话语质朴又精妙,让读者体会,引人们深思,而穿插其中的景物描写,既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又与硕士青年的呼唤相得益彰,可谓独具匠心。
生态旅游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文章以硕士青年的话语作为行文重点,结构新奇而紧凑。结尾处写作者聆听天籁的交响乐,进而品味出硕士青年的声音,既是对前文的回应,又是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唐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