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学生健康生活

2018-06-09崔玉琴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安全运会乡土

崔玉琴

乡土文化是养育人的精神之源和文化之根。面对现在农村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对故乡感情越来越淡薄的现象以及亟待提高的全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江苏海安北凌小学积极践行“成就每一个健康的人格”的办学理念,为打造学生健康生活,留住乡土文化之根做了不懈的努力。

一、构建组织体系,保障实施有序

要讲好乡土“故事”,首先要在组织保障上下功夫。为此,江苏海安北凌小学构建了乡土体育文化资源课程基地研究体系,建立了由校长、教科室主任、体育教研组长、大队辅导员、骨干教师等人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校长作为课题的主持人,及时根据规划和序时进度,制定计划,协调安排,确保了研究保障有力,成果有效。

二、加强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着力做了五件事:其一,亲子合作,结合“我心目中的北凌农运”,一个家庭祖孙三代一起回忆、讲述自己在历届北凌农运会上的经历、故事以及争得的荣誉,为学校对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培养奠定情感基础。其二,编印北凌乡土文化资源读本《体育之乡——北凌》,凡是与北凌体育有关的资料以及北凌体育发展历程中关键人物的故事等,只要能找到的都尽量安排编入,而且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其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向先进单位学习,向传统文化学习,请当地的新老运动员、体坛明星到学校现身说法,示范引路,现场展示,开拓视野。其四,建立体育文化研究交流平台,搞好校际、地区的交流,和同类学校的球队打比赛,举办体育文化沙龙研讨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水平上力求提升。

三、挖掘文化之“根”,注入内因动力

江苏海安北凌作为全国著名的体育之乡,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的抗战英雄,大名鼎鼎的“独臂书记”,组织召开了乡一级的“第一届农民运动会”。自此之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每年“五一劳动节”前后都坚持举行一届“全乡农民运动会”,从未间断。这在全国来说也是不多见的。北凌的体育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形成了人人崇尚体育、个个参加运动健身的良好氛围,展示出一道“祖孙同打球,全家一起上”的靓丽风景线。北凌的体育文化底蕴的确是雄厚的,因此组织学生深入下去,是他们与孩子一起寻根的开始。早在去年下半年,他们在申报课题得到立项后,就着手他们的“寻根之旅”。

首先,收集历届北凌农民运动会的口号。口号是时代的镜子,从每届主题词的悄然变化中,了解各个时期国家、地方发展的进程。当时,毛主席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及运动场上一贯倡导的比赛风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炼好身体,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以军事体育为特色的“全民皆兵,保家卫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等口号,让学生们感受到北凌体育历史的悠久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其次,在学生中开展了当小记者、当小摄影师、当小画家、当小作家、当歌手、当小戏迷“六个当”和走访10个与北凌体育息息相关的重要人物的“十走访”活动。半个世纪搞体育的“活字典”崔爷爷的讲述,仲满、农民运动明星陈进等體育人物的成才和拼搏故事,北凌体育的老照片、老器材、老电影,让孩子们知道了体育是北凌人民的骄傲,北凌也是体育的受益者。

再有,北凌小学还注意抓住一切契机,进一步积淀学生的体育情感。如今年天津十三届全运会期间,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学习间隙,组织学生、教师观看第十三届全运会的电视直播,感受全运会开幕式、入场式的磅礴气势,看北小的学长奥运冠军仲满,代表江苏省再夺全运会男子击剑金牌的比赛现场,直接感受体育人顽强的拼搏精神。

四、开展特色活动,奠定发展基础

多年来,学校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一直致力于开发球类特色活动。从全面制定社团活动规划,健全社团活动组织入手,扎实有效地推进,使社团活动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针对球类活动的实际,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反复论证研究,社团活动领导小组制订了《社团活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详细阐明了社团活动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规定了社团活动努力的方向和原则,提出了明确的社团活动目标、组织方法以及考核办法。在此基础上,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是让社团活动走正规上台阶的又一特色。经过一年的时间,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校本课程《北小球类》定稿,并且喜获南通市优秀校本课程。

江苏海安北凌小学在传承中创新,发掘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而不懈努力,目前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的成绩。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健康,人人幸福!这是全国人民所期盼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愿景,相信在体育之乡北凌,一定会走在前头。

猜你喜欢

海安全运会乡土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海安:联手开展“双随机”执法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