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18-06-09覃红兰
摘 要:《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由于刚上三年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比较差,况且对遥远的北大荒比较陌生,所以,作者使用了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模式:前置性学习—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点拨析疑—效果评价来设计教学。
关键词:《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23
作者简介:覃红兰(1977—),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篁竹村小学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做到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体会本课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品读感悟,了解北大荒的美丽富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本课词句,展开想象意境,训练其有感情朗读;能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法写某一处场景。
一、预习案
(1)我会写类似的词语: 银灰、橘黄、血红、金黄。
(2)我会填:
一( )树叶 一( )波纹
一( )小鱼 一( )宝物
(3)我会连线:
静静地 演唱
乐呵呵地 躺下
一蹦一跳地 抖动
轻轻地 赞美
情不自禁地 走着
(4)我会填空:①小河清澈见底,如同 。 ②榛子树叶全都红了,红得像 。③课文主要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 、 和 的景色。
二、探究案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北大荒的秋天哪些地方美?
(3)北大荒的天空和小河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
(4)读第四自然段,该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具体写了原野的几种景物?
(5)“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7)你从“大豆摇铃千里金”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三、拓展案
北大荒一点也不荒,为什么叫北大荒?北大荒漂亮吗?
四、布置作业
(1)读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2)阅读北大荒的秋天,把你的收获写成一段话。
(3)画你印象中的北大荒。
(4)积累关于写秋天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
五、教学反思
1.利用课件,展现情境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图,一下子带学生走进了北大荒,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絢丽、丰富,而流云不断地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其次,我又展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看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最后,结合教学过程,我将北大荒的小河、原野、昔日的北大荒、北大荒人修水利开荒地、北大荒现在四季如歌的景象等图片及文字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以此丰富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以读为本,培养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小学阶段更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塑造期。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来设计,在读中去感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堂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并能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简练而又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深化主题,拓展思维
课堂即将结束时,为了深化主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展示了两幅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都大吃一惊,昔日的北大荒居然这么荒凉。然后,我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到这冰天雪地、莽莽荒原。他们修水利、开荒地,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接着,我让学生讨论:现在,你觉得“北大荒”这个名字还合适吗?它的名字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真正的变化是我们创造的吗?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大荒以前的荒芜和现在的美丽产生强烈反差,学生们应该能深刻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引导[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